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5 00: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黎星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32.郑思肖与《心史

 


郑思肖于南宋亡国之后,写就《心史》,以铁盒封函,书外封纸曰:“大宋世界无穷无极,《大宋铁函经》,德佑九年佛生日封此书,出日一切皆吉。”内书曰:“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他封好藏有《心史》的铁函后,将其深埋在苏州承天寺院内井中。经过近三百五十年岁月之后,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因承天寺僧偶然疏浚井,《心史》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才得以重见天日。因此,此书又被称为《铁函心史》或《井中心史》。《心史》是郑思肖表现其孤愤忠君、奇气伟节、特立独行精神的呕心沥血之作,其忧国忧民的热肠、眷念故国的深情、志在匡复的信念、傲然挺立的民族气节,贯穿于《心史》的作品中。

 

《心史》七卷,(宋)郑思肖撰。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又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宋末诗人、画家。福建连江人。父郑起(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曾任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当元军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杭州)叩阙上书,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客居吴下,浪迹于吴中名山、道观、禅院,写下大量的诗歌作品。78岁时病重,自觉不起,嘱其友人唐东屿为画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卒。

据《宋遗民录》记载:所南字忆翁,初名某,宋亡乃改名思肖,即思赵。“忆翁”与“所南”皆寓意也。坐卧不北向。扁其堂曰“本穴世界”,以本之十置下文则大宋也。又著《大无工十空经》一卷,空字去工而加十,宋也,寓为《大宋经》,自题其后曰:“臣思肖呕三年血方能书此。”画兰不画土,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题郑子书塾曰:“此世只除君父外,不曾轻受别人恩。”题画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心史》称:“思肖有《题画诗》、《锦钱集》及所著杂文并附载其父震《菊山清隽集》后,已著于录。”后人编为《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而使郑思肖于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他所著的奇书——《心史》七卷。

《心史》一书的撰著及发现,极具传奇色彩。郑思肖于南宋亡国之后,写就《心史》,以铁盒封函,书外封纸曰:“大宋世界无穷无极,《大宋铁函经》,德佑九年佛生日封此书,出日一切皆吉。”内书曰:“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德佑乃南宋恭帝年号,“德佑九年”为公元1283年,是年为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此时,南宋已亡国五年。郑思肖封好藏有《心史》的铁函后,将其深埋在苏州承天寺院内井中。经过近三百五十年岁月之后,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因承天寺僧偶然疏浚井,《心史》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才得以重见天日。因此,此书又被称为《铁函心史》或《井中心史》。

《心史》重见天日之时,正值明末,仅早于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六年,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有如南宋在元军进逼下危殆之境况。因此,《心史》被发现后,即受到明季爱国人士的热烈欢迎,该书稿被多次刊印,吴县陆坦、休宁汪骏声,皆为刊行,对《心史》的序跋、题咏、品评者逾百人,在抗清斗争中起了很大鼓舞作用。

《心史》刻行后约四五十年,开始有质疑该书为“伪作”、“后人假托”的说法。至清乾隆间编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称:“文词皆蹇涩难通,纪事亦多与史不合。如杂文卷中于魏徵避仁宗讳作‘证’,而李觏则不避高宗讳。又记蒲寿庚作‘蒲受耕’。原本果思肖亲书,不应错漏至此。其载二王海上事,谓少保张世杰奉祥兴皇帝奔遁,或传今驻军离里。卫王溺海,当时国史野乘所记皆同,思肖尤不宜为此无稽之谈。此必明末好异之徒,作此以欺世,而故为眩乱其词者。徐乾学《通鉴后编考异》以为海盐姚士粦所伪托,其言必有所据也。”力主该书乃好异之徒,作以欺世。

近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心史》并非伪作。梁启超读《心史》,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他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史学家顾颉刚在抗战期间专门写了《郑思肖心史孤忠》的文章,以激励全民的抗战决心。郑振铎先生作《跋心史》一文,说:“思肖生丁亡国之痛,故持民族观念至坚,主夷夏之防至严,一字一语, 均含血泪。”“心烦意乱,语重情迫,更岂是作伪欺世之文?”“《心史》决非伪书也。”余嘉锡更力驳清人之非,认为《心史》乃郑思肖所作,确凿可信。

《心史》一书,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二卷,皆各体诗歌,共250首;《久久书》一卷,《杂文》一卷,《大义略叙》一卷,皆记宋亡时杂事。总共七卷。后附《自序》、《自跋》、盟言等五篇,以及《疗病咒》一则。其中,创作于景定元年(1260)至咸淳五年(1269)之间的作品颇多,但于离乱之际,所著诗文尽失之,郑思肖凭记忆仅录出50首诗,题为《咸淳集》,编为《心史》第一卷。德祐元年(1275)乙亥冬,至元至正二十年(1283)癸未,在此期间,元军进攻江南,南宋灭亡,郑思肖以泣血之心、悲愤之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其诗作编为《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二卷,其文则编为《久久书》一卷,《杂文》一卷,《大义略叙》一卷,收入《心史》。

