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1 18:1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 莹 谢紫薇



·“新时代视域下的福文化·


“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

 

    谢紫薇

 

 

    引  

 

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印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贯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印记。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美好的精神寄托,它反映出一个民族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景,而憧憬渗透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1]。伴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文化折射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其发展对于维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生生不息,内涵不断丰富、扩张,其形式不断多元化、数字化、多维化、虚拟化,甚至超越了民族、宗教、社会、地域、时空等范畴,可谓是包罗万象。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内涵转变与其在数字时代下的创新传播路径,所以在谈论研究对象之前,文化的现实书写的内涵在本研究中首先需要被定义和界定。主要根据历史学、语文学、文化学、文艺学等学科学者的相关研究,结合现存辞典内容,对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界定。要明确的是,文化的观念变迁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变迁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而言,文化的观念体系已经从传统的儒家价值观整体过渡到以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为根本的当代福文化观念体系,无论是内涵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在过去是指“信福”“福气”“福运”,而现代人对福的理解多是“幸福”,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等新内容。

 

一、文献回顾

 

总得来说,在中国文化相关研究方面,诸多论文和学术著作详细分析了福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学术传承,尤其是数字传媒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变迁与现实书写,更是成为福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切入点。数字时代,文化的传承与演变的相关研究总体来说呈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主要涉及文化的多模态话语研究、文化的溯源研究、文化表现形式及内涵研究等。自2002年以来文化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较之数字时代福文化的嬗变、运用与传播研究,域外中国福文化的介绍与研究都比较少,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文化尚未走出国门。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理观念、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研究数字时代福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现代书写形式,可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的形成和嬗变与现实意义。具体来看,文化研究的综述主要如下:

文化研究是历史学、中国古典哲学、汉语语文学、文艺学等领域的研究议题,与本课题相关的福文化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历史溯源研究。这方面的论著主要包括文化的传承研究[1],[2],[3]、对于文化的内涵与概念界定[4]和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5],明确文化的精神内核、文化表现、社会功能与传播效度,强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第二,文化的多模态话语传播研究。强调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张结合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丰富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增加文化传播的宽度与深度[6]。其中,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需要借鉴数字时代的方法,同时丰富福文化“本土化”传播路径[7],[8],[9],其中以福建省,作为中国省份中唯一以“福”字冠名的省份,其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最为丰富。第三,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内涵研究(个案分析),该部分研究以跨学科研究为主,涵盖科目包括文学、传播学、美学、工商管理等门类,如文化在美学设计中的运用[10],[11]、文化在品牌设计与消费市场上的应用[12]等。

国内对文化的研究内容涉猎较为广泛,视野开阔,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从“自发”走向了“自觉”,并且文化“本土化”研究无论从研究深度还是从研究广度上来说,都较为深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研究范围及主题有待拓展,目前为止文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福文化历史溯源、文化传播、文化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文化的跨学科研究等几个方面,少有研究将文化与大学生课程思政相结合;第二,研究方法多属文献分析法、分析讨论或个案分析,第一手实证研究比较少,尤其缺少大数据方法溯源中华传统文化;第三,研究视角多从宏观或中观层次的文化的历史溯源与应用研究,但鲜有从微观视角和中观视角相结合具体案例做实证研究,尤其对文化研究范畴的拓展不足,并且研究内容重复较多。

 

二、“福”文化历史溯源

 

(一)文化历史溯源

结合现有资料对福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书写进行溯源研究,可以发现文化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有史料记载的针对“福”文化的叙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研究“福”字含义变化的历史脉络,大致可以从“福”字的词源、典籍与民俗三个角度入手,从训诂学、语文学与民俗学三个角度厘定“福”字含义的历史变迁。“福”字在甲骨文里是会意字,意思是两手捧着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是古代祭祀的写照。古人祭祀总是以祈求达到某种心理上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因此“福”是古人祭祀时的希望。从“福”字的起源,“福”字有富有、富足、庇佑的意思。从词源角度探究“福”字的起源。《说文》中有记载:“福”,是形声字,从示畐声,声符同时兼表字义。福,神灵保祐。字形采用“示”作边旁,“畐”作声旁。作“”,佑也。字形上来看,“畐”字是象形字,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像腹部的之形,所谓腹中有“十”,表示充满的意思,因此“畐”有腹部满溢的意思,通俗来讲,就是填饱肚子的意思,即食丰衣足是为“福”。从音韵方面考证,“福”与“富”都属于古入声字。“富”属于长入,后来变为去声。古人以“富”为“福”,因此“福”与“富”是同源词。同时,古人普遍以“福”与“富”互训,表明富有即为有“福”。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福,备也。祭统曰,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由此可见,“福”本身是在祭祀过程中祈祷上天护佑的一种仪式。追溯“福”字在典籍中国的记载,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之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福”字的相关信息,例如《诗经》《尚书》《礼记》中都有针对“福”字的相关记载,但“福”字的内涵真正的确立是在《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概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福”字在中华文化中含义内核的基本形成。根据《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梳理典籍中“福”字的表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古代福文化中,“福”字与佑、助、祥、顺等联系在一起,福是人们一切美好的过去、现实、愿景、想法,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化包含了多层的内涵。虽然不同人对福的理解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含义:第一,“寿”为福,即健康长寿,长命百岁。对于寿命的期许表明了中国文化中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于健康的渴望,如《韩非子·解老》:“全寿富贵之为福。”《云笈七签》卷六九中记载:“至诚君子,得而宝之,即福寿无疆。”第二,“富”为福,即财多物丰,衣食富足。这反映了古代人维持最基本的“福”的合理需求。《诗·大雅·瞻卬》中记载:“何神不富?”《毛诗故训传》同样有记:“富,福也。”同时,“福”“禄”在演化过程中含义逐渐接近,甚至慢慢演化成一个固定的词语“福禄”[1]。《诗·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在这些元典中,“福”与“富”互训,表明家富则有福。第三,“平安”为“福”。《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提到“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庄子认为“身上无痛苦,心里无烦恼,即有福。”贾谊《新书·道德说》也有类似的记载:“安利之谓福。”古代农耕社会,自然灾害与战乱频频发生,“平安”即成为了当时人们最为朴素的幸福观念,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第四,“德”为福,即德善有道,“修德”是福。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德行的修养,自古即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处“修身”更多的是指“修德”可见中华文化认为一个人的德行修养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二)文化的表达方式

