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6 00: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记抢酒节和浴佛传经节

 

蔡天初

 

 

如果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邵武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演进中,孕育出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赢得了“传统民俗文化高地”的美誉。那么,无论是洪墩镇的“抢酒节”,还是和平镇的“浴佛传经节”,它在千年历史中逐渐的沉淀,代代相传,故事缠绵,内容繁多,更别具鲜明的地域特征,则堪称是邵武最具典型意义的地方独特奇俗。

 

洪墩河坊村抢酒节

 

邵武是我常来常往的地方,到洪墩镇可是第一次。戊戌年初夏,走进何坊,感受到存在千年的“抢酒节”为常态,发展至今已沿袭了1420多年。2007年,河坊抢酒节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早有所闻,洪墩何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逢嘉宾临门,首先搬出的是家酿的老酒,酒成为迎宾待客的常备佳品。人们说,何坊人人会酿酒,会喝酒,家家藏它三五坛。踏上这块土地,甘醇的酒香在空气中氤氲着,“足未临村口,已闻佳酿香。”更奇葩的说法是,所谓“未曾开坛已闻香,洗瓮醉倒过路人”。封藏的陈年老酒,倾倒了众多南来北往的酒客,何坊酒一时香飘千里,名扬內外。

洪墩镇河坊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整个村落依山就势分布在三面山坡上,正面临谷,古亦称壕坊。在桃溪与富屯溪交会处,原是一片沼泽地,春夏水涨就像“金龟浮塘”,沉浸在洪水包围之中。如今,316国道穿行而过,是邵武最大的产粮区、省农业万亩农田实验基地。

“抢酒节”的历史有千年的积淀,可谓底蕴深厚,成为何坊“古老的字号和知名的品牌”,邵武人说是全国唯一的节日。

据河坊《桃溪冯氏族谱》记载,早在隋代开皇年间,为了安抚南蛮之地,防止南蛮土著作乱,隋文帝杨坚派兵部尚书冯世基将军率10万兵马南下,镇抚蛮夷,开发荒夷之地。地方平靖之后,他将兵马屯驻在闽北重镇邵武。冯将军看中河坊一带的沼泽地“桃溪冲积平原”,于是派其侄子率一万二千兵马屯扎此地,带领军民修水利,改沼泽,开垦出几千亩良田。开皇十一年(591年)九月初一,冯将军视察到了河坊,正值新开垦的稻田大丰收。屯驻河坊的军民们杀猪宰羊,以新酿制的红米酒和以稻米制作的糍果宴请冯将军,庆祝大丰收。当地农人家家户户也都新酿造了好多红酒与屯垦的将士共庆丰收。见到冯将军到来,村民纷纷抬了大桶的红酒前来表示感谢,当时冯将军正在奉祀赵子龙的“将军庙”中,乡亲向冯将军敬酒,他说:“我们在这里屯垦,任务就是安邦定国,应当居安思危,随时准备战斗。赵子龙是位神勇将军,他的忠勇是我们的楷模。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象三国时的赵子龙赵大将军那样浑身是胆,英勇善战。所以这第一杯酒我们还是先敬赵子龙赵大将军吧!”军民听后都端起酒碗,不分谁家的酒桶,纷纷争抢着去舀酒,向赵子龙神像叩拜敬酒。

“云之英明可谓妇孺皆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国名将,有“常胜将军”之称,刘备赞赵云一身是胆。不知谁的主意,究竟什么年代根据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把赵子龙塑成神像,在洪墩何坊村建一座“将军庙”,把这位将军的人格“神”化了,成了一个谜。在何坊,“抢酒节”现存相关实物保存下来的力证,有何坊冯氏宗词和冯氏族谱,最重要的是赵子龙庙,成为必观之景。

