2022-06-14 23:5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文化名村棠口

 

 

棠口村,原称棠溪村,距屏南县城6.5公里,现有1300多户,4000余人。由于地处棠溪与白溪交汇口,故尔改为今名。几年前,我曾与友人结伴去过。之所以去了还要再去,原因是那里充满魅力,值得回头细看。

棠口村的魅力,依我之见,主要有三。

 

一曰,古色古香。

 

这个村肇基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有近千年历史。目前村里留下的古建筑150多处,约10万平方米。除了少数为明末清初的外,大多数建于清代中期,土木结构,山地特征明显。村中还有许多文物古迹,数量居全县之首。诸如:

千乘桥,原名祥峰桥,始建于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乃瓦面屋顶折线型木拱廊桥,一墩二孔。桥墩石砌,船形尖首。因为结构牢固,承载力强,人们改称它为“千乘桥”(“乘”为古代兵车单位,“千乘”比喻力量强大。)桥上神龛里供奉的是五显灵帝菩萨公。此桥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所收入,并于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祥峰寺,始建于宋淳祐三年(1243年),现今寺门高悬的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寺内有古代石碑石鼓石锣等珍贵文物。由于面对深潭绿水,苍松翠柏,又与“双峰”“两涧”“镜湖”“松岛”“钓台”等棠溪八景毗连,前来古寺游览参拜的人不少。

林公殿,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系四扇抬梁土木结构。殿前有座亭子,既可纳凉,还可期待外出亲人的归来,当地村民因此称它为“叼福亭”。殿内上厅塑忠平王林公神像,下厅设戏台、天井,中有月台厅。自天井拾级而上,左右边是两骑石马,两个马夫,门口建下马廊。

八角亭,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三层,尖高二米,抬梁式八角尖顶木构建筑。顶部塑有七层小塔。亭后有夫人宫和三圣奶殿,塑有神像十几尊。登楼四望,湖光山色,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此外,棠口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当丰富。调查显示,全村有文学、戏曲、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等32项。其中杖头木偶戏为我省唯一,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粉干制造技艺、木刻退光金油画技艺、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也非同一般。特别是铜锣制造技艺,有民谣赞道:“波山前后十八寨,梅溪左右廿四窑;太堡钢炉喷金花,赤岩银坑显神奇;硋窑瓷器出大洋,棠口铜锣响天下。”

 

二曰,洋里洋气。

 

棠口村有建于清末、民初的西洋建筑,这在其它地方是很难看到的。据当地人介绍,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洋人来屏南县,想在这里传教、办学、行医。起初,他们看中的地方是漈头村,但那里的村民却婉言予以谢绝。

碰了钉子的洋人并没有灰心,而是转至附近的棠口村,继续寻找落脚点。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却得到了慨然允许。期间,通过买、赠、换等多种形式,很快就征得龙辰岗上几十亩土地,着手进行建设。这当中,有教堂、学校、医院、幼稚园、体操亭,住房、膳厅、操场、井亭、厕所,门房、围墙,等等。历经十几年,连成了一大片,其中比较出名的有:

潘美顾医院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这是基督教会在屏南办的第一所西医院,设内科、外科、妇产科、门诊室、检验室、手术室等,病床60多张,医生3人,护士10人。院内有宽阔的操场,四周绿树成荫,环境清幽。

姑娘厝:也称修女楼。设计装修都比较独特。所有房间、窗户均为西式风格,门顶端为合掌形,上置扇形玻璃窗,房门一律安装弹簧自动锁,配上铝质拉手。一层地板的下周,各开三个通风口。一楼前设活动室、阅览室,二楼为寝室,每个房间均有壁炉。

淑华女子学校:中华圣公会所办,只收女生,多为教徒子女,采用寄宿制。开始只办高小,四个月为一学期,每天上八节课,设有圣经祈祷文、英语、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唱歌和体育等科目。后增办初中,为屏南最早的中等学校。

时光飞逝,经过百年风雨的洗劫,棠口村的洋建筑已失去了不少,幸存的,有上述三处以及牧师楼等,则被视为文化遗产,妥加保护。

走过这些遗留下来的洋建筑,我不禁作了大胆的推测——当年的棠口村,洋人经营的地方应是另一个世界,很可能不受该村的管辖,颇似“租界”。当然,实情如何,还需要请教有关人士。

 

三曰,红星照耀。

 

棠口村是我党领导下的游击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春,闽东红军独立师各部奉命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兼政委,阮英平任副团长,下编三个营十个连。全团1300多人开赴棠口整训。团部设在教会的姑娘厝,红军医院设在教会医院,一营驻潘美顾医院,二营驻后宅垅民房,三营驻淑华女学校。1986年8月,叶飞副委员长回到闽东故地,还饱含深情为一些旧址题了词。

谈到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之事,陪同我采访的当地干部给我看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料——1937年12月29日《东南日报》的一则消息:“叶飞昨抵福州”,说的就是叶飞应当时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到福州商谈改编之事。有趣的是,消息称叶飞为“闽东绿林之首”,说他面对日寇的侵略,奋然而起,表示其所属部队愿与政府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做抗日先锋。这则消息虽然不长,而且是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但能够从民族大义出发,还是生动地反映了共产党、工农红军坚决抗日的壮志情怀。

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在棠口过大年,受到村民和周边群众的热烈欢迎,纷纷挑来粮食和慰问物资。正月初八,六团在下竹地坪广场召开抗日宣传大会,叶飞作了题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抗击日寇,收复国土”的演讲。会后召开地方知名人士座谈会,筹建抗日后援队、贫农团、儿童团,开办民众夜校等。正月初十,六团和当地农民在棠口街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正月十四日,团部文工队在林公殿举办抗日文艺演出会。正月十八日,六团从棠口村开拔,奔赴抗日最前线。

为了缅怀革命先辈,1980年,由闽东红土地文化发展促进会和中共屏南县委、屏南县人民政府,联合筹建”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地点就选在千乘桥附近、鉴湖北侧的松岛上。纪念碑采用花岗石材制作,碑体长36米、高5.8米;正面为大型浮雕,再现闽东乡亲送别子弟兵北上抗日的动人情景和新四军六团驰骋抗日战场的恢宏场面;背面镌刻着新四军六团芳名录。碑名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所书,碑文为当年六团营长陈挺将军(后曾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所撰。广场中央还立有长1.2米、宽0.6米、高0.4米的英烈碑,里面安放着由新四军六团将士后代,以及闽东红土地文化发展促进会等负责人从莱芜、孟良崮、淮海、车桥、郭村、黄桥、皖南、沙家浜、江阴等九个战场采集的浸透着新四军六团英烈鲜血的热土,象征着他们魂归故里,永远为故乡人民所景仰。

棠口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独特的西洋建筑,光芒四射的革命精神,是一处不同凡响的地方。2011年,这里被评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到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一些人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定居创业。笔者第二次走进棠口村,所见所闻,感慨良多,写下了《赞棠口》一诗,并不揣浅陋,将它抄录于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古厝古寺古桥梁, 洋医洋教洋学堂。红星照耀棠溪岸,文明之村美名扬。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