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化的历史书写进行溯源研究,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历史上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为传统官方儒家文化中福文化的表现模式;另一条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模式。李庚香博士溯源了福文化在儒家文化中的传承,大体勾勒出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古代中国主流社会中文化的表现形式。第一,寿命长即为福。《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莆田》等诗歌中均有记载“万寿无疆”的祭祀祝词;第二,子嗣即为福。周人看中子嗣,“多子”或者说繁衍后代是个人之于家庭与社会的重要责任。《礼记·昏义》中在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即结婚的重要目的就是繁育子嗣,若是“继嗣乏”,“则宗系绝,而祭祀废。”如果无人继承后嗣,宗系绝后,那么家族的祭祀便会中断。《庄子·天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由此表现出,长寿、富足、儿孙众多是人们普遍期望获得的一种生存状态。对于家族和个人而言,子嗣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对于国家来说,人口众多更是国家繁盛的重要标志。例如《管子·重令》记载:“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即想要国家强盛,统一天下,便需要更多的人口去发展经济,组成强大的军队。因而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也是鼓励人们多繁衍子嗣,可见子嗣对于周人的重要性,因此多子多孙便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一种福气。第三,族旺即为福。周代实施世卿世禄制,并且有顺应严格的礼制。《左传》庄公十八年有说:“虢公、晋侯朝王,王飨礼,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四匹。”时人评论:“非礼也。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意思是虢公是王朝卿士,属于公爵,而晋国为侯爵,按照礼制,天子接见诸侯,赏赐礼物。不应当一视同仁,这是违背周礼的。又如《春秋》庄公十六年载幽之盟说:“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因此,爵位等级在正式的场合以及文案记载都使用各诸侯国原本的爵位,遵循严格的礼制。因此祖先的功绩与荣耀对一个家族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自然是一种福气。

除了文化在儒家历史传承中的表现以外,从民俗学角度来看,中国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还是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祭祀。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古代,其重要的地位仅次于祭天。《史记·礼书》中有说:“天地者,人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也就是说,祭祀祖先是中华孝道文化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祭祀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在此处福文化与祭祀文化深度关联,在民间组织祭祀的时候,往往都会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祖先的恩泽与庇佑。第二,庆典。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庆典文化。古人更是有耳熟能详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这些喜事往往都会伴随着庆祝活动,这些庆典活动往往都体现出当地的民俗特色,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对于未来美好愿景的核心诉求之一,其思想内核渗透在各种文化庆典之中。其中虽具代表性的便是婚丧礼俗。《周礼》记载了古代婚嫁六礼:采纳、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婚嫁六礼影响了中国近千年,是中国婚嫁风俗观念的精神内核[1]。为了表示对新人的祝福,福文化渗透在婚礼文化的方方面面。第三,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是表达对未来美好愿望的重要时刻,其中比较重要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清明节等,以及一些地方特色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人们往往通过各种民俗活动表达自己对于“福”的渴望,例如春节贴“福”字,期盼健康、团圆、平安、顺遂等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文化创造性转化

 

中华文化经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色也衍生出许多现实意义。针对新时期文化的现实书写,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关切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同时,又将中国传统的福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到对国计民生方面。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怀;不仅于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自此,中华福文化在精神层面上已经成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1]。

