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00: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 繁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24.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以《资治通鉴》为蓝本,取其故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凡每事都详述始末,自为起讫,开中国古代史书“纪事本末体”之先河。后世继作接踵而起,进一步扩大了史著的表现能力。“纪事本末体”合“编年”、“纪传”两体所长,弃其所短,创立了纵探事件始末的新规,从而与 “纪传”、“编年”两体,在史学史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著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袁枢出生时,值南宋朝廷初立,社会动乱,民生凋敝。建炎年间,平民张员、范汝为等相继在建安发动起义,声势浩大,不久即进逼其乡。袁枢祖父胜之,素有信义,便挺身前往劝说,起义军遂退往他处,乡邻安然无事。

建州在有宋一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建阳麻沙刻书业,饮誉东南,时称家有诗书,户藏法律,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地区。袁枢聪颖早慧,受环境熏陶,学习勤奋刻苦,很早便能赋诗言志。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袁枢前往京都临安,就学于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当时太学正值鼎盛时期,云集了来自各地的学子,他在这里刻苦攻读,不仅学业大为精进,且开阔了视野,并作《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学官周必大、刘珙阅后大为赞赏,认为他器识宏大,前途不可限量。孝宗隆兴元年(1163),袁枢应礼部试,以词、赋均第一,中进士第。经尚书省铨选,授温州判官。不久,调任兴化军教授。

乾道七年(1171),袁枢从地方迁入京城,为礼部试官,除太学录。因谏诤外戚专权不被采纳,便要求外补,离开朝廷,被任命为严州(今浙江严州)教授。他在严州任上,职掌清闲,加之严州地小民穷,更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素有爱君忧国之心,便不甘寂寞,在冷清的官舍中,过着只与文字相周旋的生活,把自己满腔的忧国之心,倾注于著书立说。

袁枢素爱《资治通鉴》,百读不厌。他不仅为《资治通鉴》对历代兴亡作现实借鉴的编辑宗旨及其严谨的编辑体例、流畅的文笔所折服,且将上下千余年之理乱兴衰、人物故事,烂熟于心。他在研读中鉴于《资治通鉴》内容的繁富,篇章的庞大,编年体纪事体裁的缺点,以及因年隔事造成的翻后忘前的情况,辛勤探索,自出新意,用“错综”的编辑手法摘举《通鉴》中的重要史实,精心裁化,分类编排,使每事标题独立,首尾完备,自为篇章,合体构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从而开创了“纪事本末”这一史书编纂的新体裁。

《通鉴纪事本末》甫一面世,便得到众多学者、名流的赏识,杨万里、吕祖谦、朱熹等相继为此书作《序》作《跋》,称赞其成就。参知政事龚茂良阅后,把此书呈荐给宋孝宗。孝宗读后,称誉有加。袁枢也因此从严州调回京城,任大宗正簿。

淳熙五年(1178),袁枢升任太府丞,可遇事直谏、刚直不阿的品格依然如故,时人谓他议论坚正,风节峻洁。淳熙十四年(1187),朝廷委其任大理少卿。通州高氏以产业事被逮捕入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受其重赂予以庇袒。袁枢知晓内情后,便决然上奏弹劾冷世光,冷氏遂遭罢免。宋宁宗即位后,韩侂胄当权,列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为“伪学”,并禁用“伪学”之人。袁枢受朱熹牵连,遭入“党籍”,被劾罢官,在家闲居十载。其间曾著《易传解义》及《辨异》《童子问》等书。开禧元年(1205),袁枢逝世,享年75岁。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以《资治通鉴》为蓝本,取其故事,分类编排,并自标题目,共记239事。每事都详述始末,自为起讫,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该书所载,按时段大致可分为:

先秦时期,卷一凡3题。包括:“三家分晋”“秦灭六国”、“豪杰亡秦”。

两汉时期,卷二至卷八共,凡七卷43题。其中:卷二,“高帝灭楚”“诸将之叛”“匈奴和亲”“诸吕之变”“南越称藩”“七国之叛”“梁孝王骄纵”7题;卷三,“汉通西南夷”“淮南谋反”“汉通西域”“武帝伐匈奴”“武帝平两越”“武帝击朝鲜”“武帝惑神怪”“巫蛊之祸”“燕盖谋逆”9题;卷四,“霍光废立”“赵充国破羌”“匈奴归汉”“恭显用事”“成帝淫荒”“河决之患”6题;卷五,“丁傅用事”“董贤嬖幸”“王莽篡位”“光武中兴”4题;卷六,“光武平赤眉”“光武平渔阳”“光武平齐”“光武平陇蜀”“楚王英之狱”“马后抑外家”“窦氏专姿”“西域归附”8题;卷七,“西匈奴叛服”“诸羌叛服”“鲜卑寇边”“嬖幸废立”“梁氏之变”5题;卷八,“宦官亡汉”“黄巾之死”“韩马之叛”“袁绍讨公孙瓒”4题。

