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13: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静南



从连江拉线狮谈起

 

杨静南


 

第一次邂逅仁山拉线狮,是在福州的三坊七巷。

那时候三坊七巷修复才不久,游人没有现在这么多。我当时租住在附近,不时会去那些幽深的坊巷里走走。记得是在元宵节前后,走在青石板铺的老街上,突然间听到锣鼓的响声,远远看见光禄吟台那边正在舞狮子。和常见的舞狮不同,这种舞狮不是由人钻在狮子肚子里上下翻腾,而是通过滑轮用钢丝绳来控制狮子的。舞台上,四个艺人抬着一个表演架子,架子上方是一条龙,在艺人操控下,龙头前后伸缩,口中的龙珠不停摆动,操纵拉线的艺人随着狮鼓的节奏,拉着狮子舞动,让狮子做出各种生动活泼的动作,不时还从笼轿里腾跃而出,扑抢龙珠,很有点紧张激烈的感觉。第一回看到这种形式的表演,艺人们配合熟练,狮子表现得栩栩如生,围观的人不时发出喝彩的掌声。我也由此记住了仁山拉线狮。

2012年元宵,一个连江的朋友邀请我去潘渡乡看出游。潘渡离福州不远,从市区开车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出游的队伍很壮观,马队、高跷、腰鼓之类的都有,我在出游队伍中又看到了拉线狮表演。朋友告诉我,仁山拉线狮就是他们这里特有的年俗,听乡里老人说清朝雍正年间就有的,距今已经200多年了。在夜色中看出游,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在乡村生活的经历,感觉到人和大自然之间的某种神秘关联。在城市里住久了,连澄澈的天空也不容易看到,这是现代生活的毛病。再看眼前的拉线狮表演,和上回在三坊七巷相比,多了一个艺人在狮子面前喷火,那狮子在灯光火把的照耀下,更加威猛和生动,甚至可以说是神采奕奕,宛若活物。

这一次来连江采风,我特地又去了趟潘渡乡。县文化馆馆长带我去见拉线狮艺人赵其春。赵其春家在村里的一个坡地上,他女儿刚结婚,家里贴了大红的喜字。我们在大厅坐下,喝茶聊天,过了一会儿,赵浩也来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仁山拉线狮应邀到世博会上表演,他们两个都去了。谈起在世博会上的经历,赵其春和赵浩有点儿腼腆,“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演出上了,只听到围观的人群里发出阵阵喝彩声和热烈的鼓掌声。”他们两个说。我看了一些他们在世博会上的留影。他们讲起俞正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和孙春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和夸奖,两个人都有点自豪,显然,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一次经历。

除了仁山拉线狮,连江比较有名的节俗还有海上龙舟赛和黄岐半岛游海神。

连江地势襟江抱海,许多住民都是由中原南迁而来,海上龙舟赛应该也是中原端午节习俗与海上生活相结合的产物,据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端午节期间,连江坑园、筱埕、马鼻和苔菉等沿海乡镇都会举办激动人心的海上龙舟赛。和中原大地在江河湖泊中举行的龙舟赛相比,连江的龙舟赛选择在辽阔的海面上举行,渔家汉子们劈波斩浪,龙舟状如飞梭,在蓝天碧海之间,比赛场面显得格外恢弘壮观。

黄岐半岛游海神的习俗始于明朝,据说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天上的玉皇大帝三太子,因打抱不平触犯天规,被分尸三段贬下凡间。三太子的头部被扔在黄岐半岛与马祖列岛之间的“马祖澳”,正月十一被黄岐半岛的渔民捞着,抱回岸上,设坛祭奠,尊为海神。之后每年元宵节,黄岐半岛的渔民都要扎海神头像游街供奉,以祈求当地风平浪静,渔业丰收。

从正月十一晚上开始,黄岐半岛上大大小小的海神头像灯在出境牌、高照灯、乐队、高跷队、腰鼓队和各色花灯队等一路随行下,沿着各村的主干道巡游。村民们穿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服装,扮演各种角色,穿行在游神队伍之中。而沿街人家,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焚香点烛,燃放烟花鞭炮,恭迎海神上岸入境,男女老少簇拥着海神灯,夹道狂欢,有时候整个游海神队伍绵延近几公里之长,让人叹为观止。

这一次来连江,有幸遇到了民俗学者吴用耕先生。吴先生曾写过一篇相当有名的文章——《从五天五夜到二十五分钟》,形象反映了祖国大陆与马祖列岛之间的往来变化。他告诉我,连江的黄岐镇与马祖列岛关联密切,两地乡亲同宗同祖,自古就有“里山”“外山”之称,两地间最近处距离仅8公里,是大陆距离马祖最近的地方。但由于历史原因,过去连江与马祖两地人员的往来,要转道香港、台湾再到马祖,费时要5天5夜,“两马”(马尾—马祖)航线开通后,两地的人员往来费时一个半小时。2009年元旦,两地曾以3船148人首试马祖至黄岐的客运直航,仅25分钟便到岸。这就是他所感慨的从5天5夜到25分钟了。

