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 22: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 茜



 

  

 

 

 

想念自然,走向自然,应该是久居都市人的一种普遍心愿。这回到建阳,一看见“白塔山”三个字眼,潜意识里就有了走向它的念头。

白塔山是建阳第一高山,海拔1553米,因山巅巨石黄白层分、形状如塔而得名。白塔山也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位居桐木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西南部。如果从风景区往西行,山涧伴着机耕道,空气里满是落地阔叶发酵腐熟的沉香气味。脚踩潮软的枯竹叶,经过民俗村曹墩、武夷源、玉龙谷、四新风景区漂流处,抵达山麓的白塔庙。只见5000级古石阶蜿蜒向上,古石阶保留完好,光滑闪亮,统一微微向外倾斜,以免积水生出青苔,造成路滑。饕餮登顶盛宴,还需要双脚在琴键般的石阶上弹奏一个多小时。

我们反其道行之,从建阳出发,驱车四十分钟来到麻沙镇,改换皮卡三十分钟后抵达白塔山南坡脚下。机动车进山只有一条林业公路,哨卡横杆将我们硬生生地拦住,同行的麻沙镇宣传委员李明下车登记后放行。零星雨滴又洒落下来,天气由原来的阴凉变成了阴暗。白烟色的雾气在山野间升腾漫开,雾团、雾片、雾丝儿,随意飘游在毛竹林里、车前十余米的路上,使人产生幻觉,以为来到了蓬莱仙境,意念里闪出腾云驾雾、御风而行的飘飘然美感。

烟雾充盈笼罩着路旁的阔叶林,如同晕开的淡淡水墨,衬托着树木黑色的枝干、金色绿色黄褐色的叶片,形成一幅幅朦胧曼妙的天然水墨画,叫人不由感叹:艺术的根柢永远蕴藏在自然世界里,人类所经营的艺术,无非是对大自然永恒的模仿。

皮卡犹如一头马力十足的小野兽,奋力弹跳在砾石狰狞的山路上,山路一侧依着厚实的山体,另一侧却是悬崖深谷。翠绿挺拔、直插天空的原始毛竹群填满山谷,它是建阳竹产业的原料地之一,也是尖吻腹蛇、眼镜蛇和大蟒蛇以及其他兽类自由自在的领地。蒙蒙水雾渐渐汹涌起来,淹没了竹梢,白浪滚滚,能见度很低。车子红着眼,似乎耗尽了毕生力气,轰叫着缓慢爬行。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却不敢出声。白鹇拖着豪华的舞裙急急穿过山路,低头钻进草丛。竹鸡性野,步态稳定,还有心情与我们对视。湿淋淋挂着水珠的小树枝,拂扫过车窗玻璃,留下形态各异的抽象图案。经验老道的林业局司机师傅把车停在路边一处空地说:脚有点麻,精力不行了,我们稍作休息再上吧。

跳出车子,四周阒无一人,我们立即被大雾包裹。冷雨滴答,山风凛冽,我打着寒噤,感受置身山野的空灵,思绪穿越到了元代,寻找一位到过这里名叫杜本的文学家、理学家。当年,他因得罪权贵,离京遁居武夷山,在当地藏书家学友詹景仁的帮助下,于星村附近构筑思学斋、怀友轩,号为聘君宅。他每日读书赏景,怡然自得,隔三岔五与詹景仁剖析疑义。聘君宅虽非巨构华堂,却因主人品行高学识渊博而备受瞩目,声名远播。前去拜访的名流、学者络绎不绝,以至“天下名流以事过闽者皆造庐请益”(民国《崇安县新志》)。

有一年,我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了一件国宝级元代银器,就与杜本有关。那是一只造型奇特的酒杯,名曰“龙槎”。器身为一段苍古屈曲的桧柏树干,中空,可盛酒。树杆下坐一老者,身衣道服,鹤发皓须,右手持书,左手斜扶树身,神情怡然,俨有隐士风致。槎尾刻“龙槎”二字,槎下腹刻“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味,方留世上名”诗一首。杯口下刻“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落款“杜本题”。那可是一件稀世珍宝。198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国宝欣赏100种》,选录了全国博物馆(包括台湾故宫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末的馆藏珍品一百件,这件银质龙槎就位居其列。想来拥有如此身价的银龙槎,除了它的制作出自元代著名工匠朱碧山之手外,另有“点睛之笔”便是:元代著名学者杜本在龙槎上留有题款。

杜本客居武夷山30年,不知哪日兴起,翻过山头来到白塔山,即被灵山活水深深打动,挥笔写下:

白塔诸峰座上看,仙居遥隔片云端。

洞天春尽无人到,满地落花风雨寒。

幽禽和雅树成行,宝地无尘白日长。

山远象湖天似水,六窗明净藕花香。

青莲宫殿郁岩蛲,虚室焚香隐寂寥。

一带好山睛霭外,梅花开尽雪初消。

寒溪古寺枕苍峰,松竹云烟紫翠重。

定起秋高明月夜,数声风度隔林钟。

我正默背诗句,突然发现,离我几步之远的路边,蹲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我眨眨眼定定神,那青年也看见了我,起身走来同我打招呼,我惊愕得不能回应。他说,你怎么不理我啊?我机械地回答,你是跟我说话吗?他说,当然是。那小伙子颧骨略突,面容清瘦,发型、穿着较为时尚。我警惕地问道,你一个人?他点点头。你在这里干什么?我来这里静一静散散心。他指指身旁的小路,那里停放着一辆电动摩托车,车身覆盖一块湿漉漉的白色塑料雨布,雨布上压着一块石头。

原来小伙子家住附近的武夷山星村,就是杜本落脚的那个村庄,今年28岁,在南非打工三年刚回来。他说自己心不静太贪玩,来这里想一想事情,就借宿在不远处的龙济道院里,打算住个15天。哦,传说中的千年古刹龙济道院就要到了,自古以来,它就是武夷山、邵武、建阳三地人的精神殿堂。

 

 

我们弃车徒步,来到龙济道院。风更紧,雨更大,住观道士立即送上御寒棉衣,我们婉言谢绝,抱紧双肩站在主殿天井里,听道士讲解道院的历史和传奇故事。此时,只见山雾一丝一条地缠绕身旁,似乎伸手便能抓着,传奇也变得更加神秘。话说唐贞观年间,山下麻沙镇有个叫吕师的猎户,因追逐一头野兽来到白塔山的脖颈处,看见三位美丽的女子在大石前下围棋,便坐一旁观战。下棋女子送半个桃子给他充饥,不知不觉间,等他想到回家时,发现随身猎具都已朽烂,到家方知世上已过光阴数十载,少时伙伴都已变成白发老翁。他把自己的奇遇告诉乡人,并带大伙到原处查看,忽睹霞光万丈,三女升天而去,众人惊恐下拜。后来百姓便就地建造龙济道院奉祀之,尊三女子为“三皇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神的通称。此传说在邑中广为流传,旧县志、龙济道院都有文字记载。

我走出主殿眺望山下,雨竟然停歇了,极目之处大约就是朱熹创办的考亭书院,那里造就了曾经声名显赫的考亭学派,成为闽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史学界有人认为,以当时的办学规模而言,考亭书院远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四大书院,然而就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考亭书院足以与上述四大书院相提并论。

闲暇时光,朱熹常来龙济道院,与道教全真南宗祖师白玉蟾诗茶唱和,借品茶喻求学之道,以茶论道传理学。

白玉蟾才华横溢,慧悟超绝,为文制艺,无所不能,诗词、书法、绘画、散文、论文,无不令人瞩目。他在世96年,写下诗词一千多首。读《千家诗》,便可看到白玉蟾。他的诗文歌咏山水、记叙故事、宣扬道法、抒发情感,足迹踏遍南宋半个天下,粉丝众多,还将其诗文收编成集,如《琼管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流传于世。

白玉蟾在道教历史中并非最出色的人物,在诗歌史上也并非最出名的诗人。但是,他是道教人物中最杰出的诗人,是历代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家,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道宗仙诗大家。

白玉蟾对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倾拜得五体投地,朱熹仙逝,他亲塑遗像,并给予极高的评价: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诲琼玉蟾先生文集》)

 

 

比起佛教、基督教,我似乎与道教有一点点小缘分。我没信教,但我尊重宗教。历史上,道观似乎多在山上,我生长于山西黄土高原,与山没有过多接触。年轻时恐山惧山,一畏拾级着急,二觉山高压抑。但却去过道教发源地甘肃崆峒山,好像在那里还遇到过一件奇异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却模模糊糊,不太清晰。前不久,还去过史称道家祖庭、玄都的漳平天台山,山上道教古庵天台寺,是历朝历代著名道教人物的隐居养性、修炼传道地,香火颇盛,延续至今,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

鲁迅先生曾做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说过:“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道教始祖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黄公望、祝枝山、徐渭、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的浸润。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了它的营养。天人合一、风水堪舆道术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道教具有超越自然的精神,各种追求突破生命极限的方术实践,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教术数学与古代数学有不解之缘,也在光学、磁学、声学、天文学领域颇有建树。四大发明中,火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指南针和印刷术也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的炼丹实践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道士为实现御风而行,推动了机械制造的进步。道教为酒、水泥、颜料等的制造做出过贡献,豆腐就是淮南王炼丹的产物。道士炼丹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道教追求延年益寿的医道通仙道、长生久视,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守真、傅山、刘一明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对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有着重要意义,服食、行气、辟谷、导引、调息等方术以及内丹学成为养生的主体内容。道家养生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

我呆呆地站着想着参悟着,想把自己变成一棵树、一块石头,睁眼静默于天地自然间,坦然迎接阳光、风雨、雷电、冰霜的到来。

天幕渐垂,山显得更加神秘起来,道院里罄声响起,唱的是白玉蟾作词作曲的《道情》: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

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

                                 ……

该下山了。

本文原载于《走进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