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9 00: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游友基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39.张以宁与《翠屏集

 


张以宁是由元入明的著名学者、诗人。元、明之际,张以宁力学唐诗,成为闽中诗派之先导,对闽中十子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作为“一代之奇作”,张以宁散文的思想内容,也有鲜明特色。其诗文著述,今存《翠屏集》四卷。后人赞曰:“《翠屏》一集,咀含英华,当为闽诗一代开先。”又谓其人其著“足笼罩一代”。

 

《翠屏集》四卷,(明)张以宁撰。

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因家居翠屏峰下,自号翠屏山人。古田(今属福建宁德)人。少有俊才,博学强记。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曾任黄岩州判官,真州六合县尹。旋以丁内艰去官,服阙,留滞江淮十余年,以授馆为生。至正中,征为国子助教,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居燕二十载,潜心研学、创作诗文。入明,拜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洪武二年(1369)夏六月奉诏出使安南,返,卒于途中,敕归葬。葬于古田安马亭。五月十三日,牛谅(士良)作《五月十三夜梦侍读先生枕上成诗》悼之。蓝智作《闻张志道学士旅榇自安南回》,云:“两朝翰苑擅挥毫,白发萧萧撰述劳。使出海南金印重,文成天上玉楼高。” 七月一日,宋濂作《翠屏集序》。有《翠屏集》、《春秋春王正月考》行世。

《翠屏集》四卷,收宋濂、陈南宾、刘三吾、陈琏序四篇。卷一收四言古诗2首;五言古诗12首;七言古诗66首。卷二收五言律诗55首;五言长律7首;七言律诗129首;七言律诗拗体7首;七言长律4首;五言绝句13首;七言绝句91首;词2首。卷三收序45篇。卷四收杂著,其中说11篇;赞1篇;铭1篇;题跋10篇;记23篇;墓志铭2篇。共收诗386首(以诗题计),词2首;文93篇。

张以宁生平所著诗文,有《翠屏稿》《淮南稿》《南归纪行》《安南纪行集》《春秋春王正月考》《春秋春王正月考辨疑》。散轶颇多,今存《翠屏集》,《春秋春王正月考》。《翠屏集》仅其诗文的十分之一。据现有搜集到的诗文统计,现存诗400首(以诗题计),词2首,赋1篇,联1副,文100篇。

陈南宾《翠屏集序》评张以宁诗:“其长篇,浩汗雄豪似李;其五七言律,浑厚老成似杜;其五言选,优柔和缓似韦,兼众体而具之。”

其乡愁诗约60首。乡愁,是张以宁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渗透于诗作的各个方面,贯串于诗歌创作的始终。不仅进入日常生活,而且进入梦境及题画诗创作领域。其乡愁真切、深沉、悲苦。乡愁见于对故乡风景的忆念,遇见故乡人、送别故乡人的吟咏。念亲,在乡愁情感中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乡愁与归隐紧密联系,二者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反映了张以宁思想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汇与碰撞

归隐是张以宁一生难以忘怀的人生追求。思归与入世的矛盾亦是其重要主题。仕而复失,他极想重新入仕。他怀有“百年怀抱”,这便是笃行古之儒道,上为君王,下为黎民,实现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入翰林后,闲官冷署,无所作为,人在仕途,宛若退隐,他称馆阁生涯为“大隐金门”,既入仕又想退隐,心灵常处于被撕裂之中。常为自己奔波仕途而懊悔。但其实,“入仕”在理智与情感两方面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显得十分强烈。入明后,他才受到重用,出使安南,给了他大展宏图的机会。他心情畅快,且豪气常充溢于胸臆之间。他从南京出发时作《南京早发》:“大隠金门三十载,壮怀中夜每闻鸡。今朝一吐虹霓气,万里交州入马蹄。”自注云:“苏老泉云:‘丈夫不得为将,得为使,折冲万里外足矣。’”张以宁视此次远赴安南是大丈夫“为使”,折冲万里外,其功盖过“为将”之打仗获胜。

其感怀诗又常与咏史相联系。常抒写由官宦而生出的种种悲慨,《峨眉亭》写诗人独酌,怀念李白,面对苍然秋色,流露出一定的孤独感。沈德潜谓此诗“何减太白”。《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为凭吊辛弃疾之作,深刻指出,辛弃疾奋力抗金却无法收复国土,其悲剧在于最高统治者原无北渡之心!此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自挽诗》:“一世穷愁老翰林,南归旅榇越山岑。”“稚子啼饥忧未艾,慈亲藳葬痛尤深。”其痛苦可想而知。此类诗大多写得沉郁雄健。

纪游在张以宁诗中占了很大分量。张以宁平日喜爱旅游。有些纪游诗雄浑奔放,如《严州大浪滩》,有些则写得清新俊逸,如《浙江》。江淮十年,授馆教徒,他曾多次返乡或出游。其中,庚辰(1340)40岁壮年时南归之游,路程较长。庚辰南归有诗集《南归纪行》,现存诗77首。算得上一次壮游。张以宁入明次年,出使安南,安南之行是春风得意一壮游。返程尚未离安南境,即逝于临清驿馆。此次出行他心情畅快,礼赞自然,陶醉其间,欣赏沿途自然风光之美,并陶醉其中,构成此次壮游之举与壮游之诗的优美旋律。岭南风光,异域情调,拓宽了张以宁的艺术视野,给了他以新奇的审美感受。沿途的名胜古迹,大多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张以宁游览之,生发出怀古、咏史、感时、慨今之情。

