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3 23: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任 捷



圣迹寺掠影

 

 

 

 

圣迹寺,从寺名仿佛可以看出与众不同之处,果不其然,圣迹寺位于建阳莒口镇。因马祖道一在莒口镇佛迹岭留下一个脚印,此山因此叫“佛迹岭”,岭上的这座寺院也名为“圣迹寺”。

伫立山道口,透过蒙蒙细雨,望向圣迹寺,那悠远的、厚重的历史感迎面而来,不由得肃然起敬。陪同我们参观的是莒口镇负责宣传的吴永胜同志,介绍了圣迹寺的过往今来,有史实也有传说,讲述得生动而翔实,让我们听着迷了,我们完全忘了雨还在下着,就这样撑着伞立在雨中。这雨也没有要停下的意思,而且越下越密,似乎要增添寺院的神秘感。

圣迹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拥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四周群山环绕、古树苍劲、清幽淡雅。这是一个“仁者乐山”的乐园,为了营造一个“智者乐水”的场地,在寺院正前方有了圣迹水库,偌大的水库碧波荡漾,轻风徐徐,极目远眺,风景秀丽。此时,我禅意上涌,诗情萌发,写下《面对一场雨》:

有一种心绪,落在了圣迹寺

眼前灰蒙蒙一片

串串滑落的雨珠

在竹林写成了婉约

 

忧伤接上了地气

路面有了不该有的河

晨钟已过,暮鼓未响

这样的时刻,感怀万千

 

想曾经的过往,怎样的不能重来

听雨中,慢慢地回望

曾经的历史画卷已经展开

飘荡着丝丝禅意

莒口镇青山绿水,历史悠久,是福建佛教禅宗的发源地。镇内寺院不少,历史最悠久的要数圣迹寺,原为一座小庙宇,因唐朝著名禅师马祖道一的到来,寺院兴旺、闻名。马祖道一,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年方13岁,便在什方罗汉寺出家,开始礼佛;在刚18岁时,就到资州德纯寺剃度修行,从此开始了长时期的修行。在马祖道一之前的禅宗僧人,基本上保持了古印度时期的托钵化缘,没有自己禅宗的寺院,随处漂泊,像没根的浮萍,严重影响了修行,影响了属于禅宗寺产的积累。

圣迹寺是马祖道一建立的第一所属于自家禅宗的寺院,有了禅宗僧人固定的置身之处,也有了比较固定的僧粮、寺产、良好的修行空间。同时,也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与经济基础,这样大大有利于禅宗僧人的生存,也有利于禅宗的发展。

马祖道一是南宗创始人慧能禅师的二传高徒,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传说马祖道一禅师“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圣迹寺由于马祖道一的首建,也由于马祖道一的影响力,在福建及至全国,享有盛名。

马祖道一在建立了圣迹寺后,为了扩大禅宗的影响与发展,他云游四方,在各地建立了48座寺院,皈依在门下的弟子达千人以上。据《景德传灯录》记载:马祖道一禅师有入室弟子139人,均为各大寺庙宗师。而后禅宗主要由马祖道一的著名弟子怀海法系形成的沩仰宗、临济宗,由青原行思法系形成的曹洞宗、云门宗、各法眼宗,统称为“禅门五宗”。为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马祖道一禅师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道一禅师塔鸣并序》)阐扬“顿悟”之说,使禅宗的宗风越发上扬,盛传远播,为禅宗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从侧面走近寺院,在寺院的前面耸立着高高的青石山门,门额上有“圣迹禅寺”,门的两侧有二大一小的狮子守着,威严而不失灵动。门的背后,有座精致的石桥,在桥的弓形处,写着“入寺桥”,由此可知,原本入寺之处,应该是在青石山门前面的路口,可我们现在看到的前面,原本的寺院墙,几乎是与现在的路面高度一样了,只看到露出路边不多的镏琉瓦墙顶,没有仔细看,还看不出是院墙。原来,这路是修过的,现在政府要拨款重修,以适应寺院的发展,适应观光旅游、进香的需求。上寺院来参观礼拜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本地的,还有不少外地来的客人,现有山道狭窄,只能单行一部小车,显然交通不能适应了。

走上入寺桥,桥下是鱼池,池子呈椭圆形,有鱼在池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悠然自得的样子,不免有了些许轻松的感觉,风来了,轻轻地掠过,寺院映入眼帘。

高高的寺院,甚是夺目,正门左右前方各立着一根青石柱,柱上有镂空的苍龙盘在上面,柱子上除了形象生猛的龙,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据介绍价值不菲。在大门两旁的墙壁上有圆形的彩绘图案,图案有龙还有祥云。门边柱上刻着对联“坐佛门安百丈身此为大人而已,顺天道布四时气岂曰小补之哉”,显得大气。

走进寺内,弥勒佛笑容可掬,一片祥和,背面韦陀天神威武地立着,手执金刚杵,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正殿的如来佛主像,高七米,香火旺盛。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大雄宝殿”牌匾,镶嵌在殿前门上方,笔锋苍劲。

再往里走,我们看到了保存完整的修行之所,其实也就是一个往后山坡向里挖成的一个掩体,这个掩体上方成弧形,里面不深也不高,简陋的一个修行之处,这是马祖道一禅师曾经修练过的地方,可见当初修行的艰辛。寺内还保存着一些石质用品,看起来有些年头,多数应该是作为生活上的用品,有些现今还在用着。今天可能是雨天的缘故,寺院里的人不是很多。

现存的寺院主体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所建,在主体的大殿边上,新建了观音殿,于2015年农历二月初五(公历2015年3月24日)中午午时开光典礼。新建的观音殿,庄严而亲切。

