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2 23: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黎星 温翘楚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16.李希逸与《庄子口义


 

宋代福建学者林希逸所著的《庄子口义》一书,是宋代庄学的代表性著作,也是庄子研究史上独具特色的著作。林希逸本身是个理学家,作为儒学阵营中的学者,他阐释《庄子》,除了以儒解庄的特点外,又一个突出特色是以禅解庄。林希逸以禅解庄,是在宋代佛教儒学化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学术背景下进行的,他别具慧眼地找到了庄子与禅的契合点,使读者从这一角度,对《庄子》有更深的理解与领悟。《庄子口义》通俗易懂的口语风格、大量会通儒释道三家以解庄的思想特色,以及从文法分析《庄子》的注庄角度,于庄学史上皆有开拓之功,对后世注解《庄子》产生重要影响。

 

《庄子口义》十卷,(宋)林希逸著。

林希逸(1193—1271),字肃翁,又字渊翁,号竹溪,又号鬳斋、献机。福建福清人(南宋福建路福清县渔溪镇苏田村人),宋代理学家。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登进士,任平海军节度推官,为官以清正廉洁见称。淳佑六年(1246),除秘书正字,迁校书郎。时正逢郑清之为相,清之屡向理宗推荐希逸之才,理宗谕令上封,希逸耻自鬻,固辞清之,理宗赞其“志趣可嘉。”淳佑七年(1247)迁枢密院编修,其间历翰林权直学士兼崇政殿说书。次年,以直秘阁知兴化军,历考功员外郎。宝祐三年(1255)出任饶州太守。景定四年(1263)官司农少卿,直舍人院,兼礼部郎官、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后除太常少卿,郊恩封福清县开国男,时年七十岁。此后七年祠禄闲居。度宗咸淳五年(1269)九月至六年(1270)春被连诏入京,再度启用。咸淳七年(1271)以疾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九。

林希逸的曾祖父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林昌言。希逸早年丧父,与母相依。虽家境贫寒,母亲却仍然注重孩子的教育,坚持延续林家书香余脉,对希逸及其兄弟“书灯督课无虚夕”(《先母祭日丁卯》)。清人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云:“(希逸)师事陈藻,藻之学出于林亦之,亦之出于林光朝,其授受远有源委。”希逸受业于陈藻,是南宋初著名理学家林光朝“艾轩学派”的三传弟子,深受艾轩学派“重视文法”这一特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希逸曾在家乡开办学堂“三文书院”,闲居期间亲自在书院里讲经教学,同时也与好友们谈诗论道。与他交往的好友既有同僚、同乡刘克庄、林同、严粲等,也有当时名僧枯崖圆悟、北山绍隆、柔万庵等。

林希逸不仅精研理学,亦深谙佛理,长于文学、术数、绘画等,生平著作宏富,现存著作有:《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又名《鬳斋续集》)三十卷、《心游摘稿序》一卷、《考工记解》二卷、《老子鬳斋口义》二卷、《列子鬳斋口义》八卷、《庄子鬳斋口义》十卷。其中《庄子鬳斋口义》、《老子鬳斋口义》、《列子鬳口义》又合称《三子口义》。

林希逸的著作以《庄子口义》(又名《庄子鬳斋口义》、《南华真经口义》)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庄子》一书,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以庄子独具魅力的精神与风骨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独特影响。林希逸在《庄子口义·发题》中谈到,《庄子》不可不读,亦最难读,前人注庄,尚存遗憾,如郭象注,未能分章析句,同时代的吕惠卿、王雱诸家解庄,则主旨不明。林氏指出读庄子有“五难”,唯有“精于《语》、《孟》、《中庸》、《大学》等书,见素定理,识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才能具有眼光,通于《庄子》。林氏认为自己少时师从陈藻,陈藻又学于林光朝门下,艾轩学派向来重视文章技法,故能通于文字血脉,此外自己曾经涉猎佛书,能了悟其纵横变化之机,因此对《庄子》中前人未曾深入探讨之处“稍有所得”。林氏动笔将“所得”著于书卷,撰其篇,分其章,析其句,明其字。宝祐六年(1258)完成《庄子口义》,共十卷。

“口义”最早用于书名,见于北宋学者胡瑗的《周易口义》。胡瑗讲学授受时,其弟子倪天隐将其思想要旨、重要语录整理成《周易口义》。“口义”最大的特点即语言平易晓畅,类似于课堂讲稿,采用口语白话,读之通俗易懂。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即如此,以平易的语言诠释庄子恢诡谲怪、天马行空的思想,有助于更多人的理解和接受。同窗林经德就《庄子口义》以“口义”为名解释曰:“此书以《口义》名者,谓其不为文,杂俚俗而直述之也。”即谓林希逸注庄不遵循正统文章的谨严雅正,而是常引用俚语俗谚解释庄文中深奥难解的文字,如解释《逍遥游》中“海运”一词时引用了海濒俚歌“六月海动”,而书中常出现“要汝开眼也”、“犹言汝被他教坏了”、“分明是一个冒头”等亲切活泼的口语,十分生动直白,读之宛若身临林氏讲学的课堂。

