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7 23: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郑国贤



 

郑国贤

 

 

大自然自有其顽强的秉赋,那份应该属于政和这块土地的特性——沉静秀美的念山,就位于县城的东郊。当地提供的材料上说:念山村离城11公里,我想那是弯曲的盘山公路的距离,直线距离,都不足5公里呢!

陪同我采访的星溪乡旅游公司倪倩玲是念山的女儿,忘了问她毕业于哪一所高校,但她从进山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介绍,对照她给我的材料,可见其中每个字都出自己的手。进山的第一座横跨七星溪的桥虽极粗笨,却有个极美丽的名字——稻香大桥。

0065vDXqly4gq0skin55yj30u00fk4qp (1).png

念 山 梯 田

我把这感想告诉小倪,她也高兴地说:读中学时,每周日坐车经过稻香大桥,都很兴奋:又进城啦!我说:这么段路,都要坐车啊?她问:不坐车难道步行?我说:你们真幸福,我读书时,每周都得走15公里去镇中呢。

桥名美,溪名也美——七星溪,但溪谷里的水却极细小,并非植被生态不好,而是念山在上游厝角修了水库所致。这就是人类与自然博弈的两难之处:若要溪流潺潺、碧水映画,就不能截住她的源头;而水库也是碧波如镜,倒映蓝天白云,令人神思遐想。它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毛泽东时代“人定胜天”人民群众愚公移山的产物,属于小二型水库,库容量65万立方米,水面43亩。目前水中养殖特色淡水鱼,开始经营的项目有高山平湖垂钓、水上休闲等,每年冬季还举办冬泳比赛。

我们沿着盘山公路进山,路修在极为陡峭的斜坡,为了防范山上落石,许多路段都用防护网拦着。公路尽管不宽,却修得十分平坦。开车的公司经理介绍:这路还是20世纪修的,可见当年规划的走向十分科学,近年只是铺上了水泥,极少数地段加以优化施工。后来我才获悉,这路还是我的同乡、莆田一对姓王的叔侄,带着一班莆田农民在此开挖出来的。得开放风气之先,当年莆田成千成万的农民走出贫困的家园,来到广袤的闽西北崇山峻岭之中,用刚强智慧的双手,拓开生活的新天地。那是今日繁荣最初强大的动力。

小倪让经理在念山第一湾停留。下车俯看七星溪蜿蜒流淌,水浅却清冽宜人,侧望东山,层层梯田已在眼前,正是稻黄的深秋季节。但今年酷热异常,也许这高温对正近收成时的稻谷有好处——我不太懂,恍惚阵阵稻香扑鼻而来……

车到余屯自然村,在龙福寺旁停下来。寺还在翻修,隔围墙传来“乒乒乓乓”的砍木头之声……我就没有提议参观龙福寺。倪倩玲很聪明,带我直接下坡参观黄巢井。念山有黄巢井三口,这是其中之一,其余两口在后山仔和黄巢坪附近。眼前的井是刚刚用拳头大的鹅卵石整修的井沿,四方型,水很浅,游客还未形成规模,因而干净。传说这口井为黄巢的先锋部队所用。

与黄巢井紧邻的,是最为宝贵的古树林。小倪带着我沿新修的石栈道往林中走去。古树林保护得十分完整,有几百株国家法定保护树种,树龄在几百年不等,有红豆杉、银杏、香樟、香枫等等。老早以前,这里树木更为茂盛,常有猴群出没,因而,当地人都呼为“猴声林”。

我们看了150年的米槠、南酸枣、400年的香枫,还在一棵被砍成累累疤痕的马尾松前站定。小倪告诉我:这树是村里的“风水树”,有140年的树龄。“文革”期间,有人在树身上砍削一片做松明火把,一人动手,百人仿效,树身很快就伤痕累累。村里的老人发现了,立即组织保护,但也不能成年累月派人看着,于是想出了笨办法——在伤痕及树身上钉铁钉子,使砍树者无从下手。在特殊的年代,这办法还真管用,我看到时,铁钉子已经被新生的树皮包了起来,浩劫年代的伤痕已经愈合……其实,想做有益世道人心的人与事并不难。在路边,当地作家熊源泉先生在水田中发现的《尊示永禁碑》已重新伫立。碑上的文字还未用红漆勾勒出来,我无从辨识,但熊先生已经作了清晰的解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念山村民联合请求政和知县刘永唐颁布《严禁滥伐林木告示》,并刻此《尊示永禁碑》。

从余屯向最高峰观景台出发,在双乳峰下舍车登山。山路两旁皆茂密修竹。小倪介绍:全村共有毛竹4000亩,其中可供观赏的大径竹就有500亩,称为示范园。竹林刚刚间伐,就留下来的看,也挺拔高耸、郁郁葱葱;出了竹林,便是音符图案般的茶园,环绕着“双乳”,赏心悦目;茶株下面,穿梭奔跳着农家散养的鸡,与游人争抢山路……我惊讶这里的村民只养鸡,而不养市场价格更高的鸭和鹅?小倪解释说:政和城乡风俗,女人坐月子要吃42只鸡补身体。产后六星期中,无论吃得下吃不下,都得每天宰一只鸡。我说:这样吃,出了月子,女人得胖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这以瘦为美的时代。她说:不会的。你看我,完成这一任务,一点也不胖呢!我说你真把42只鸡吃下去?她顽皮地说,才没那么傻呢!开始光吃鸡腿,后来就只喝汤了!剩下的我老公吃,老公吃怕了,公公婆婆全家齐上阵,才全面完成这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沉淀下来的民俗规范。

我一路上都把倪倩玲当作乍出校门的少女,想不到小巧玲珑的她竟是少妇,怪不得说起双乳峰毫无羞涩停滞的障碍。我走过许多地方,叫“双乳峰”的很多,而这里,东峰高、西峰矮,而匀称是美的基本原则。我也许太严苛了,不妨把她看作对母性的永恒赞美、对美的不懈追求吧!

