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23:0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卢美松


·卢馆长序跋系列专题·


黄荣春《闽都考古录》序

 


这是一本部头不小的著作,100多万字,1100多页。对于这一方历史的记述,黄荣春先生很下了一番心思和精力,因此成果十分丰硕,令人羡慕和敬佩。二十多年间,他脚不停步,手不停笔,脚量土地,范围从郊区(晋安区)到福州市及所属八县,书写的文著也从《水涧集》《福州市郊区文物志》《福州十邑摩崖石刻》《福州摩崖石刻》(包括增订本),其篇幅都在数十万字以上。如今更撰写成《闽都考古录》,范围扩及闽东县域,字数超出百万。黄荣春先生在本书除记录考古成果外,还补充了许多历史内容,加上自己的分析论说,又配发大多由自己拍摄的千余张图照。凡是关注福州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人物的人们不妨读一读,定有大收获;就是作为案头备查的地方史料摆着,也可备不时之需。有文化的人是不应该对地方历史茫然无知的,更何况你身处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地。

说本书是大部头著作,仅就读者的观感而言,如对作者而言,相信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下过苦功夫的力作”。的确,黄老年届八十,能有如此丰厚的成果奉献于文史界、奉献于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记得孔子在自述人生和修业时,从十五岁讲到七十岁,未讲八十岁以后事,猜想他知世事难料,故不做远想了。黄老活在当下,仍不停笔辍事,静处颐养,而还硁硁致力于此类“补费精神”的难事,实在令人钦敬。须知黄老专事文物调查、保护、管理工作已有三十几年光景,即使在退休之后仍然乐此不疲。眼前所作之书,自诉也写了六年。像这样的深耕力作,在福州文史界,恐怕罕见其匹了。他钟情于文物的调查与保护,关注的范围远超晋安区,工作的内容也从调研保护扩及写作宣传了。本书既以“闽都”为名,可知其地域范围的扩大、记录对象的增加。

不少人对“闽都”的说法比较存疑或纠结,认为福州有自大之嫌。其实古人造字义涵甚深,“都”邑之称始于上古,不仅“天子所宫曰都”,《周礼》称“四县为都”,后来“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甚至“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都”还有“居也”之义,即族众的邑聚。福州自东冶、候官开始就是闽地之一大都邑,称闽都并不逾制。宋《三山志》记载,在福州城内今东街一带,因闽县设治于此,旧称闽会,建有“闽会坊”,后改为“闽都坊”。宋代福建观察使安积也作诗称“寻穷越国真山迹,见尽闽都好物华”。可见称福州为“闽都”应有近千年历史;何况,到明代万历年间,王应山为福州作方志,即称《闽都记》。清学者谢章铤评该书:“盖以都会为属目之纲,故命名《闽都记》。”可见是指福州为一方之“都会”。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志、记,所述范围均是宋、明时期福州(府)所属的十一个县,因为福州府与福宁府(宁德市)的分属乃在清初(雍正)以后。此书既以“闽都”称,显示其考录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闽东,作者在记录考古遗址与某些文物时确有涉及该地。其用意全在于对地方文物、考古、历史与人物的记录,诚是好事,私意以为无可厚非。

这部“考古录”以时间为经轴,以考古文物为纬项,间有史事陈述、人物介绍、建置说明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意在阐述历史背景或补充考古文物介绍之不足,使读者对历史时代有较为完整的认知,这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所以综观全书,显得脉络清楚,条贯明晰,其旨在以考古文物表现或佐证历史,故读起来尚不至于枯燥、沉闷或有太多的零散感觉。阅读此书,人们在惊叹作者调查全面、记录细致、解说专业的同时,想必会透过这千数百件文物、史事的记述看到作者的独运匠心与敬业精神。读者借此可以卧游闽都名胜,了解福州历史文化,研究者也可循此作深入探讨和详细解读。由此可见,本书既为考古文物立传,具有存史价值,也为读者导游、导览,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就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而言,也为领导者、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翔实材料,于是还有了资治的作用。果能善读善用,也不枉黄荣春先生数十年的艰辛努力。这确然的成效,相信他是可以自慰的。

黄老最可贵的就在于他的求全心理和认真态度,生怕遗漏了什么,乾乾敬慎,惟恐有失。作为晋安区文管办主任,他在任上十分称职,凡在辖区内的文物古迹他都认真调查、悉心保护、详细记录,因而才有今日人们所见的这一厚册图书。视此相信人们都会震撼于他的事业心与坚忍性。须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仅在于兴趣与爱好,更重要的在于他内心深处的信念与追求。用孔子所说“好古敏求”,似乎只能表达他的浅表意愿,荀子所称“真积力久”,才能表现他的用功、用心与着力。当然,百万字之作非一时之功,而以一人之力为之,可谓“出乎其类”矣。曹丕曾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对于政事、文事而言,庶几近之;对于史志而言,更有另一层深意,也即称之为名山事业,方舆盛事,也不多让。史志著作,本为留文当代,飨馈后世。

记得我在十数年前应黄先生的要求为其《福州市郊区文物志》作序时,曾经写到:“本书详尽地囊括了福州郊区文物的遗存,对文物的具体特征、地理状况、人物背景及历史价值等,都作了具体的考察、测量和论证。因此可以说,本书是我省文物界迄今最为完整的区域文物专著。”以此移作对本书的评价同样适当。不同的是,如今已有《福州市文物志》的出版,可以参照阅读,以窥全豹。若想到这是凭借一己之力而非集体之功所完成的,似乎它又有了特别的意义。

黄老兢兢业业,只为闽都地区天地间的文物古迹树碑立传,存史留迹,不仅让世人开阔眼界,更为后人保存历史记忆,其功德莫可名焉。诚然,以一人之力,肩此繁难之任,负重前行,自不免存有瑕疵舛漏,想来读者不会因此而深责焉。求全之毁,间或有之,但愿能有更多不虞之誉,以慰作者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