我们问寺里的师太,主持本印法师在吗?在的,师太应道,但法师现在没空,正在做法事,或是在帮人看病。我们不便打扰,就先到寺外去寻“圣迹”。

我们沿着水渠往山下走,往山下的路很不规则,加上雨天,坡路很滑。我们在想谁建的水渠呀,渠的边沿要是建得宽些,就能在渠边上行走了,可惜太窄走不了人。我们一边听着雨声,一边听着小渠的流水声,艰难地走着,在陡坡的地方,我们还相互扶一把。终于看到了一个亭子,亭子是双层的,造型很漂亮,亭子额头上写着“圣迹亭”,两边的柱子上书有:祖师留下脚印千秋万载,名胜古迹扬名四海内外。

我们来到亭子一层,只见亭中间地上,像是用水泥围成了一圈,原来圈内就是久负盛名的“佛脚迹”,长一尺二寸,显然,比常人大出了不少。这天然形成的大脚印,有同行者听说就是“圣迹”,赶紧用纸将圣迹上的尘土擦拭干净,然后拍照,我们仔细地端详着,似要看出这奇特大脚印的来历。

雨停了,空气异常清新,放眼望去,树木翠绿。我们上到亭子的二楼,楼上供奉着一个圣位,应是消灾解难、护善添福的神明,神态安详,慈眉善目。从亭子的二楼可以看得更远一些,偶有鸟声清脆,举目远瞰,真可谓“水光涟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异奇”的景象,在圣迹亭附近的岩石上,刻有“马祖道一”。

在返回的上坡路边岩石上,有一首诗,是圣迹寺住持超戒题的,诗曰:圣迹何年在,入山又出山。要知来去处,试听水潺潺。诗的落款刻于康熙己卯(1699年)夏。岩石上青苔不少,周边也有小花小草,很难看得到。

当我们转过一道弯,目光从水面上延伸,水波迷离,一座红色的寺院掩映在翠竹之中,背山面水,在这得天独厚的天地间,圣迹寺显示了它的超凡脱俗,好不气派。转眼到了寺院的大门口,刚才由于下着雨,撑着伞,门口耸立着一棵苍劲的大树,居然没有看见。

当我们回到寺院,本印法师还在忙着,还没有出来。我们想看下原寺院的碑刻,问了几个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刻有“圣”“迹”“寺”三块碑石,碑石上落着青苔,我们很高兴,将这三块碑石靠在墙上,摆好,拍照。(后来,我们才知圣迹寺后院现存还有另外三块原寺院碑刻,刻着“胜”“迹”“寺”。这三块应该年代更远一些,从这三块碑石可以知道圣迹寺曾经有一度叫“胜迹寺”。

在这空闲的当口,还了解到莒口镇是建阳的重镇,也是古代闽北历史文明的摇篮,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林海、粮仓、梨乡、商埠之称。唐宋年间,莒口书院林立,英才辈出。史称建阳是“七贤过化”之乡,其中祖客居莒口有六。南宋时,莒口“书院林立,讲帷相望”,更有朱熹、蔡元定两位理学宗师留下“理学灯语”,朱熹、吕祖谦在此著述《近思录》,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主体的寒泉精舍。文化的灿烂也造就了人才的辈出,熊氏一族先后十三进士,蔡氏一家四代九儒,刘姓一脉九进士。明代福建籍首位状元丁显,还有诸多理学、天文、教育、医学等名家、学者留芳于世。据查编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建阳籍人有78位,其中莒口占了24人。

我想莒口镇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圣迹寺的禅宗佛教的氛围,相得益彰。在唐宋时期,建阳莒口镇寺院林立,香火旺盛。马祖道一与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一起被誉为“四川四大历史文化名人”。马祖道一禅师能有这么高的地位与声望,是他原创的思想与禅心所决定的,其文化价值已永远地融入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中,影响力已跨越了国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有两大无与伦比的利器,第一是禅道,第二是儒学。禅使人明智,儒使人坚韧。”

期间,我们还与师太们聊了起来,和我们聊的师太年纪都不轻了,但她们思绪清晰,口齿清楚,向我们介绍了本印法师八十多岁,能力非凡,法力上乘,医术了得。听了师太们的讲述,看着墙壁上挂满着“有求必应”“医术高明”“治癌高手”“神仙手眼,菩萨心肠”“菩萨之慈悲,华佗之医术”等锦旗,从侧面反映了本印法师的人与事。除了做法事与看病,圣迹寺中修建整治等事宜,本印法师也是亲力亲为,圣迹寺能有今天与本印法师的传承与发展是分不开的,实属不易。

我们还参观了寺院的厨房,那宽大的灶台上有四口大锅,灶台上放着蘑、菜等,都是自产自给的绿色食品,看得出来,简单的素食。显然已经到了煮饭的时间,有两口锅上冒着烟,有师太在忙碌的身影。饭厅边上有放碗筷的立式老橱柜,旁边有铺着平板的双层架子,整齐地倒扣着碗、盘。

师太们都很温和,还拿出自己种的橘子给我们尝鲜。说话间,本印法师出来了,她个头不高,精神矍烁,看到我们很是高兴,我们简短地交谈着,本印法师要留我们在寺院用饭,因为我们中午要赶回宾馆,下午要乘高铁回福州,不能留下用餐。本印法师知此,就送我们到门口,还送我们自种的橘子,寓意着吉祥与祝福。简短的会面,我们依依不舍。

远去了,本印法师;远去了,师太们;远去了,圣迹寺。我们静坐车窗边,细数纷飞的雨丝……

本文原载于《走进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