《庄子口义》最重要的思想特色是援儒释以解庄。《庄子口义·发题》言:“(《庄子》)大纲领、大宗旨未尝与圣人异也。”此处“圣人”指孔子。全书之旨,意在以儒家思想为本,将儒理贯通于庄文,以显庄子与圣人心同理同之处。《庄子口义》在字词训诂、文句义理、句法文法等方面,都常引儒家典籍如《论语》、《孟子》、《易经》、《诗经》、《左传》等来解释庄文,将儒家义理与庄子思想进行比对,如以孔门之“乐”解释《逍遥游》的“逍遥”一义;引《论语·八佾》“丧与其易也,宁戚”来解释《天道》中“哀之末也”之义等。林氏也将宋明理学家“天理”、“心性”等理论用以解释庄子中“天”、“道”、“命”等重要概念,并常引程颐、程颢、朱熹等理学家之言来支撑自己的论断。此外,林氏还认为庄子的思想与佛理在多方面有契合之处,其在《老子口义·发题》中言:“庄子宗老子者也,其言实异于老子。故其自序多生与死为主,所以多合于佛书。”因此在《庄子口义》中,林氏常以禅宗术语解释《庄子》中的某些概念,以禅宗公案对比庄子中的寓言,以禅宗的理念与庄子的思想相联系。如以“世间法”、“出世间法”释《大宗师》中“方内”、“方外”;将《秋水》中河伯与海若的对话比之于《传灯录》忠国师之言;将庄子“死生为一体”的超然与佛教生死学相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林氏认为《大藏经》出于《庄子》,这个出人意料的命题虽然显得言之过当,但也引发了后人对释道关系的思考。

《庄子口义》以儒解庄、以禅解庄、调和儒释道三家的解庄方式反应了宋代儒学的学术思潮。宋代帝王在尊崇儒学的基础上,延续唐代三教并重的政策,提倡以儒为主,释道为辅。“三教合一”思潮的盛行已成为宋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趋势。苏轼、王安石等大儒在解庄时已出现援引儒、释的倾向。林氏的思想倾向也深受时代影响(或正好与当时的思想风尚暗合)。但与多数理学家“阳儒阴释”、“阳儒阴道”的阐释方式不同,林氏是真正大量、直接、公开地引用儒理、佛理来解庄的第一人。因此林氏调和三教的解庄方式既有时代性,又具有开创意义。他将儒释道三家的契合之处或相似之处加以比对,对其共同性加以例证点拨,对其异处加以识别辨析,常常能发现儒释道三家圣贤对真理不同观照角度背后的相通之处,超越了学派间的壁垒,既提升了《庄子》文本的阐释功能,也加深人们对儒释道三家的理解。这是林氏的慧眼所在。当然,《庄子口义》对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也并非全然有理,存在林氏个人的改造与发挥。林氏站在理学家的立场上,以儒家为本位,将庄子纳入儒学系统甚至理学的范畴中,有些解释不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印记在全书中挥之不去。而对于佛理的诠释有时只停留于二者形似之处,未做更深入的探究,模糊了一些重要概念之间的区别。林氏以理学家的眼光对三家进行有意调和,不免曲解《庄子》本义,这是《庄子口义》较为明显的缺憾。读者对《庄子口义》中的一些说法需要谨慎考量,仔细分辨。

此外,《庄子口义》另一大注庄的特色是着眼于《庄子》的文法。林氏在发挥义理的同时,也用文学的视角关注《庄子》的文章结构句法,常常点出庄文中譬喻、夸张等手法,谈到“戏剧处”、“弄笔处”,留心篇章、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如在内七篇的篇末分析七篇之间的关联),体察庄文段落、文句间的“机轴”。更可贵的是,他在分析文法句法的同时,也深入地探讨文法句法背后作者的用意。林氏从这一角度注庄,一来使读者充分领略到《庄子》文章之美,吟赏流连,悠游其中,二来通过对文法句法的梳理,清晰地辩证了庄子“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背后的真正义理,在文学与义理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须知,《庄子》一书风生水起,跌宕起伏,总是能够打破常规,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寓深邃哲理于奇巧文思之间,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在林氏注庄之前,对于《庄子》文学性的分析较为少见,《庄子口义》此注庄角度自有其开创意义。

《庄子口义》通俗易懂的口语风格、大量会通儒释道三家以解庄的思想特色以及从文法分析《庄子》的注庄角度,于庄学史上皆有开拓之功,对后世注解《庄子》产生重要影响,钱澄之、方以智、林云铭等明清时期的儒者在注庄时多少都会带有林氏的某种风格。徐霖在《庄子口义·跋》中赞曰:“卓然起庄子于朽骨,发千古之宝藏,鬳翁亦博大弘伟,豪杰钜儒哉。”虽评价过盛,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庄子口义》持有如此高度的认同感。《四库全书总目》则评价说:“今案郭象之注,标意旨於町畦之外,希逸乃以章句求之,所见颇陋。即王、吕二注,亦非希逸之所及。遽相诋斥,殊不自量。以其循文衍义,不务为艰深之语,剖析尚为明畅,差胜后来林云铭辈以八比法诂《庄子》者,故姑录存之,备一解焉。”一方面肯定了林氏以分章析句解庄、文字通俗易懂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林氏与郭象、王、吕的差距,冷静地看待林氏在《发题》中扬言超越前人之语。当然,《口义》是否超越郭象、王、吕,则见仁见智了。

《庄子口义》在宋代已经刊行,可惜最早刻本不传于世,目前发现最早的刊本是宋咸淳五年(1269)建宁刊《庄子鬳斋口义》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其他版本还有道藏本(明正统年间刻本)、明万历二年(1574)施观民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庄子口义》在朝鲜、日本也有多种版本,其于明代(十四世纪)传入日本,曾经风靡一时,受到日本学者、官员的热捧,一度成为日本庄学最权威的注本,甚至超越了郭象注。今人点校整理的版本中,以周启成先生校注的《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为较权威的版本,周先生以明万历二年施观民刻本为底本,以宋代咸淳五年本、道藏本为参校本,对《庄子口义》进行了整理与点校,由中华书局于1997年3月出版,2009年2月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