2011年起,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马祖澳两岸开始在新年到来时同放焰火共庆元旦。每年元旦的零点零分,随着两地协调员手机计数结束,马祖白沙港与连江黄岐镇东区码头上空同时升腾起焰火,一时间马祖澳上空火树银花,金枝玉叶闪烁在海峡之上。马祖当局负责人和连江县长也在电话中互相问候,互向两地乡亲拜年。

我们在聊天时,有人问,这会不会变成连江一个新的节俗?我想了想,我希望不会,连江和马祖本来就是一家人,我希望看到祖国的统一,看到马祖澳两岸民众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往来。

在连江采风期间,我还听到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故事。2012年10月,一批连江农民以舞台主角的身份走进了福建大剧院的音乐厅,他们这场音乐会名为:“来自乡间纯美的声音”。这是福建最高规格的音乐厅头一次为一群农民(连江县爱歌合唱团)举办音乐会。更有意思的是,这次音乐会上他们演唱了四首世界经典名曲,他们有知名的作曲家为其谱曲,还有英文、俄文和普通话培训老师,专业程度令人瞠目。

连江县爱歌合唱团成立5年了,前3年的指导老师是一个叫陈兆河的音乐普及工作者。陈兆河是省交响乐协会实验合唱团的男高音演员。爱歌合唱团一开始只有10多个队员,大家凭着兴趣聚在一起,和“广场大家唱”也没多大区别,合唱团里都是农民,有务农的、当木匠的、做豆腐的、搞水产养殖的,更多的是家庭妇女……在陈兆河带领下,大家从基本乐理、识五线谱开始学习。2011年,陈兆河把省里国家一级指挥家曹澄请到连江,听到农民合唱团的演唱后,曹澄被他们的声音震住了。“淳朴、干净、透明,不加雕琢,不少很有难度的曲目都能够完整地演绎下来。”这是曹澄对这个合唱团的第一印象。曹澄为这个合唱团取名“爱歌”,并义务担任他们的指挥,靠着口口相传,爱歌合唱团已经发展到了70多人。

现在,这个合唱团每周训练一次,一般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半,每当举行活动时,合唱团的成员就纷纷从黄岐、北茭、琯头等地赶到县城,最远的车程要两个小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不期待一炮打响。曹澄说:“团员一进来我就讲,不能有功利思想,要耐得住寂寞。之前的三年他们是一点点打基础。基本功越好,他们才能走得越远。现在也一样,我们还要潜心为合唱艺术默默工作。”

合唱团里有一位40多岁的家庭妇女,她的孩子骄傲地对别人说:“我妈妈没念过书,在家带孩子、织渔网,但她会用五线谱唱歌呢!”

这个故事真的特别迷人。这样的一个合唱团,团员们的人生会如何演变?他们的演唱和生活对他们身边的人,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这一天的采访结束后,文化馆马馆长带我去他的办公室。文化馆的办公地点在“连江县五大中心”内。所谓五大中心,指的是科技文体、妇女、青少年、企业职工和老干部活动中心。连江县人民政府在人民广场旁辟了50亩地把这些机构集中在一起。可以看得出来,这是连江新城区里最好的地段了。“五大中心”整个建筑群呈手掌形,建筑立面用拉纤板与玻璃对比的手法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形态,给人感觉非常轻盈大方。隔着敖江路,马路对面就是连江县的公益性影剧院。影剧院盖得巍峨壮观,很显然刚刚投入使用不久,连牌子都还没来得及挂上去。“听说财政投了9000多万元,是县一级投资最多的公益性影剧院。”马馆长介绍说。能在文化上做这样的规划和投入,我不由赞叹连江县的远见和气魄。

在文化馆办公室,马馆长向我介绍了连江畲族的乌饭节、织布和刺绣工艺,前一段时间,他们还刚刚拍摄记录了一个完整正宗的畲族传统婚礼过程。因为时间关系,这些美丽的珍珠只能留待日后再来采摘了。

在回住处的路上,我想,时代是在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东西消失了,另一些东西则顽强地保存了下来。这些保存下来的民俗,包括民俗在内的更广大的文化,其实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根基所在。在连江几天,感觉这里山海交融的文化特别迷人,但愿这些美丽的文化能使连江在今后的发展中有更多自己的特色,吸引人们更多的关注与赞美。

本文原载于《走进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