他写了不少题画诗。元90年有题画诗3798首。张以宁有题画诗近百首,约占其诗作的四分之一,占元代题画诗的三十八分之一。这些诗再现画意,生发感想,新人耳目。主要折射元代题画诗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他的题画诗似乎“浓缩”了他诗歌创作的主题: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赞美。长于托物咏志,感时慨今,隐约透露对现实的不满,探索人生哲理。提倡真隐,反对假隐,歌颂隐居生活,为自己无法清隐,深感悲哀而无奈。敬仰佛道,以儒为主,融合释道。思乡念亲在题画诗中十分突出。张以宁题画诗的艺术特征鲜明、突出。其典型模式为赞画,再现画境,赞诗人,有时兼及收藏者;言观画感想;借题发挥或离题而去。 咏物画题诗不追求体物入微或传神写照,而更注重诗人的主观挥洒,想象比喻,并与观画感想相融合。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并阐述某些人生感悟;人物画题咏诗塑造的人物形象独特、生动,富有创意。将描景、咏史、感怀融为一体。风格多样,既自然淳厚又豪放雄奇。

宋濂在《翠屏集序》里,高度评价张以宁散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他说:“今观先生之文,非汉、非秦、周之书不读,用力之久,超然有所悟入。丰腴而不流于丛冗,雄峭而不失于粗厉,清圆而不涉于浮巧,委蛇而不病于细碎,诚可谓一代之奇作矣!先生虽亡,其绚烂若星斗,流峙如河岳者,固未始亡也。信诸今而垂于后者,岂不有在乎!”

作为“一代之奇作”,张以宁散文的思想内容,有其鲜明特色。张以宁散文,题材内容涵盖三大方面。首先,它宣扬理学、易学,肯定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价值观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颇为全面系统地绍介、评述了以“善”为中心的家族文化。他所谓“古其道”之“道”,即以儒为主,释道辅之。其次是阐述诗文观念。他主张“诗发乎性情”,诗具有音乐性,协于音是诗的特性。诗与画的关系密切。诗画的创作原理一样,“善诗者必善画”,“知诗者必知画”,神之溢、气之完,趣之诣,是诗画的共同审美标准。问学是必要的,“贵乎融者也。”客观上从诗与人的心灵、诗与音乐、诗与画、诗与问学的关系等方面回答了诗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诗的创作在于“根本盛且大”,关键在于复古,先古其性情,非徒古其词。就是诗宗盛唐。最重要的是学李、杜,也要兼学各家,应融汇众家,而成一家。“必极诸家之变态,乃能成一家之自得”。张以宁的诗美追求可概括为:古、正、醇、厚、雅、趣、悟。其诗论存在局限性,如扬台阁而抑草根。张以宁论文,与论诗一样,标举“复古”。复古是其论文的出发点,其落脚点乃在于提振积弱的元代散文品格。其文论要点可归结为:复古、宗经、明道、师韩、重文、修养。主张 师韩。认为学习“天地至文”的途径是师韩。其《潜溪集序》认为,宋濂是师韩最好的当代散文家,他赞扬宋濂“先生之文,其进于韩氏之为乎”!准确地概括宋濂散文的特征;《黄子肃诗集序》云:“盖先生之于诗,天禀卓而涵之于静,师授髙而益之以超,由李氏而入,变为一家,其论具答王著作书及裒严氏诗法。其自得之髓,则必欲蜕出垢氛,融去渣滓,玲珑莹彻,缥缈飞动,如水之月、镜之花,如羚羊之挂角,不可以成象见,不可以定迹求,非是莫取也。噫!何其悟之至于是哉!”第三是记事、叙谊、议政、说理。张以宁纯粹的记叙文甚少。《古田县临水顺懿庙记》叙古田县临水顺懿庙修建过程,赞顺懿夫人“御灾捍患,应若影响,于民生有德岂浅浅哉!”篇末系以诗颂之。叙写与友人的交往,表现对友谊的重视,这一点在张以宁的散文中相当突出。他为友人写了众多的诗集序、文集序,每篇都叙及他与故交或新友的来往情况。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那一篇篇序文都是他与友人的心灵对话。一些送序亦如此。“说”及某些“记”,属于议论文。或即事明理,或阐述哲理,均颇为深刻。《应制钟山说》虽奉旨而作,却浩荡而得体,纵阖而自如,表现出张以宁散文的娴熟老成。说理充分,气势磅礴!实乃一篇成功的论述建都南京的雄文。《澹云说》剖析云的两面性;《定峰说》以山为喻,论人性的“定”与“不定”,从而探及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张以宁散文的艺术特色为:文备众体,量体裁衣;借助形象,阐明事理;旁征博引,气势充沛;明白晓畅,颇得雅趣。

张以宁诗文闻较少针砭现实,少数酬唱诗流于空泛,缺乏新意。散文题材较狭窄。

“《翠屏》一集,咀含英华,当为闽诗一代开先。”(《明诗纪事》卷三陈田语)“足笼罩一代”(梁章钜《东南峤外诗话》卷一)。张以宁诗对闽中十子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元、明之际,张以宁力学唐诗,成为闽中诗派之先导。

张以宁现存著作《翠屏集》及《春秋春王正月考》的版本刊刻情况是:明宣德元年丙子(1426),以宁嫡孙张隆梓行《春秋春王正月考》二卷;宣德三年(1428),《翠屏集》初刻,今存诗一卷(卷二);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翠屏集》次刻,今存完帙;康熙十六年(1677),《春秋春王正月考》再刻;乾隆四十二年(1777),《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收《春秋春王正月考》二卷;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收《翠屏集》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