魏晋时期,卷九至卷十三,凡十卷62题。其中:卷九,“曹氏篡汉”、“孙氏据江东”、“刘备据蜀”3题;卷十,“吴蜀通好”、“诸葛亮出师”、“吴侵淮南”、“魏平辽东”、“明帝奢靡”、“司马懿诛曹爽”、“吴易太子”、“诸葛恪寇淮南”10题;卷十一,“魏灭蜀”、“淮南三叛”、“司马氏篡魏”、“晋灭吴”、“羌胡之叛”、“陈敏之叛”6题;卷十二,“西晋之乱”1题;卷十三,“刘渊据平阳”、“慕容据邺”、“成李据蜀”、“张氏据京”、“王敦平湘汉”、“石勒寇河朔”、“前赵平秦陇”、“石勒灭前赵”、“杨氏据仇池”9题;卷十四,“祖逖北伐”、“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燕讨段辽”、“赵魏乱中原”5题;卷十五,“江右经略中原”、“桓温伐燕”、“桓温灭蜀”、“桓温废立”、“苻氏据长安”、“苻秦灭凉”、“苻秦灭燕”7题;卷十六,“慕容叛秦复燕”、“丁零叛燕”、“拓跋兴魏”、“魏伐后燕”4题;卷十七,“伪楚之乱”“卢循之乱”“焦纵之乱”“吕光据姑臧”“乞伏据金城”“秃发据广武”“蒙逊据张掖”“秦灭后凉”8题;卷十八,“冯跋灭后燕”“蒙逊灭西凉”“乞伏灭南凉”“蒙逊伐西秦”“刘裕灭南燕”“刘裕灭后秦”“赫连据朔方”“魏灭北燕”“魏灭北凉”“魏平仇池”10题。

南北朝时期,卷十九至卷二十五(“隋灭陈”部分),凡七卷43题。其中:卷十九,“刘裕篡晋”“元魏寇宋”“徐傅废立”“彭城王专政”、“宋文图恢复”“宗爱逆节”“太子劭弑逆”“南郡王之叛”“竞陵王之叛”9题;卷二十,“废帝之乱”“宋明帝北伐”“萧道成篡宋”“魏迁洛阳”“萧鸾篡弑”5题;卷二十一,“元魏寇齐”“萧衍篡齐”“南北交兵”“魏伐柔然”4题;卷二十二,“肇忠用事”“邢峦寇巴西”“梁魏争淮堰”“元义幽后”“六镇之乱”“元颢入洛”“元魏之乱”7题;卷二十三,“魏分东西”“高氏篡东魏”“字文篡西魏”“侯景之乱”4题;卷二十四,“梁氏死亡”“西魏取蜀”“萧勃据岭南”“王琳奔齐”“齐显祖狂暴”“安成王篡立”“周陈之叛”“宇文护逆节”“周伐齐”“吐谷浑盛衰”10题;卷二十五“周灭齐”“杨坚篡周”“始兴王谋逆”“隋灭陈”4题。

隋唐时期,卷二十五(“隋易太子”部分)至卷三十八(“朱温取淄青” 部分),凡十四卷65题。其中:卷二十五,“隋易太子”1题;卷二十六,“突厥朝隋”“隋讨高丽”“炀帝亡隋”“高祖兴唐”4题;卷二十七,“唐平东都”“唐平河朔”“唐平江陇”“唐平河西”“唐平河东”“唐平江陵”“唐平江淮”“唐平山东”8题;卷二十八,“太宗平内难”“太宗易太子”“太宗平突厥”“唐平铁勒”“唐平西突厥”“太宗讨龟兹”“太宗平高昌”“太宗平吐谷浑”8题;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唐”“平辽东”“吐蕃请和”“突厥叛唐”“唐平奚契丹”5题;卷三十,“武韦之祸”“太平公主谋逆”2题;卷三十一,“李林甫专政”“奸臣聚敛”“杨氏之宠”“安史之乱”4题;卷三十二,“李展之叛”“李辅国用事”“仆固怀恩之叛”“元载专权”“吐蕃入寇”“两税之弊”“裴延龄奸蠹”“吐蓄叛盟”8题;卷三十三,“藩镇连兵”1题;卷三十四,“伾文用事”“宪宗平蜀”“宪宗平吴”“魏博归朝”“宪宗讨成德”“宪宗平淮蔡”“宪宗讨淄青”“河朔再叛”8题;卷三十五,“南诏归附”“宦官弑逆”“朋党之祸”“武宗平泽潞”“裘甫寇浙东”5题;卷三十六,“庞勋之乱”“回鹘叛服”“吐蕃衰乱”“蛮导南诏入寇”“李克用归唐”5题;卷三十七,“黄巢之乱”“藩镇之乱”“杨行密据淮南”“王建据蜀”4题;卷三十八,“诸镇相攻”“朱温取淄青”2题。

