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23:4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黎星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10.李纲与《梁溪集

 


李纲在北宋倾覆、南宋开端的年代里,奋然挺身,力挽狂澜,出将入相,有“南渡第一名臣”之称誉。《宋史》李纲本传曰:“纲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身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朱熹评价说:“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李纲的各种诗文作品及相关资料,后人辑录编成《梁溪集》,共有一百八十卷,卷帙繁富。作为一位忠君爱国、砥柱中流的名臣,《梁溪集》所录各类作品,表现出李纲的学识、胆略与风骨。《四库全书总目》称:“纲人品经济,炳然史册,固不待言。即以其诗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寻常文士所及。”此可谓中肯之论断。

 

 

《梁溪集》一百八十卷,(宋)李纲著。

李纲(1083—1140),字伯纪,自号梁溪病叟、梁溪居士,人称梁溪先生,福建邵武人。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任太常少卿。金国侵袭,北宋京城汴京(开封)告急,李纲力谏宋徽宗禅位。宋钦宗即位后,李纲旗帜鲜明地力战,钦宗升其为兵部侍郎。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兵临汴京城下,李纲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弃城逃跑,认为“今日之计,莫若整饬军马,扬声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钦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副相),主持防务。在李纲的带领下,开封军民积极抗金,击退了金兵的进攻。金军退兵后,李纲任知枢密院事,后又被任命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以解太原之围。李纲离开朝廷出外统兵,狐疑而摇摆不定的钦宗,又下诏宣抚副使、制置副使等都直接听命于朝廷,使李纲根本指挥不了军队。李纲被召回京,被罢知枢密院事,以观文殿学士出任扬州知州,不久,即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罢官谪贬,置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包围汴京,钦宗又重新起用李纲,李纲从建昌赴宁江,途经长沙时得诏,即率湖南勤王之师入援,行至半路而都城已沦陷,徽宗和钦宗两帝同时被金兵所虏,北宋灭亡。

建炎元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应天府,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改当年为建炎元年。宋高宗起用深孚重望的李纲为相。六月,李纲奉召入朝,提出治国、整军、抗金的十项主张,即著名的《十议》(议国是,议巡幸,议赦辜,议僭逆,议伪命,议战,议守,议本政,议责成,议修德),并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李纲的苦心经营下,南宋政局逐渐稳定。然而,宋高宗最后还是听信了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的谗言,八月即以“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罪名罢免了主政仅75天的李纲的宰相职务,下诏将李纲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建炎三年(1129),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移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居住。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李纲被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谭州知州,不久又被罢为提举西京崇福宫。虽历经宦海沉浮,李纲始终忠君爱国,关心时局,披肝沥胆,积极建言。绍兴八年(1138)正月,李纲回到福州居住。绍兴十年(1140)正月十五,李纲病逝于福州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享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李纲为少师,葬于福州闽侯荆溪镇大嘉山南麓。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李纲在北宋倾覆、南宋开端的年代里,奋然挺身,力挽狂澜,出将入相,有“南渡第一名臣”之称誉。《宋史》(卷三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八)李纲本传曰:“纲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身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每宋使至燕山,必问李纲、赵鼎安否,其为远人所畏服如此。”大儒朱熹评价说:“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

李纲的著述,今存《梁溪集》一百八十卷(又名《梁溪先生文集》),另有后人所编李纲年谱、行状之类六卷为附录。李纲自其祖父一代起即寓居江苏无锡,故李纲自号梁溪先生(梁溪为流经无锡的重要河流),其文集亦以“梁溪”名之。

《梁溪集》卷帙繁富。作为一位忠君爱国、砥柱中流的名臣,李纲的诗文作品,表现出他的学识、胆略与风骨。《四库全书总目》称:“纲人品经济,炳然史册,固不待言。即以其诗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寻常文士所及。”

按照古代文集编撰的基本规范,《梁溪集》以赋四卷居首。李纲之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四库全书总目》特别提及一个文坛小公案:“集中有《补宋璟梅花赋》,自序谓璟赋已佚,拟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刘埙《隐居通议》所载璟赋二篇,皆属伪本。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乃称得元鲜于枢手书璟赋,急录传之,枢之真迹旋毁。核其文句,大抵点窜纲赋,十同七八,其为依托显然。然亦见纲之赋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乱真矣。”