到了东峰,登上三层的稔泰阁,环山梯田尽收眼底。近处林涛起伏,遥望群山逶迤,层林如染。小倪说:“过去宣传造反者是非法的,因而念山黄巢遗址少为人知。”我笑了:“小倪你不知道,在你出生之前的毛泽东时代,黄巢是极为响亮的名字,正面历史人物啊!”

著名党史专家陈晋穷其毕生精力,梳理毛泽东浩如烟海的读书笔记,发现了毛泽东喜爱的七个历史人物,“他得机会就表彰共工、盗跖、秦始皇、刘邦、曹操、马周、黄巢等来自基层的进取有为人物。”“毛泽东欣赏的历史人物,一是懂得历史规律能干成大事的人,二是从底层发展起来的朝气蓬勃的能人。毛泽东常感慨老粗出人物,他直言不那么喜欢孔夫子。”(摘自王蒙《书海掣鲸毛泽东》)

我原以为:黄巢在政和,纯属民间传说,可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特地指出:这是见诸《八闽通志》《政和县志》等典籍史志的确凿事实。这样看来,1979年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东风从东南沿海刮起,越过戴云山脉,冲进政和县城,应是稍后的事了,因而对黄巢的宣传就是近十多年才起步的。黄巢最著名的两句诗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既有造反者的豪情,又有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我多次途次西安,盘桓多日,留恋当地的汉唐大气象,但没有发现任何黄巢的痕迹,而到处都是帝王后妃的气息,足见人性的痼疾:对成功者趋之若骛,谁也不去“痛悼失败的英雄”(鲁迅语)。

这么多年过去之后,经过当地文化人辛勤梳理和考证,反复地修正,就有了要素齐全的史实。

熊源泉先生的解说词是:“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黄巢率十万农民军过长江南征。首先突入江西,继而转战两浙。九月,农民军受挫,黄巢遂引军南下闽粤,开700里山路越仙霞岭入闽。抵浦城后,即分路南下,主力直逼建州。其时,主力分左右两翼。右翼农民军入崇安,沿武夷山转西南挺进。左翼主力由黄巢亲自率领,过松溪抵政和向东南进攻。在政和境内,义军遇到唐军和地方武装的强烈抵抗。然黄巢军英勇善战,且得到政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其部队分别扎营于望浙山和黄念山,并先后与唐军进行了东漈战役、倪屯战役和铁山九战丘战役,斩杀了唐御史中丞李彦坚、杨明惠及福建招讨使张谨、副将郭荣等。其中念山地理位置独特,是黄巢帅帐驻地,黄巢在此运筹帷幄,指挥战斗,训练士卒。黄巢坪所在地古称‘三百宅’,是当年黄巢帅帐所在地遗址。”

黄巢的传说当然无法与史实焊接得那么对隼,不少地方仍有互相矛盾之处。如义军在此驻扎的时间,有两年、有一年,也有几个月。倪倩玲的表叔、村委吴守声为我介绍。我问,如仅数月,义军修梯田种水稻补充粮草之说就无法成立。他同意驻扎时间为一年多一点。为进一步论证传说的真实性,吴守声说起记忆不太准确的往事:大约1979年夏天,以姓王的为首的一伙莆田民工在此开公路,挖到了一个地窑,有铜钱、瓦片和大量的瓷罐,摆满了两间教室。很快这些宝贝都被姓王的老板拉走了……

我略为沉吟,问:此后近四十年,附近可否再挖出类似的瓷器?吴无言。我说:哪怕再挖出几片唐代的瓷片,也说明问题呀!两教室的瓷罐,怎么就连几片破瓷片都不再出现呢?

这番对话是在午餐桌上进行的,为了证实自己并无虚言,吴守声把当年的目击者叶昌青叫来共进午餐。叶今年七十,但身体健壮,胃口特好。他边吃边说:当年王家叔侄在此开公路,挖到瓷罐,高低错落地摆在两间教室前的走廊(教室也是他们建的,暑假,民工就住在教室里)。他中午来时,只见瓷瓶有二十来个,形体漂亮,高矮不一,最矮的也有十公分,白底彩色,青花的更多一点。他想瓷罐中当有银圆,便偷偷拿根竹子往罐里捅,结果除了淤泥,啥都没有。隔几天他看到:姓王的开着一部手扶拖拉机,把瓷罐全拉走了……应该是拉回莆田。

对自然之美,我历来感觉迟钝,还是让位于当地作家魏万进先生吧:

“观赏念山梯田,宜春、夏、秋、冬。有时要把四时向后推一个季节,才能充分领略梯田的韵味。如,春天的梯田是青色的,因为这时展现的是冬之景,梯田四周的树木和竹海都是青色;夏天的梯田是绿色的,因为这时展现的是春之景,万木复苏,吐着翡翠般的绿色。只有秋与冬的时候,才是本色的。如,秋天的梯田是金色的,这时的稻田像日出的大海泛起一片金黄,涌起波涛般金色的稻浪;冬天的梯田是白色的,收获的季节,稻根朝天,白雪缀在稻根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镜子银光闪烁。”(摘自《山风》)

梯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辩证法的生动体现,喜欢的人不少。因而,云南的哈尼梯田、广西的龙脊梯田广为人知,而隐藏于闽浙边界的念山却名声不大,游人很少,这是人性舍近求远的惯性所致。闽浙两省多有钱有闲之人,暂时告别富贵喧哗地,来到政和念山,思考一下动而思静、静而思动的人生辩证法,很有必要。

本文原载于《走进政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