(一)“福”文化形式的创造性转换

“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外化表现就是“福”字作为一个具有艺术审美的图形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福”字的艺术图形与包含“福”字内涵的一些艺术作品,例如“蝙蝠”“祥云”“财宝”等图案都可以内涵“福”字的含义。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中华传统的“福”字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以现代视觉艺术的方式在保留“福”文化的核心内涵的同时,实现了形式的创新。近年来,“福”文化形式的创造性转化的经典案例屡见不鲜。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形象,就是一个经典的现代视觉艺术与中华传统福文化相结合的一个经典案例。五个福娃,在将中华传统福文化外化为动画形象之外,还将现代福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动画形象之中。五个福娃分别代表“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结合前文对于“福”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可以发现,五个“福娃”是在继承传统“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对“福”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同时,五个福娃的名字也在发音上内涵了“北京欢迎你”的字样,表现出中华人民热情好客,对世界和平、团结、繁荣的美好愿景[14]。

(二)“福”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转换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传播方式的变化,我们已经从传统的纸质传媒不断向数字化传媒过渡。面对大众传播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现实,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文化丰富的内涵,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精神的传承又给予了福文化现代化的解读,进入媒介转型的新时代,技术赋能文化发展推动了福文化的全景呈现、多维创新与全民共享,还可以推动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促进文化创新成果向海内外传播,助力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建构。2022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福境”平台正式建立,实现了相关藏品在区块链上的永久保存,并且可以通过平台为每一个藏品提供数字证书,从产品创建、文化溯源、产品发行、产品传播、市场评价,甚至后续的概念使用,产权维护都可以做到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艺术品的虚拟化、数字化保存,与相关文创产品的产权保护与传播。除了“福境”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中华文化的IP传播方兴未艾。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具体来说为一个“可视化”的形象,其可以串联故事、角色、情节,从而以吸引“粉丝”的方式以取得较高的曝光度。近年来,文化IP不断发展,相关产品在传播领域都拥有不俗的表现[15]。福文化借力文化IP产业的蓬勃发展,有不少的文创作品都是以中华文化为设计创意的核心,针对Z世代年轻人的喜好,达成了福文化的多模态传播。例如,2020年由哔哩哔哩视频平台独家发行的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动漫作品《天官赐福》在互联网平台收获了众多粉丝,其更是走出国门在Netfix平台拥有数逾3000万的点击量,是近年来中华文化输出的一个成功案例。《天官赐福》本身就取材于中华传统福文化的标志性象征图案“天官赐福”,其在传统文化中多以雕刻图案的方式呈现,该图案在民间处处可见,古人认为天官能够赐福人间,因此对之崇祀有加。

(三)“福”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转换

具体来说,文化在现实语境中的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将中华文化中的“福”文化具象化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目标,此时的“福”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同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第二,将中华的“福”文化与人们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图景相关联,“中国梦”的确立帮助人民树立了正确的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新时代的幸福观,它关乎每一个个体,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集体的幸福观。“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大会讲话上首次提出,此时的“人民幸福”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八十年。后来,习总书记将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中国梦”的实质内涵。于是,“人民幸福”的精神内核就发生了变化,其表达的是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因此,“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现在“人民幸福”的最本质的内容。第三,丰富“福”概念的外延,除了关乎个人、家庭、家族与社会的发展以外,“福”的概念还关乎自然,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早在2005年就已经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因此,“绿水青山”也是人民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和谐共处,共享幸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走出了国门,成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多次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构成的新理念。而这种全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正是受到中华传统福文化的影响。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之后,文化又衍生出了新的现实意义,其内容更加包罗万象,形式更加多样化,也更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后  

 

文化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产生了变化,其在发展创新中不断散发出新的活力。追溯福文化的历史书写,可以发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与传统的祭祀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息息相通,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发展的愿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其立足于文化的根基,不断拓展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并将人民幸福作为终极追寻的目标去践行。挖掘文化的精髓,不断发展福文化,并将这一美好的愿景发展至世界范围内,让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庚香,刘承.“福”说——中华传统福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18(10):

[2]刘瑞华.传统福文化的价值精神与现代意义[J].学术探索,2016(16):103-106.

[3]章洁,王安霞.试谈福文化原型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关系[J].广西轻工业,2007(12):64-68.

[4]谢洪玉.福文化溯源[J].乡镇企业科技,2002(10):72-74.

[5]李江.中华传统福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6]于子舒,赵丹红.模因理论视角下的福文化传播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23-25

[7]魏广龙等.承德市广仁岭风情商业街福文化景观设计——设计说明,[J].环境工程,2021(10):87-90

[8]柯立红.“福”文化的传承与嬗变——妈祖祈福活动中的“世界福”编织创意之我见,[J].美术观察,2015(3):124-126.

[9]朱翔等.浅析威海地区生活中的福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2):87-89.

[10]孙立新,董媛媛.福文化内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4(2):162-166.

[11]吴卫,张智艳.万福之地-和珅恭亲王府蝙蝠纹样解读,[J].装饰,2012(1):45-48.

[12]房彬彬,朱华.福文化背景下的消费心理及对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10(2):52-55.

[13]刘卓.社会文化媒体情境下的福文化IP形象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21.

[14]董阳,中国传统福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当代设计转化[D].天津美术学院,2022.

[15]张美娟,中国传统“福”文化在IP形象设计中的应用[D].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