《梁溪集》收录诗作二十八卷,约有一千五百多首,包括乐府歌词、五七言古体、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等多种诗体。李纲推崇并学习诸多前代诗人——特别是东晋陶渊明、唐代杜甫、北宋苏轼等的诗歌创作,转益多师,在语言、形式、风格方面呈现了多样化和丰富性。作为政治家,李纲的诗“以风刺为主”,颇多关切时势、忧国忧民、慷慨悲壮之作,如建炎三年(1129),李纲被贬谪海南,途中“伏读三月六日内禅诏书及传将士榜檄,慨王室之艰危,悯生灵之涂炭,悼前策之不从,恨奸回之误国”,感愤而作《述怀》诗四首,其一云:“忆昔廷诤驻跸时,孤忠欲挽六龙飞。莱公谩有亲征策,亚父空求骸骨归。灵武中兴形势便,江都巡幸士心违。累臣独荷三朝眷,瘴海徒将血涕飞。”其二云:“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海于今作战场。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其三云:“叹息奸臣术已疏,谋身误国竟何如。马嵬不进杨钊死,关陕初临元振除。王室威灵嗟索寞,苍生环赌未安居。荒陬不见中原事,望断东吴一纸书。”其四云:“建炎虚席待经纶,恩赐宸章宝墨新。学际天人何敢尔,忠开金石庶当仁。孔明得主规模壮,陆贽离朝谤讟频。今日追昔惭至意,御书重执泪盈巾。(“学际天人”、“忠贯金石”,所赐御书语。)”在前两首诗中,李纲回忆了抗金斗争的经历,希望能够像寇准一样建功立业,可是投降派只知一味地“退避”,虽然自己饱受三朝皇恩,也只能在贬谪途中“瘴海徒将血涕飞”。在第三首诗中,李纲对误国奸臣得到应有的惩罚而感到欣慰,可是南宋朝廷仍然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李纲感到义愤填膺,并为天下苍生不得安居而感到痛心。第四首,李纲回忆当年宋高宗御赐其“学际天人”、“忠贯金石”墨书之事,以“孔明得主规模壮,陆贽离朝谤讟频”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君主不能信忠臣、远奸佞,使自己无法为国尽忠反而遭受无端诽谤的悲愤。李纲的《病牛》诗云:“耕犁千亩食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此诗脍炙人口,借咏叹病牛以抒怀,体现了他关心民瘼,愿意鞠躬尽瘁、为国为民奉献生命的崇高思想。当然,李纲诗也有呈现出另外风格作品,如他的《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颇得陶诗“辞旨平淡高远”之韵。其咏史诗、咏物诗等,数量也很多。总之,李纲的诗作风格多样,以丰富多彩的面目,表现了李纲慷慨激昂的个性特征,执着不渝的爱国情操,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情怀,以及通脱旷达之胸襟。

《梁溪集》收录了李纲各类杂文达一百三十八卷之多,从多方面反映了李纲政治、文化、伦理、经济、军事的思想。

李纲平生思想以儒为宗,以佛、道为辅。他对《周易》、《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研究,有《易传内外篇》、《论语详说》等著作,其立身处世,也表现出儒学的道德风范,他对儒家的“仁”、“道”的思想有过深入的探讨,并写下了如《求仁堂》、《座右铭》、《论君臣之分》、《论君臣相知》、《论忠孝》、《论天人之理》等以阐发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文章。但同时,他早年即接触了佛教经典,对释家《华严》、禅宗也颇有精细、深入的探析,他对道教的典籍、理论也有所关注。李纲在《三教论》中说:“儒道释三家之教,自汉以来,鼎立于天下……然则治天下者,果何所适从而可乎?曰:从儒。彼道、释之教,可以为辅,而不可以为主;可以取其心,而不可以溺其迹……则道家之所谓清静、慈俭、柔弱、无为、少私、寡欲者,其说可取亦足以助教化矣。释氏之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者,其说可取而亦足以助教化矣。”(《梁溪集》卷一四三)作为以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三教合一论者,李纲在其杂文中,颇有这一方面思想观念的阐发。《四库全书总目》曾提及:“徒以喜谈佛理,故南宋诸儒不肯称之。”实际上,李纲对儒道佛三教之主从地位,不曾失儒者之定向,他曾明确表示:“究余生于释老,味正道于吾儒。”(《拙轩记》)儒学为治国之本,释老则可辅助教化。李纲有入世之执着,没有儒者的迂腐;有出世的超然,没有隐者的遁世。

李纲的杂文中,论述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经世思想之文,很有特色,如《论封建郡县》,比较“封建”与“郡县”制度的长短优劣,实际上是针对两宋之际的社会现实,对如何实现外抗金人入侵、内安社稷百姓的国家大计进行分析思考。李纲的杂文,还涉及到战守策略、理财措施等重大的军事、经济问题,在他的上书朝廷的表章奏折、与友人同僚的书函信札中,议论剀切,都表现出了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处心积虑、精心谋划的睿智,朱熹称赞其“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梁溪先生文集序》)收录于《梁溪集》中的《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李纲文集在其生前已有初步编次,尚未定稿。至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李纲之孙李大有为福建路提举市舶司干办公事,方刊李纲《奏议集》凡八十卷,而未及其它诗文。李纲文集全帙的刻印,是由权知邵武军姜注在嘉定六年(1213)来完成的,共为一百八十卷。但此书版后来遇火灾被毁,赵以夫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尝为补刻。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又著录《梁溪集》一百二十卷本,当编次于绍兴年间,此本现已失传。宋刻本一百八十卷至今犹存残卷,藏上海图书馆。元明时期,李纲全集未再重刊,只有一些选本行世。《四库全书》所录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本《梁溪集》,即出于宋嘉定邵武刊本。此外,今天尚有数部清钞本及道光刻本传世。

《四库全书》所著录的是“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四库全书总目·梁溪集》云:“是集首载宋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陈俊卿序,谓纲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诗文不与焉。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五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一百二十卷。盖后人续以诗文合编,互有分并,已非复秀之之旧本。”“此本赋四卷、诗二十八卷、杂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建炎时政记》三卷,俱编入集中。”“又以年谱、行状之类六卷附焉。”

《梁溪集》除古籍版本外,现代新版的李纲著作,有王端明点校的《李纲全集》,分上中下三册,岳麓书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