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7 23:5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丽奇



山海齐鸣  福祉绵延

——评《福文化概论》

 

丽奇

 

 

微信图片_20230701225019.jpg福地居福人,福人造就福文化。生活在有福之州,人们最大的感受大抵是随处可见的福文化,因其已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近日,位于榕城市中心的福文化主题书店多了一本“镇店之宝”——《福文化概论》,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该书不仅探讨了福文化源流,而且从理论层面阐述福文化,第一次将福文化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拓延了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纵观中国历史,有关福文化的著述可谓积简充栋,但尚无福文化理论专著,《福文化概论》的正式出版,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感谢福文化学者们凭借一腔热忱,循事察理,辨其显以达其微,融汇中西,才有了这本力作的诞生。

“福”本只是抽象的观念和文化符号,但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福文化已经发展成泛文化的概念。在八闽大地上,虽然福文化具备一种广泛而深厚的基础,但其理论建构需要意识形态上的创造性,而不仅视其为一般的文化符号。此书的问世,将为福文化的传承增强合理性和逻辑性,从民间与传统文化中抽绎出逻辑线索,使其理论结构更加严谨。

福文化强调从人出发,最终又回归于人本身,是一种人本文化,是符号化了的精神家园,拥有审美的、道德的价值,是对社会的关切与思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福文化的传统内容和文化内涵,品读此书,通过严谨的文字表述与精美的插图欣赏,让读者感受到福文化丰富的外在表现和严谨的内在理路。

 

    一、穷本溯源,创建话语体系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广袤,山海相接,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福文化,使其逐步成为普罗大众的一种“生命模式”。福州是名副其实的福地佳城,福文化在此有充分的生长天机和存在根由。由于福建省开放的海洋文明与封闭、内倾的农耕文明并存,其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关注帝、祖、天、天道,转向了人道(德)、仁与礼,讲究天人之际和人人之际。

福文化应是有关福祉内容的一切人文活动的总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蕴藏着民主、平等、和谐与统一。福文化追求生态和合,也意味着交流、互补、分享与自得。文化学者们拥有一双独特的“社会眼”,对万花筒般的社会有自己深刻的洞见,叙述直白、细腻、鲜活、质感,说理兼具修辞审美与逻辑考量。

据此书介绍,殷商时代已有200多种“福”字表现形式,此后陆续在甲骨文、金文到石鼓文、砖瓦陶文中不断演进,逐步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本书前三章主要是福文化的源流考证,为福文化理论建构提供了一种“前理解”,也为创建福文化话语体系拓展了历史视野。

第一章从“福”字溯源,探讨祈福活动的发展与福文化的产生,带领读者了解从祭祀肇端的中华文化,然后介绍文字出现、礼仪制度产生等一系列文明事象与文化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进而阐明德福和谐统一是儒家福祉观的主旨和理论核心。第二章则带领读者了解先秦诸子对“福”大量的论述,分析福文化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涉及《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孟子》《孔子家语》中的福祉观,以及荀子的幸福观、道家论福祉、墨家论福祉、法家论福祉等。第三章深入探讨福文化思想的发展,介绍了唐诗中的福祉观、唐代学者的福祉观、宋元学者的福祉观、明代学者论福祉、清代学者论福祉、近现代谋福理念等,也详尽介绍了理学家朱熹为民谋福的理念与践行,并阐述“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该书的话语体系建构涉及关键词较多,如祈福、徼福、谋福、受福、造福等,又如“五福”“九畴”“六极”、祸福、忠信、仁义等,同时夹杂着文本、图片、意象、隐喻等元素。显然,其所构建的话语体系有效把握了福文化精髓,提炼出典型的中国精神标识,便于读者了解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该书穷本溯源,创建了一套鲜活的福文化话语体系,展现了福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与探索精神。引人关注的是,一方面,该书通过探析福文化中同宗同源的“谱系”,把握当下福文化建设的“场域”,对福文化理论进行或显或潜的积极的理论建构;另一方面,从六合思维和天地境界出发,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避免陷入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上的“狂欢化”。

   

    二、多维阐释,侧重理念践行

 

该书第五章主要介绍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详细介绍了越南、美国、英国、法国、瑞典、荷兰等近10个国家的祈福活动,阐释中国式“福”礼广泛的包容性和感召力,认为福文化同样契合域外民众祈求幸福的心理,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福建地处“泛海峡文化区”,融合了福州、闽南、客家、台湾等不同文化的信仰与习俗,构建了特殊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福建人通过多元文化共建与整合,拥有了自己族裔的文化依凭,确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形态。

