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2 00: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友龙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45.俞大䣭与《正气堂集

 

 

俞大猷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兵器家。他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戎马生涯四十七年,一生坎坷。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驰骋南北海疆沙场,戎马舟楫倥偬之余,善于抓紧时间,勤奋学习,认真总结战斗经验。勤于笔耕,频繁地和友人、上司通信,写下许多有关经邦济世、保家卫国的文章、专著和诗歌,这些诗文著述辑录为《正气堂集》。其风格一如大猷之为人,老成持重,质朴浑雄,不事雕饰,洋溢着一股忠君爱国、浩然刚正之气。

 

《正气堂集》十六卷,(明)俞大猷著。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兵器家和我国古代“海军之父”,又是有特色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驰骋南北海疆沙场,戎马舟楫倥偬之余,善于抓紧时间,勤奋学习,认真总结战斗经验。勤于笔耕,频繁地和友人、上司通信,写下许多有关经邦济世、保家卫国的文章、专著和诗歌。

俞大猷出身世袭泉州卫百户,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少年时聪明过人,常以豪杰自命,读书孜孜不倦,立志为国效劳。十五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青年时期俞大猷先后拜王宣及林福、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皆得三家所长,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术、棍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精湛、跨马飞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成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之才。

父殁,大猷被迫弃儒就武,袭世职百户,胸有大志。嘉靖十四年(1535),参加全国武举会试榜上题名第五,提升为正千户。守御金门五年,御而公廉,孚以恩信,以荆楚剑法教士卒,以诗书礼乐育英才,以圣训规条帅父老子弟行乡约,放粮救济饥民,政绩颇为显著,深得当地人民拥护,被称为“俞佛”。 金门人为表达对俞大猷的感激之情,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特地为他建造生祠,请金门后浦进士许南洲撰写《都督俞公生祠记》。俞大猷因倭寇屡屡作乱而上书监司建议抗击倭寇,却反被监司革职。

嘉靖二十一年(1542),俞大猷经兵部尚书毛伯温引荐,得到宣大总督翟鹏礼遇,共筹边事。后被兵部任命为汀漳守备,任上在诏安南大破海贼康老,擢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 司。二十六年(1547),俞大猷不费一兵一卒,平定新兴、恩平的叛乱。

嘉靖二十八年(1549),右副都御史朱纨巡视福建,荐为备倭都指挥。同年俞大猷进军钦、廉等州,战败安南军队,讨平范子仪叛乱,为保卫祖国南疆立下大功。因严嵩当政,抑其功不叙,只赍银五十两。 同年俞大猷为崖州参将,平定海南黎民叛乱,并与黎民约定,建立市镇,用治理汉人的方法治理黎民,海南一带得到安定。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万历八年(1580),俞大猷满腔热情地参加抗倭斗争,长年转战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特别是浙江王江径(嘉兴北)、浙西舟山、福建兴化、广东潮州、海丰等战役,战果辉煌。驰骋海疆沙场,戎马舟楫倥偬之余,他善于抓紧时间,勤奋学习,认真总结战斗经验。在苏、浙抗倭时,为了便于在河道、湖泊密布的地带追剿倭寇,他设计了可以在较浅的水道航行作战的河船,并撰成《论河船式》。

嘉靖三十六年(1557),俞大猷撰成《剑经》。该书科学地总结少林武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主要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剑法包括棍及各种利器之法。射法说明量力调弓、量弓制矢、持弓矢法、马上把箭法、习射方法等。阵法记述阵营四形,即驻阵两形—圆形、方形,战阵两形—三叠势、夺前蛟势。驻阵一方一圆,其特点是表里相应,首尾相救,队阵相容,形名相别,冲之不乱,撼之不动。同年,俞大猷将《剑经》、《兵法发微》连同他的老师赵本学所著的《韬铃内外编》合辑成《续武经总要》刊行于世。

嘉靖三十八年(1559),大猷被贬到大同时,与巡抚李文进商议后建造独轮车对付敌人的骑兵,并在实战中,用一百辆独轮车和步骑三千于安银堡大破蒙古军,引起明朝廷对兵车部队的重视,开始设立兵车营。次年,俞大猷写出《大同镇兵车操法》,以此训练兵车营士卒万人,作为制服敌骑兵的手段。他还亲自督造兵车模型,进行试验。这种兵车行进时可以布阵,停可列营,快捷方便,再配上马兵、步兵、强弩、神铣,共需41人,利守利攻,可算是现代坦克的雏形。

《正气堂集》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内涵博大精深。主要代表作有:《安国全军之道》、《兵法发微》、《剑经》(实即棍经)、《兵略对》、《大同镇兵车操法》、《京营战车近议》、《防倭议》、《兴化灭倭议》、《镇闽议稿》、《〈续武经总要〉后序》等篇。其文章论述的重大问题有:

一是以《易》学推衍兵法理论;

二是南少林棍术演练方法;

三是选将练兵的原则与要求;

四是海舰与战车的制造及武器的配备;

五是平定倭寇与海盗扰害的战略、战术;

六是为政安民,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山地居民反抗的策略;

七是正确对待海禁、外贸以及与邻国的关系等。

《正气堂集》中诗文的风格,一如大猷之为人,老成持重,质朴浑雄,不事雕饰,洋溢着一股忠君爱国、浩然刚正之气息。

《正气堂集》原为十六卷,为使当时执政者和后人从中汲取鉴戒,俞大猷在世时就委托幕僚、挚友、泉州人李杜代为编纂成集,挚友、进士出身的兵部车驾清吏司郎中、广东揭阳人郑校阅作序,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刊刻出版。李杜以大猷一生身具“浩然正气”,“每书正气堂以见其志”,遂为之取名《正气堂集》。嗣后俞大猷屡有续作,李杜又为之编纂《正气集近稿附议稿》、《正气堂续集》、《正气堂余集》等,郑也都为之校阅。迨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福建漳州龙溪人孙云鸿才把这四部书合成一部,由味古书室重刊出版,使《正气堂集》成为完璧,连同卷首,共三十二卷。有策论、书信、揭帖、谕示、奏疏、碑铭、序文、祭文、专著、杂说、诗歌等类目,共七百七十几篇(首),约四十万字,附表十几张、图近三十张。

由于多次编纂刊刻,《正气堂集》也有不足之处,类目不够规范,次序有点凌乱。俞大猷的代表作《续武经总要》、《洗海近事》没有编入,是件憾事。

然而,瑕不掩瑜,《正气堂集》是泉州乃至福建第一部武人的综合性巨著,极富哲学、政治、军事、武术、历史、文学价值,堪与俞氏亲密战友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军事著作相互辉映媲美,非常值得今人认真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