赵子龙将军庙现在河坊村新街68号,是两层阁楼式的建筑,面积不大,看不出建筑的风格,更难推断建筑的年代。将军庙虽然不大,但在何坊人的眼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将军庙里面只供奉着赵大将军的夫妇塑像,神阁上额书“永昌亭侯”十分显目,框边有对联,上联为“亭候景色几度夕阳红”,下联是“常胜将军千秋豪气在”。我们知道,刘备没有给赵将军赐候,刘禅继位的第一年,便加封赵云为镇东将军,赐爵“永昌亭侯”,谥号”顺平侯”,永昌应该是当时的一个郡。两旁廊柱上刻的柱联也十分有趣:“师卧龙友子龙龙友龙师,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赵大将军塑像脚下,还塑着两只红眼睛的大白兔,当时我问冯氏族谱理事会冯荣兴秘书长。他解释说,这玉兔是赵将军的宠物,不知这是历史传说还是编的故事,不得而知了。

将军庙给我的印象是装饰简洁朴素,但是,你会惊异地发现,内部无任何摆设,倒是楹联盖煞眼:“战马长鸣万载江山铁长城,誉满山河英雄遗志展宏图供图”“功同日月先烈英明垂青史,一夫當关千里江南无忧日”。庙大门前有联:“地脉振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乘丹心照古今。”楼上窗口的对联是:“防灾抗旱是大将军,护国庇民是生菩萨。”庙里关于酒的对联,也不少:“座上常客滿,樽中酒不空”“热热闹闹抢酒节,高高兴兴庆丰收。”我脱口说:“楼小乾坤大,酒香顾客多”。

不过,许多故事传说,流传至今,多少还是出于偶然,古老传说也从未被遗忘。河坊的“抢酒节”,虽是纪念隋朝率军到河坊及其周边屯兵垦荒的冯世基将军,但它已注入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情愫。“抢酒节”前几天,村民们就早早地开始忙碌,磨米粉,做米粿,杀鸡宰鸭,买鱼买肉,打扫卫生,备香烛鞭炮,全村上下洋溢着过节的气氛。

村支书吴新福告诉我:“抢酒的地方设在村中的篮球场,场地中央放置着两个已有能够盛千斤酒的大木桶。九月初一这天,来客看抢酒,村民来抢酒,场地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十分拥挤。越挤人气越旺,抢酒节表现出的热烈、喧闹彰显了当地民俗的纯朴与豪气。广场中央放置着的大木桶,桶外贴一张书写‘丰收酒’三个大字的红纸。村民们事先将优质红酒倒满大木桶。酒桶里的酒散发出阵阵酒香,诱人垂涎,观看的人群把场地围个水泄不通。浓浓的酒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不饮自醉。”可以想象当时场面,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各家成年男子冲到酒桶边,争相舀酒。桶里的酒四处飞溅,一阵狂欢,许多人酒没抢到多少,浑身却被酒淋湿了。围观的众人呐喊助威,一时间欢声四起,呐喊声此起彼伏,气氛进入高潮。在村里这样的欢度应该要几天。

“李白问酒谁家好,刘仱回首此处高”。到何坊,不能不品何坊酒。何坊村历史上盛产优质稻米,这里,一年仅在冬至的几天里酿酒,也仅此一次,不管是哪一年的酒,它们都是冬至下酿,百日后就可喝上当年的新酒。年复一年,酿酒的人竟相比美,酒也越酿越好。何坊人凭借着晶莹剔透的天然山泉水,酿出了清醇爽口,味浓香远,风味独特的陈年佳酿。近年,村里还特设“酒王争霸”赛环节,请专家对每家自酿的酒进行品酒评分。我们知道,曲是酒之母,也就是说,美酒佳酿,全是人们巧妙利用微生物的结果,利用微生物学的技术和概念,了解酒形成的原理,成功酿制出美酒,何坊酿酒人应该都可称上酿酒的专家了。明代的冯时化还专门写了一部《酒史》记述了酒文化的渊源。

