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 21:5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冬青



闽江边的蛇崇拜

 

张冬青

 

 

关于八闽的起源,闽越先人与江河水泽与蛇之间的关系,古籍里有诸多相关记载。《汉书·闽越传》曰:“越人习于水斗,便于水斗,处山野溪谷之间;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则更一目了然指出:“闽,东南越,蛇种。”古人描述了这样一幅闽越先民原始生态图景:早在秦汉时期,属于中国南方百越族群之一的闽越人,在闽江流域及其周边的广阔大地上繁衍生息,越人常年谋生都得与水打交道,而这些亚热带的河谷溪流之中,滋生许多虫豸蛇类,其间不乏毒蛇大蟒,对于长期山居水处的闽越人生产生活生命都是一大威胁;受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制约,人们对蛇类的危害既恐惧又防不胜防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求助于冥想臆造出来的神灵“蛇神”的保佑庇护,于是崇蛇习俗天长日久应运而生,自然而然在水泽草莽之境产生并广为流传。汉代以降,在福建的闽西北、闽中、闽南等地,都不同程度存在崇蛇、祭蛇等遗俗遗迹。如闽西北将乐县“李寄斩蛇”的故事,长汀县西门外罗汉岭有蛇王宫,宫内立有蛇王塑象;古田县陈靖姑闾山学法剑斩白蛇精,当地人尊称其为“临水夫人”;《闽杂记》说:“福州农妇多带银簮,长五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鬟中间,俗名蛇簮……簮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义。”闽人谢肇淛所著《长溪琐语》载:“明代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板(即今樟湖坂),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蛇神;蛇之大者或绑人腰,或缠人头,出赛。”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闽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位于闽江中游的延平樟湖坂因蛇王庙历史悠久,每年定期沿袭举办的“迎蛇灯”、“赛蛇神”活动长演不衰而闻名遐迩,为世人所关注称道。

这个初夏五月的下午,我受邀走访神往已久的樟湖坂,午后二时许,车从闽北大饭店出发,出市区,沿江岸的316国道行驶。阳光下,车窗外的闽江水面阔大,黄水汤汤。车过炉下、夏道太平,一小时左右,抵达樟湖镇。

蛇王庙就坐落在樟湖镇入口处316国道旁的闽江水湾岸边,坐南朝北,朱墙灰瓦,门扇宽阔,门枋之上用隶书镌写“蛇王庙”三个金色大字,重檐歇山式的屋顶飞檐斗角,有如蛇歇息时吐放的信子;整体看去仿佛一条昂首的巨蟒,朴素沉稳又凛然有威,竟有几分山水大师吴冠中先生的画意,别具特色。在此等候的樟湖镇党委书记陈家容和镇文化站站长王商书引我们入庙,陈书记介绍说:蛇王庙主体为重檐歇山式明清古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庙内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戏台、天井、中落拜台,正庙殿。上落正殿部分是1992年因闽江下游水口电站建设,樟湖镇旧镇被淹没,庙殿原所原拆的的古建筑部分,下殿部分为戏楼建筑,配有天井,两侧为肩楼、左右回廊、两层四角钟鼓楼。是2003年至2004年聚集社会热心人士的募捐和老人们对古镇庙宇的记忆恢复新建。殿内楹柱林立,处处可见大小不一的蛇首雕刻,或翘首于斗拱之间,或盘旋于屋檐之上。正殿梁下悬挂“仙都龙窟”庙匾一副,上书“漳湖坂,奉连公,相传学法茅山,其术甚精。里人置田,岁七月建醮祷祀,应若影响,甲戊年修。”右上书“康熙三年,剑南道杨兆鲁,副总兵官陈维新,以此颜其堂。”蛇王庙正殿主祀神为连公菩萨,又名张、萧、连三圣公。现可考连公在当地的信仰历史已有730余年。王商书站长说,蛇王庙又称“福庆堂”、“连公庙”。民间相传古时当地瘟疫突发,有府尹连公深入灾区上门入户给染病百姓治病驱邪,并率众乡民疏水浚河,兴利除弊,根治水患。连公一心为民积劳成疾,是年农历七月初七仙逝于古田县詹岭,樟湖坂乡民感于连公的恩德,便在江边筑起一座小庙,从詹岭连公得道成仙处庙堂取火分香,在庙里立神位供奉。据传,连公是青蛇化身,当府尹前到茅山学法,其术精湛,专治水中妖魔鬼怪。因此,以前乡民水上行舟放排,都要先到庙里烧香奉拜,祈求“蛇王爷”保佑平安;若在水上遇险只要三呼“师父公作显灵”,便可逢凶化吉,如履平地。蛇王庙于2005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书记说,樟湖坂崇蛇文化活动最精彩高潮部分就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期间的“游蛇灯”和七月七的“赛蛇神”活动,镇文化中心站设立了蛇文化展览馆,里头有比较全面的实物、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

四层楼高的镇文化站坐落在集镇的中心地带,我随主人步入三楼的蛇文化展览馆。一百多平方米的长方形展厅大致分为四个专题部分陈列展出,分别为闽地与蛇、闽蛇探源、樟湖坂的蛇崇拜活动以及文物及相关学者论文、题词等。摄影图片剪纸等清晰精美,各类蛇标本、碑刻等实物排列有序,一应皆全,琳琅满目。尤其展厅中心陈列的一条十多米长的“蛇灯”模型,通体大红彩绘,蛇头连颈部分如蟒似龙,昂首弯曲,大张的蛇口内白牙森森,中间部分是用活动木板连接其上的一盏盏四周粘贴各种吉祥图案的尺多高米斗状倒梯形蛇灯,蛇尾自然上翘,格外引人注目。