五代时期,卷三十八至卷四十二,凡五卷23题。其中:卷三十八,“朱温篡唐”“郢王篡弑”“李氏据风翔”3题;卷三十九,“钱氏据吴越”“王氏据闽中”“刘氏据广州”“高氏据荆南”“徐氏篡吴”5题;卷四十,“马氏据湖南”“晋王灭燕”“后唐灭梁”“庄宗灭蜀”4题;卷四十一,“邺都之变”“安重诲专权”“秦王之乱”“契丹入寇”“孟知祥据蜀”“石晋篡后唐”“范杨之叛”7题;卷四十二,“契丹灭晋”“三叛连兵”“郭威篡汉”“世宗征淮南”4题。

综观《通鉴纪事本末》全书,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条理,层次明晰,叙事完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部十分精萃的历史教材。该书简化了《资治通鉴》,叙述史实要事本末俱全,原始而察终,为人们提供了一部学习历史的入门书。它矫正了编年体因年隔事、前后失缀的缺点,将每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地点、时间,事件的经过、结果和影响,都集中在一起编述,给人以完整详实的印象,颇便掌握。且袁枢所选事件,基本概括了每段历史的面貌,读该书即可尽快知晓历史梗概。例如:秦并六国,历时百年,《资治通鉴》把这些材料分散于六卷中,该书则以《秦并六国》为一目,并围绕此中心对《资治通鉴》进行剪裁,从周显王七年(前362)秦孝公即位起,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齐止。并重点摘取有关秦富国强兵的措施及秦与六国关系的材料,使秦灭六国的历史过程完整清晰地显现出来。再如:王莽家族从作为外戚道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的材料,分散于《资治通鉴》十二卷中,跨时70多年。该书则仅设《王莽窜汉》一目,从王政君受元帝宠幸生成帝写起,重点摘取了《资治通鉴》中所载王氏家族作为外戚势力在西汉末年不断壮大,以致王莽收买人心,逐渐篡权及最后死于非命的经过材料,完整地勾画了王莽的发家史及覆灭经过,即此就可以看作是一篇“新莽简史”。

该书创立了以纪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是对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先秦至北宋,我国的史书主要采用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体例编纂。编年体以年为经,突出以时间为中心的历史发展顺序,可是记事却前后割裂,有失完整。纪传体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来展示历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它彼此依存的各个方面,但是各部分之间容易相互重复和脱节,造成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纪事本末体则合其两长,弃其所短,创立了纵探事件始末的新规,从而与“纪传”、“编年”两体在修史史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袁枢创立“纪事本末体”后,后世继作接踵而起,进一步扩大了史著的表现能力。至明、清两代,用“纪事本末体”写成的史书多达数百部,著名的有南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近人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等。

《通鉴纪事本末》面世后,不仅称誉于当时,也获赏于后世。明代学者徐申于《元史纪事本末·序》)中说:“其体兼用左、马,而取其事之最巨与其人之最著者,各以年汇次之,一举始而终了然若指掌,读史者尤便之。”清章学诚于所撰《文史通义·书教下》亦评价说:“袁枢《纪事本末》,……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滥。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尚书》之遗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九则评论说:“枢所缀集,遂不出《通鉴》原文,而去取剪裁,义例极为精密,非《通鉴》、《总类》诸书,割裂扯撏者可比。其后如陈邦瞻、谷应泰等递有沿仿,而包括条贯,不漏不冗,则皆出是书下焉。”

行世的《通鉴纪事本末》,素有宋小字本和大字本两种传世。袁枢成书后,淳熙三年(1176)在严州郡学首次刊行,世称宋小字本;宝祐五年(1257)又在湖州重新刻刊,世称宋大字本。明、清以来,《通鉴纪事本末》的版本又出现了数种,其中以明张溥的论证本最为通行。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将宋大字本影印,列入《四部丛刊》。1964年,中华书局组织专家重新校勘、整理,出版了标点本《通鉴纪事本末》,这是目前颇为流行且便于阅读的版本。《通鉴纪事本末》的选注本,则有1991年巴蜀书社出版的谈蓓芳的《通鉴纪事本末选译》,亦可供读者选择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