民俗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些民俗随着其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而有些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其实质和内容都会发生改变,很有意思的是,在演进过程中,“古为今用”的需要,在何坊得到了全新诠释,还演变成逢到当年娶媳妇、生贵子、盖新房、升学等,都会主动酿好美酒,抬到当年抢酒的地方,来敬祀这位将军,让大家品酒祝贺取乐。去年,“抢酒节”又加入不少现代元素,有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唱山歌活动,设有销售“洪墩味道”系列展柜,将特色农副产品带到活动现场。将其文化内容丰富充实,让节日更丰富,让百姓能切身感受到这一天与前后的日子有所不同,向世人展示了洪墩人对生活的热爱。实际上,民俗表现的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的特征与地域有很大的关系。“抢酒节”民俗活动,这在城里是绝对看不到的,也无法在城市中感受到那古扑民风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何坊“抢酒节”的规模和热闹程度也非我们所想象。

 

和平镇浴佛传经节

 

我到和平古镇采访“浴佛传经节”。在和平镇主街口,等待我的是镇文化站老廖站长,他是我今天的向导。

廖孝德站长叹道,和平镇建置始于唐朝,是一处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有众多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有古城墙,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烛桥,还有“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碎铜茶”四绝,都很能吸引游客。自己在和平古镇工作近40年,不知接待过多少旅行团和旅客,陪同我直奔主题采访“延喜宝庵”的还是第一次。不过,廖孝德给我点出了古庵的独特和神秘。

“浴佛传经节”,名字听起来有些费解。我查阅过资料,所谓和平镇“浴佛传经节”,是指浴佛节后紧接着开始传经节,内容包括:“浴佛”和“传经”,然而又是同一回事。“浴佛”与“传经”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延喜宝庵”,是信众举行节日活动仪式的重要场所。这次采访,我首站来到延喜宝庵。

延喜宝庵位于和平主街161号,在镇北门樵楼附近,距离黄氏“大夫第”30余米,是镇区内唯一的庵堂。等到廖孝德告诉我说到了,我还在寻找这神秘的延喜宝庵在哪里?只见,古庵的门楼不高,不知什么时候紧贴着庵的大门口,加盖一座跨街骑楼式的风雨亭,有一根立柱遮挡古庵的左边门,不易被人发现。

据廖孝德介绍,古庵始建于元朝,后几毁几建,经历了岁月的无数考验,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所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修茸。想不到,古庵是单体建筑,规模很小,现仅一进,中间小天井,四周走廊相接。大殿供奉观音,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新塑的准提菩萨,门口韦驮与弥勒佛靠背而立的大佛龛应该也是新修建的。2010年秋,庵内立有《延喜宝庵简史》小石碑刻片,不到一米见方,我抄录记载:“公元成宗六年(1300年)开基架厦,发现有石砌沟圳,市基形迹取名旧市街,成宗八年(1302年)实地扩建将尾旋转坐西向东,修整正栋,明洪武四年(1371年)敬塑观音大士座殿更名延喜宝庵。”这可能是根据《庆亲里李氏宗谱》、黄仲茂撰的《开辟旧市地基并延喜庵记》和《樵南丁氏族谱》的记载所写,由此可见,早在唐代,延喜庵就已存在,被黄巢军队所毁,宋代何时重建未见记载,到了元初,庵宇已颓败不堪,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又重建。

和平的浴佛节传经活动,始终都依托延喜宝庵举办,古庵应该有许多流传甚广的传说。令人不解的是,对于佛像和古庵的记载和资料极为难得一见,便是廖廖数语也少见,在邵武各种便览,文史资料选辑中或干脆只字不提。

几番周折后,终于见到延喜宝庵的僧尼妙慈师傅,她和蔼可亲,乐与我交谈。她带我参观宝庵,详细述说宝庵的历史和传经浴佛的程式。我小心翼翼问她,可否让我看看“神佛”,她欣然答应,马上带我到大殿观音宝座后侧,从一个神秘柜子里请出“佛像”。这是一尊木雕的体形小巧,只有几十公分高,形态栩栩如生的裸体男性写真的佛像,名释迦牟尼佛。据说,原先是铜质,不知为何现在是木雕像。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佛像是铸于338年仿犍陀罗原型青铜镀金释迦牟尼的佛像,供奉在庙宇中,高约40厘米,我在美国旧金山美术馆内见到,由布伦载奇收藏。最早的人体陶塑的裸体是女性像,体态丰腴,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不知这尊佛像根据什么原型雕塑。