五十多岁的王商书站长从事文化站工作近三十年,爱好摄影书法,对当地蛇文化崇拜有长期深入研究,展厅内大部分摄影图片都是王站长在历年活动现场亲手拍摄制作的。我一边观展,不时用手机拍照,一边用心听取王站长如数家珍的娓娓述说,仿佛那一帧帧人蛇相映成趣的画面都欢腾活跃起来,鼓乐齐鸣,江水拍岸,夜晚连着白昼,樟湖坂一幕幕崇蛇活动场景在眼前热烈次第展开。

游蛇灯祭祀活动起源于清末时期,传说樟湖旧镇地形颇像大木排,漂浮于闽江近岸,随时都有被风浪洪水冲走的危险,人们就想起了乡民的保护神——连公蛇神,再结合正月闹元宵的传统习俗,加入了游蛇灯的内容,所谓游蛇灯,是在游行日的傍晚,参加游行者带着自家所备的木制灯板,灯板上置纸糊灯笼,内燃蜡烛,集中到蛇王庙,各家灯板首尾相接,然后绕镇街游行,灯板多时,可近200板,游街队伍浩浩荡荡,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每到镇中心,燃放土铳,响声震天。蛇灯每到一户人家门口,则受到香烛供品顶礼膜拜,香烟缭绕,鞭炮齐鸣,观者如云。当地习俗,每家由一个男丁持一灯板参加游行,年龄不限,蛇首模型,一般由集体统一制作,高可达2.5米,以竹木为支架,外糊绿纸做蛇头,双眼圆睁,血盆大口;蛇颈部饰有小鳞片。通常由8人抬,与蛇首模型相接的是每户人家自备的灯板,代表蛇的身躯,樟湖游蛇灯活动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五到二十一止,按姓氏轮流,每姓游行一晚。据当地老人回忆,最长的游蛇灯队伍灯板相接有八百板,蛇灯长达三四华里,夜幕之下,有如一条灵动晶莹的长龙巨蛇游戈街巷之间。

游行活动一般要到午夜方可结束。队伍最后集结于闽江边上某处宽敞沙滩上,随着蛇首的摆动,整个队伍形成几个大圈,在夜暮中迅速转动,此刻土铳、鞭炮、焰火齐放,闽江倒映着点点亮光,犹如一条巨大的火蛇在旋舞。大约半小时后,随着三声土铳巨响,队伍忽地停住,各人迅速解下连接前后灯板的绳索,然后各自回家,留下的蛇头,蛇尾模型,被抬到闽江岸蛇王庙前,引火焚烧。众人默默颂祝蛇神升天,保佑众生。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赛蛇神之前,从农历六月中下旬开始,樟湖坂人就四出捕捉活蛇。一般捉的都是花蛇、水蛇、蟒蛇等无毒蛇,然后交给蛇王庙中的庙祝“蛇爸”统一保管。“蛇爸”将收到的蛇放入“鲜龙瓶”中,加水蓄养;七夕当日,参加赛神的男子凭庙祝发给的交蛇收据,到蛇王庙领取活蛇参加赛神。

七月初七上午6时许,游行队伍从蛇王庙出发。巡游队伍之排列次序为:清道锣、肃静、回避牌、旗队(长旗6面、太极旗12面、各色彩旗24面,龙虎旗2面)、文物牌和标语牌、兵器队(16种)、乐队、珠亭(上置香炉)、彩亭(上置蛇王帅印)、千龙亭(上置大蟒蛇)、游活蛇队伍、青龙大将(镇殿将军)轿、总管轿、师爷(三眼真人)轿、少爷(蛇王太子)轿、戴枷队(为许愿者,以“罪人”身份戴木枷游行,为祈求连公赐福免灾祛病,向连公“赎罪”)、挑行担者一人,公差二人,张公蛇王轿,肖公蛇王轿、连公蛇王轿和号队。游行队伍经过处,沿路各家、各商号焚香、燃放爆竹,并不时有人上前与出巡队伍里的持香者交换香支,意为分香取火。

游行队伍从蛇王庙出发后,沿镇主要街道,村庄绕行一周,沿途民众多焚香恭迎,大放鞭炮。有的跪在路旁,双手举香,祈求神灵保佑。中午时分,赛蛇神队伍游行完毕,返回蛇王庙。下午3时许,装在蛇瓮里的活蛇被人抬到船上,送到闽江中放生。放生时,焚香燃放鞭炮以送神。然后,参加游行者从庙祝处领取一份糯米糍粑。至此,整个赛蛇神活动宣告结束。樟湖坂蛇崇拜民俗2005年10月被批准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蛇文化展厅退出,陈书记领我们到二楼的湖峰太极馆。宽敞的场馆内摆放着杠铃、拳击袋等各种健身器械,十余中青年男子正在演习陈氏太极拳,动作规整,腾挪有序,一招一式有如龙蛇盘缠,清风徐来。陈书记告诉我,樟湖坂的年轻人从小就有习武的传统。太极馆的总教练林世仙就是樟湖本地人,现为陈家沟陈拳、王西安拳法研究会南平分会会长,林世仙与他的弟子多次获得国内外太极拳比赛冠军金奖。陈书记说,樟湖人能文能武,近年来,还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慧眼独具声名鹊起,包括福州左海公园、贵安温泉水世界等省内外大型园林景观都有许多由樟湖人承担主创设计,日前,在福州召开的全省园林景观协会成立大会上,樟湖人被推选为协会常务副会长。

半天匆匆走访,临别樟湖,我心头感慨万千,在这个世界上,神鬼是否存在其实不必深究。但一个人或者一个族群,只要心有敬畏,与爱和善同在,头顶就有灵光,就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就有绵绵福报安宁和祥。

本文原载于《走进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