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18: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 挺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34.陈普与《石堂先生遗集

 

 

陈普是宋末元初福建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是朱熹的四传弟子,一生从事讲学、著述等学术活动。他学问极为渊博,不仅精通四书、六经及程朱性命义理之学,而且对声律、天文、地理、算术等也有很精湛的研究。陈普一生笃信朱子理学,授徒讲解,著述甚富,所著诗文集皆承程朱正脉,致力于阐发和传播朱子之学。

 

《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宋)陳普撰。

陈普(1244—1315),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虎贝乡文峰村)。自幼家贫,励志发奋,苦读不辍,饱览四书五经,初通儒家经典。成年后,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宋咸淳末年,闻会稽韩冀甫倡道浙东,其学以朱熹理学为宗,遂往游其门。数年刻苦学习,终精通经史,学识超群,名闻闽浙。

宋祥兴年间(1278—1279),陈普返回故里。时值宋朝将亡,兵戈四起,生灵涂炭,遂隐居于石堂山,以著述自娱。在此期间,他热心乡梓公益事业,诸如凿井、修浚西湖等。

宋灭亡后,他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朝廷曾多次聘他为福建教授,他均坚辞不就,锐意振兴家乡教育,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闻其学识宗风,负笈从游者甚众。他治学师承韩冀甫传统,力倡朱熹正学。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 (陈褎:《石堂先生遗集·序》)在其熏陶下,不少门人既精于理学奥义,又能深入社会实际,求取真知灼见。出其门者,如韩信同、杨琬、余载等,皆为当时理学名士。

陈普曾应友人邀请,先后受聘主讲于建州(今建瓯县)云庄书院、建阳鳌峰书院和德兴(今江西境内)初庵书院。所至之处,学者纷至沓来,不绝于途,名重当时。元武德四年(1311),莆中贤士闻其贤,礼聘至勿轩庄书院授课。此后陈普寓居莆田达十八载之久,以精湛的学识陶冶后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理学人才,人称:“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 。(陈褎:《石堂先生遗集·序》)

陈普生前披览群书,博闻广见,多才多艺。除六经外,他还熟谙历史、律吕、天文、地理、算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他还曾铸刻漏壶,置于福建布政司前樵楼上,玲珑精巧,应时升降,无纤毫爽,为时人所激赏。

元延祐二年(1315),陈普病逝于莆田,由其亲属扶柩,归葬于故乡宁德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于乡贤祠。

陈普著述甚富,著有《周易解》《尚书补微》《孟子纂要》《四书五经讲义》《四书句解钤键》《咏史诗断》《石堂算书》等。今存《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等。事迹见《石堂先生传》(文集附录)、《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宋季忠义录》卷十二。

《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为陈普诗文别集。有明一代就有三种刊本:一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宁德县知县程世鹏刻本(以下简称“嘉靖本”)。该本每半叶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双鱼尾,间有刻工。封面题:“宋宁德陈普尚德”,目录页题:“后学浮梁闵文振搜辑”;前有明嘉靖丁酉(1537)沈伯咸《序》,乙未(1535)陈褎《序》,丙申(1536)程世鹏《跋》;末为宁德县儒学教谕蒋濂《跋》。该本藏上海图书馆。二是明万历三年(1575)薛孔洵刻本(以下简称“万历本”)。据该本阮鐄《序》称“嘉靖辛酉之变,全集化为秦灰”。“嘉靖辛酉”即嘉靖四十年(1561),据此推知,在嘉靖四十年(1561)之后,《石堂先生遗集》传世已不多见了。三是明末刻本,每半叶10行,行22字。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有刊刻。此外,该书还有选刻四卷本,即明阮光宁辑,天启三年(1623)刻《选镌石堂先生遗集》。此本以《浑天仪论》十六条及各体文为第一卷,赋三首、词四首及各体诗为第二卷,第三、四两卷为七言绝句200余首,皆咏史之诗,末附以杂纂十二条。又有《两宋名贤小集》本《石堂集》一卷,诗50余首。《全宋诗》卷三六四五至三六五一录其诗七卷。上列诸版本,“嘉靖本”为现存最早的善本。

《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万历本”的细目为:卷一讲义,大学八篇、中庸一篇;卷二讲义,论语十篇、孟子三篇;卷三讲义,易十八篇;卷四讲义,书二十二篇;卷五讲义,诗十五篇;卷六讲义,春秋一篇、礼记六篇、周礼三篇;卷七,经说五篇、经辨一篇;卷八,答问十一篇;卷九,字义一百四十二篇;卷十,浑天仪论十六篇;卷十一,论十一篇;卷十二,书三篇、杂著七篇;卷十三,序十三篇、记三篇、题跋八篇;卷十四,策问三篇、字训二篇、箴一篇、文六篇、青词一首;卷十五,赋十四篇、辞四首、歌六首、吟一首;卷十六,古诗五言四十三首、古诗七言十一首;卷十七,律诗五言九首、律诗七言六十八首;卷十八,绝句五言十三首、绝句六言十一首、绝句七言九十四首;卷十九,绝句七言一百二十六首;卷二十绝句七言一百十六首;卷二十一,绝句七言一百七十九首;卷二十二,拾遗。