《心史》是郑思肖表现其孤愤忠君、奇气伟节、特立独行精神的呕心沥血之作。郑思肖是忠贞的爱国者,其忧国忧民的热肠、眷念故国的深情、志在匡复的信念、傲然挺立的民族气节,贯穿于《心史》的诗歌作品中。德祐元年(1275)乙亥冬,元军攻陷郑思肖寓居的苏州,其后,他写下了《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一:“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其二:“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是郑所南被广为传诵的诗作。这一题材的表现,这种情感的抒发,在《心史》的诗歌中多有呈现。郑思肖的诗歌作品,还愤怒地抨击、谴责了入侵者的暴行,深切地悲悯江南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深重苦难。作于德祐乙亥十二月廿八日的《陷虏歌》(又名《断头歌》)开篇写道:“德佑初年腊月二,逆臣叛我苏城地。城外荡荡为丘墟,积骸飘血弥田里。城中生灵气如蛰,与贼为徒廿六日。”从中可以想见生灵涂炭的惨景。接着,诗人写道:“蚩蚩横目无所知,低面卖笑如相识。彼儒衣冠谁家子,靡然相从亦如此?不知平日读何书,失节抱虎反矜喜!有粟可食不下咽,有头可断容我言。”则痛斥了失节卖身的卑鄙小人。《陷虏歌》的后面部分,抒发了秉持忠义气节的决心,和对大宋仁君的期盼:“不忍我家,与国同休三百十六年。阅历凡几世,忠孝已相传。足大宋地,首大宋天,身大宋衣,口大宋田。今弃我三十五岁父母玉成之身,一旦为氓受虏廛。我忆我父教我者,日夜滴血哭成颠。我有老母病老病,相依为命生馀生。欲死不得为孝子,欲生不得为忠臣。痛哉擗胸叫大宋,青青在上宁无闻!自古帝王行仁政,唯有我朝天子圣。老天高眼不昏花,盍拯下土苍生命!忍令此贼恣杀气,颠倒上下乱纲纪!厥今帝怒行天刑,一怒天下净如洗。要荒仍归禹疆土,四海草木霑新雨。应容隐者入深密,岁收芋栗供母食。对人有口不肯开,面仰虚空双眼白。”郑思肖还以满腔的热情,歌颂忠君爱国、正气凛然的英杰,为他们的不幸殉国而哀悼,寄托了诗人的饱含血泪的深情,如《和文丞相六歌》中,郑思肖深情地赞颂当时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我所思兮文丞相,英风凛凛照宆壤!”在《五忠吟》,郑思肖痛悼并歌咏为保卫潭州、扬州、常州壮烈死节的制置李公(芾)、丞相李公(庭芝)、察使姜公(才)、都统王公(安节),以及书于裙带上曰“誓不辱国,誓不辱身”,自经于虏馆的随驾内嫔某氏。郑思肖还在诗作中歌颂了历史上忠君爱国、守节不移的忠臣义士,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如眷念故国、以死明志的屈原,如慷慨行刺秦王的荆轲,如申包胥、诸葛亮、陶渊明、颜杲卿等等,以作为自己精神世界的激励力量,以表明自己秉承优秀传统的信念。南宋灭亡之后,郑思肖在悲恸难遣、销愁无计的情形下,也曾寄情于禅、道的宗教、神仙世界,寻找精神的栖息地,写下了歌咏道教神仙世界的诗歌作品,如《醉乡十二首》、《醉乡箴》、《狂歌》、《餐菊花歌》、《二十砺五百字》等。郑思肖诗歌作品,表现为因其转益多师而风格多样,或深沉悲愤,或慷慨激昂,或狂放飘逸,并且因其关切时局、系心社稷,多感时而作,故而有很强的纪实性。

《心史》中的散文包括《久久书》、杂文一卷、《大义略叙》、《后叙》十多篇文章,形式多样,感情强烈,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其中,《久久书》、《大义略叙》、《文丞相叙》、《古今正统大论》等,是长篇叙事散文。《久久书正文》(又名《前后臣子盟檄》)是郑思肖渴望为朝廷出力,誓死恢复大宋江山,完成中兴大业,泣血誓心写成的奇文。《大义略叙》是《心史》中篇幅最长的散文,共一万六千余字,是郑思肖根据当时的闻见写成的,前半部分详细地记叙了蒙古灭金、灭宋的过程,记录了南宋爱国者的英勇斗争和卖国者的种种丑行,并分析南宋灭亡的原因;后半部分介绍元世祖至正二十一年以前的蒙元历史,如蒙族起源、大汗世系、朝廷政事等。文章善于叙事,语言简洁。在《文丞相叙》中,郑思肖记叙了文天祥起兵勤王、出使元营谈判、最后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事迹,对这位状元丞相的斗争精神和凛然气节,充满了敬佩、赞颂之情。《大义略叙》《文丞相叙》以及《德祐谢太皇北狩攒宫议》《文丞相赞并序》《欧阳梦桂忠妾柔柔传》《祭大宋忠臣文》等,具有补正、考证史实的史料价值。此外,《书先君跋先著作叔翁行述后》、《先君菊山翁传》等,是其记述家世之作;《一是居士传》是其幽默自传;《自戒》《语戒》《久论》《犬德》《论人辩》《试笔漫语》等文,或借以自况,或寄寓哲理;《南风堂记》《三膜堂记》,以虚构的堂屋名号来寓志;《一愚说》《静净说》《呆懒道人凝云小隐记》《梦游玉真峰餐梅花记》等,表现的是神仙道家的内容,想象奇特。综观《心史》的散文,虽然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其主题之核心仍然是强烈的爱国忠君思想,褒忠臣贬奸佞的凛然大义,拳拳反正之心、铮铮民族气节,有鲜明的遗民特色。

《心史》有自明末崇祯年间被发现后即被刊刻、流传,版本众多,而现代的版本,则有陈福康点校的《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此书收录了包括《心史》在内的郑思肖传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