其实,我原打算向妙慈师傅提出还想看看“传经”用的经书,但我担心妙慈师傅刚从菜园子里种菜回来辛劳,同时我当天要赶回县城,只好遗憾作罢,向她告别。想不到,她告诉我:“现在西门西城巷10号,与延喜宝庵一板之隔的这个古宅,原为延喜宝庵的经阁,后因各种原因,变成民宅。”据了解,如今政府将已其收购并修旧如旧,重新恢复原貌。说到经书,妙慈师傅介绍,有“金刚经、华严经、贝叶经(涅槃经)”三种,每种120部,经书用红纸红布条包裹。我知道,这些经书在中国流传很广,是影响很大的宗教性很強的佛教经典,也是了解中国佛教和民间信仰不可缺少的几部典籍。佛经浩如烟海,数量浩瀚,內容博大,光是汉译佛教经典,到唐开元年间,就己经有经典一千多部,五千多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难以理解为何传经活动仅选这三部经书作“浴佛节传经”所用,因缺乏文献记载,我己难道其详了。

  据介绍,相传在2600多年前,农历四月初八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浴佛节。我采访的这一天,适逢佛诞日。

  《东京梦华录》记载:“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而浴佛节是什么时候传入邵武和平,既无文字资料记载,也无口口相传借鉴,因而无从考证。但是浴佛节传入和平后,却产生了在浴佛后“传经”,可能是全国独有的一项民俗活动。为查阅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我查阅一些资料,读到不多的零星记载,说是,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至迟,在西汉,中原人就己经听闻佛教,张衡的《西京赋》中就有佛教的描述。

看得出,“浴佛节”非常隆重,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寺庙僧人要煎煮香汤,郑重其事地为释迦摩尼的太子诞生像沐浴。妙慈师傅吿诉我:“延喜宝庵煎煮香汤的浴佛水,并不是人们所传说的煎香药糖水相遗,而是撒上鲜花。”“浴佛”后“传经”,仪式开始前,僧人先在主街摆上方桌,陈列好香、烛、各色供品和代表百子千孙的柏枝,再恭恭敬敬地请出“太子佛”上座。从供桌以下首先摆放三张交椅,椅上铺盖大红或红花毛毯,供“头经”“二经”“三经”坐。传经活动的经费来源,全靠参加者的捐助。捐助最多者坐“头经”,“二经”和“三经”也依捐助数额排定。“头经”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坐的,首先必须是夫妻健在、子孙满堂、有福气的富贵人家的妇女才有这资格,而且必须是坐过“尾经”(俗称“经尾”)的,没有坐过“尾经”的不能坐“头经”。然后,镇里镇外的妇女鱼贯而至,面对面坐在长街的板凳龙上,将几百部佛教经典挨个往下传。“传经”结束后,将供桌上的糖水、果品等散发给在场的众人食用,经书、“符”也散发给参加传经的诸信众。所有参加者中午在庵内免费吃一餐斋饭。民俗一旦产生就会相对固定下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世代相传。据了解,和平传经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其实质和内容都沒有发生什么改变,仅参加人数的多少区别。参加人数少就在延寿宝庵內举行,前年参加人数多时,和平主街上排满了板凳。

在这里,民俗的产生还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民俗都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例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浸染了故事与传奇的光泽。到了和平古镇,也许对这句话体会更深刻些。

我在和平镇看到,一座古老庵堂的建筑,一项神奇的活动,一个永恒的地理坐标,一方神奇的土地,在历史的某一个时间点上契合,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念想与祝福,延绵至今。2007年,“浴佛传经节”被列入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原载于《走进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