陈普学问极为渊博,精于四书、六经及朱熹性命义理之学。他是朱熹四传弟子,即朱熹—辅广—刘敬堂—熊禾—陈普。所著诗文集,皆承程朱正脉。江西路巡按陈褎在《石堂先生遗集·序》中,对陈普之学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石堂之学,实本辅氏,辅氏之学,出自考亭(朱熹)。真知实践,崇雅黜浮,自六经外,星历、堪舆、律算以及百家之书,靡所不究。后聘礼勿轩庄书院,而道行延建(福建)。目今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明程世鹏《石堂先生遗集·跋》亦称其:“得深养厚,粹乎温如,的然程朱之正脉”。

《石堂先生遗集》是一部典型的理学诗文集。全书约有一半为讲义、经说、答问、字义之类。这些是陈普多年教学,“潜心程朱性命义理之学,有所感触,多发以授学徒,使之讽咏优游以自得之耳。”(《石堂先生遗集》卷二十)如:“讲义”皆依朱熹传来解说,通过“四书”、“六经”中的句子来阐述程朱性命义理之学,强调朱子学的性命、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诚敬(存诚与居敬的并称)等核心问题。陈普说:“性命、道德、五常、诚敬等皆在‘四书’、‘六经’中,如斗极、列宿之在天,五岳、四渎之在地,舍此不求,更求何事?”(《石堂文集·答上饶翁山书》)又如卷一《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篇,阐明“道”这一理学问题,卷二《论语·弟子入则孝》篇,则强调“孝”这一伦理纲常。陈普不仅用编纂讲义、经说、答问等阐述“程朱理学”,也用诗歌说“程朱理学”。 其诗赋,亦多以经书为题材。如卷十九有《大学》一首、《中庸》五首、《论语》十五首、《孟子》一百零四首、《毛诗》八首,如其《中庸·道不远人》五首:

毛发肌肤总道充,面前无处不相逢。为何南北多歧士,动隔江山千万重?

一人各有一安居,方寸归藏尽有余。颜子一春常不出,他人日日去其庐。

三纲五典不用学,旦气清时在枕边。未出母胎无不具,何须万里役楼船。

巨鳌山更在头上,骊龙珠犹寄颔边。何似一身德万善,流行充满地中泉。

穆王八骏鱼千里,汉武末年狐首丘。驰骛崩奔何日了,灵台咫尺不回头。

《中庸》中有“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语,这五首诗就是他反复说明“道不远人”的道理。

再如卷二十、二十一的咏史诗,他以理学家的视角来创作咏史诗,正如闵文振《跋》语所云:“先生咏史之作题曰《诗断》,信乎推心穷迹,昭道比义,绳以《春秋》之法,归诸天理之公,其词严,其论正,其指深,其意远,视古今诸家咏史大有间矣。谓诗之断,不亦然乎?” (《石堂先生遗集》卷二十二)《咏史》组诗上下两卷共录诗367首,均为七言绝句。以有虞氏为端,下至当朝人物朱文公(朱熹),吟咏对象为君主将相或名人,多为一人一咏,或有一人数咏者。

陈普所作《咏史》组诗,诗篇大多有自注,或述明创作之本旨,或提示选材之由来,或阐发诗意所未尽之议论。所作咏史诗,不脱程朱理学“以文明道”的习气。他在诗中喜谈性命纲常,好论道德事功,以忠孝设教。读者亦不难理解作者作诗之旨意,并可按“注”索骥,得到诗篇所咏史意图所在。如《季札》:“鸑鷟无声皇极差,消磨人物百千家。姑苏无限骚人楚,不罪延陵罪浣沙”。自注:“事之失正者,皆足以乱天下,亡国败家”。

总而言之,《石堂先生遗集》文多为语录体,其内容指涉,大多要归于“明述作之本旨”,遵循朱子的文道观主张“文便是道”,“文自道中流出”,阐述程朱理学。又将诗赋变为有韵“语录”,以“理”排斥言情,诗赋趋向语录体、内容平浅易懂。

此外,《石堂先生遗集》卷九“字义”,对理学术语进行了颇为到位的阐释。如对德、性、三纲、五常、五教等一百三十九首进行解释,阐述其程朱理学思想。卷十“浑天仪论”,有《统论天体》《日出入昏明刻度》等十六篇,论述了日月星度、天度广狭、闰法等,体现了其丰富的天文知识。卷十二杂著,是对声律的研究。卷二十二拾遗,即杂纂二十段。闵文振又有《识语》云;“先生遗稿漫漶特甚,文诗稍完及阙而少者俱入编矣,其阙甚不可读者欲弃之,则零金碎玉皆至宝也。窃所不忍,则取其成段者杂列于后,以俟知言者择之,以见有道者之遗一言不可忽也,故编拾遗。”(《石堂先生遗集》卷二十二)

《石堂先生遗集》内容丰富,正如“万历本”薛孔洵《序》所言:“先生讲义多采用三注……经书有解,井田有疏,咏史有句,星历有辨,其他论、策、序、歌种种咸备犂然,若万斛珠玑,恣人所取,而所取之人日亦不厌真,濂洛关闽正脉也。”

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所收录了《石堂先生遗集》,书目文献出版社(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出版、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所收录的《石堂先生遗集》,均为“万历本”,可方便读者研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