该书从历史、典籍、地理、价值观、道德观、海外传播等多维视角探讨与福文化相关的话题,内容庞杂,例证丰富,侧重福文化理念的落实与践行。例如,第四章主要讲述福文化的社会传播,不仅提到中华民族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中福、禄、寿、喜、财、康、宁、顺泰、平安、如意等理念表达,也提到如书法、绘画、剪纸、图案纹饰、雕塑等表达祈福诉求的载体。侧重从内容上“先立乎其大者”,然后提倡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将福文化理念的实际践履置于首位。

中国文化重伦理道德与个人自觉,拥有宽厚仁慈的情怀,这使得福文化对民间形成了整体性的渗透与影响,进而嬗变为一种以自由、科学、知识等为时尚的生活方式。通过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反思,表达对至善之爱、至明之理的深度探求。因此,福文化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穷理尽性、修己治人之道。

《左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书第六章讲述福文化的时代性发展,认为为民谋福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初心使命,同时明确了为民谋福的四大基本问题,体现了增进民生福祉的民本思想。第七章则深入阐述福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福文化在当代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起到推动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进步之作用,号召人们勤恳劳动,发扬“工匠精神“,争当“大国工匠”,在服务群众中收获幸福。

福文化理论是一种“非个性化理论”,因其是站在为集体谋福祉的视角之上。面对时代复杂的主客观语境,穿越对存在的隔膜,福文化理论探讨的绝不是书斋里的抽象命题,而是让思想贴近地面飞行。当前福文化建设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进化过程,虽然业已构建起高度亲和、洽适的主基调,但未来还是需要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努力构建和谐宜居的家园。

福文化乃安民之事,强调人为贵,与天地合德,对社群具有一定的引领、渗透和统摄作用。福文化理论是以国家意识作为老百姓生活价值系统的“轴心”,同时又糅合了民俗、信仰与习惯,认为当前社会的日益智化与理性化并不是回到“精神故乡”的有效途径,于是在都市文明与乡土文明之间构建起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并试图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解放。

 

    三、立足本土,力求传承创新

 

福文化源远流长,上承千古,下接万世,适应时代变迁,涵纳各种地域文化与异质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多样性与创新性。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照南先生在该书序言中作如是评价:“这是一部由民俗事象转化提升为文化理论的成功之作;这是一部求证准确、论述翔实之作;这是一部彰显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之作;这是一部致知力行的时代之作。”

综观此书,其创新之处在于将福文化视作一种热情绚烂的生命美学、一种心灵皈依的朴素信仰,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族群观念与全球意识。例如,此书第八章从先秦儒家提出的“世界大同”理想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提出应在对外关系中彰显中国“协和万邦”的国际形象,实现从“中国社会的共同富裕”到“关注全人类未来福祉”的重大转变。第九章号召人们推动造福全人类的实践,建设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家园。中国人民的幸福梦与世界人民的幸福梦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必将贡献于世界,造福于人类。我们应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活动,倡导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大力拓宽文化交流渠道。

福文化亦是一种生存哲学,是通过民族传统与生存境遇来探索集体幸福的复杂意义,而福文化理论化则是运用了一种修辞哲学的对话方式对可能的幸福生活加以诠释。此书吸收了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思想体系价值,将福文化视作一种雅俗共赏、自信团结、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相信福文化的体系化与理论化研究,反过来也会对现有的地方文化起指导、规范和渗透作用。西方哲学家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福文化不仅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而且关注世界未来的发展。该书文化学者深谙传统语境,同时尝试与未来对话,具备历史意识以及超时间意识,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福文化孕育出来的人们,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至情至性,有清明的气质,是人类中真实的精英,是唯美的生命行吟诗人,是孜孜不倦的各行各业奋斗者。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当前传承福文化,尤其需要潜心钻研儒学在国际交流中起到的作用,把握其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使得公民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开放、和平的世界。该书的出版让我们窥见了福建的“历史性”蜕变,从蛮荒之地到理学之乡,从边陲海禁到门户开放,从刀耕火种到数字福建。可以这么说,该书就是一部山与海之间的交响曲,音域辽阔,激昂澎湃,如若福建人海纳百川般的胸襟,亦如中华儿女火一样的奋斗激情,回音绕梁,福祉绵长。

总之,《福文化概论》一书从文化学者的直觉中领悟社群存在的“生命冲动”,把握福文化中的“时间绵延”,关注苍天之下的堤坝文明,追求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试图将福文化研究领域语境的关联性与对话的诗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后,我们应更加珍视这一宝贵传统,在更广阔和更高层面上推进福文化建设,将福文化精神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