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9 10: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少衡



 

杨少衡


 

我们坐在石桌边交谈,主人给了一杯姜茶。在这里姜茶是必备的,看看周边大大小小的露天浴池便可理解。为我们端茶的女子身着工作服,看上去三、四十岁模样,是在度假区工作的当地村民。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小时候这里有温泉吗?”

她说有的,只不过当时不知道它会变成现在这样。

我猜想她的意思当是说,没想到这一口温泉竟如此巨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当年寒冷的冬日里,农人们在收工时会在咕嘟咕嘟冒泡的热水塘边,洗他们沾满泥巴的腿脚与农具。如今这些热水被灌入山坡上一个又一个池子里,他们则放下农具,穿上工作服,成了度假区里的员工。面对四面八方接踵而来的客人,进入另一种生活状态。

这个度假区位于南平邵武市晒口街道新丰村,离市中心仅十公里。该度假区以“福建武夷温泉度假区”为名,号称“中国第一森林温泉”“大武夷第一家温泉度假地”。在驱车前来探访之前,我曾问自己在这里能看到什么?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或因自己不属于蜂拥而至的游客,到这里即不是泡温泉,也不是休闲度假,慕名而来只是想看一看,寻找感受。由于一些机会,近年间我曾有过若干温泉之旅,有省内,有广东、海南,感觉各有千秋,似也大同小异。不知此间如何?名称如此响亮,温泉是否比别地方烫手一些?

我知道这个度假区,作为闽北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大型温泉旅游度假项目,并非刚刚开发。早在2012年,这里即以“瀑布林温泉度假村”之名开业,成为4A级景区,当时即享盛名。而后遇到一些波折,2016年为福建武夷温泉集团收购。我前来探访之际,该景区正以新的面貌试营业,同时还在紧锣密鼓完善景区建设。有一座建筑风格别致的温泉接待中心立于度假区中心位置,面前有一方大池,池中立起一粒巨石,刻着一个“福”字,颇显大气。这个度假区不负其名,规模相当可观,据资料表明,包括温泉、酒店和景区三大旅游资源板块,占地达两千亩,计划总投资约十亿元人民币。度假区以武夷命名,除了邵武自古以来就有南武夷之称外,也显示出一种与武夷山旅游并起的雄心。他们的宣传册称:“以致力打造集温泉养生、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会议接待、森林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温泉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武夷山和武夷水被他们并称为武夷旅游双名片,而武夷水指他们正在全力打造的温泉,由此可见其志。

我注意到这一旅游发展雄心其实并非仅属于企业,其背后有个强大支撑,就是当地政府。仅据我看到的资料,早在2009年邵武市第十五届三次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里就提到要“打响南武夷旅游品牌”“努力打造南武夷生态休闲旅游区”。这份报告列举的一系列重大旅游开发项目里包含有一个温泉度假中心,可见当地政府对发展南武夷旅游,以及利用本地温泉资源开发旅游度假项目之重视已有多年。

邵武是闽北工业重镇,我在少年时曾经到过。记忆中的图景是鹰厦线上火车奔驰,工厂区里烟囱竞立,机声隆隆,马达轰鸣。此刻我驻足的邵武市晒口街道曾经有过一座欣欣向荣的著名的晒口煤矿(邵武煤矿),是当年此间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的一大产业支柱。数十年后,如今这里是另一番景象。面对满山坡林木间错落有致冒着腾腾热气的浴池,沧桑感油然而生。这里的产业转换、城市转型,以及生活的变迁与丰富可见一斑。

我们所坐休息处旁,有一口被命名为“韶光泉”的圆型温泉浴池。同行一位小伙子告诉我,那池水比较特别。我走过去蹲到池边观看,果然该池格外生动,满池水流在不停旋转,于池中形成一个漩涡。细看池边石碑上的介绍文字,才知道是采用特殊水疗设备将温泉水处理成漩涡,对人体腰、背等部位进行按摩,起到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作用。我在池边把手掌伸进水中试试,当下立时就有感觉:水烫,力足。

这些温泉水是从地下八百米处抽取的,平均水温52摄氏度。主人介绍说,这里的温泉井出水量大,水质优良,PH值7.25,属碳酸氢钠型温泉,即俗称的“小苏打泉”“气泡泉”,这种泉有“温泉中的极品”之誉。度假区建有108个浴池,沿山坡和道路自上而下延伸摆开,有的露天而设,有的置于亭下。浴池个个都有命名,功能亦有区别,有原汤区、鱼疗区、茶汤区、花果区、石板区、中药区和酒疗区等。除了温泉,这里还有“冷泉”。我不解何为“冷泉”,一打听原来不是通常所见的山泉,是水质与温泉相同,而温度较低的泉水。人们一般认为冬日更需要温泉,天寒地冻之际藏进温泉水中,别提有多舒服。夏日则不一样,动不动汗流浃背,谁还敢来泡热水?冷泉恰能解决这个问题,让人们夏日多一个消暑去处,也促度假区淡季兴旺,冬有温泉,夏有冷泉,一年四季都可笑迎宾客。除了在温泉与浴池上动脑筋,该度假区也在多个方面拓展旅游产品。这里有游泳池,有酒店、餐饮等食宿服务设施,紧挨着洗浴区域有瀑布林景区,其中包括六曲花溪景区、野外运动拓展区、高峰祥云寺游览区等十大景点。既有自然风貌,也有人文景观,既有休闲内容,也有运动内容。

我们顺景区通道去看瀑布。可惜来的时间恰值枯水,有细流从岩坡上索索流下,尚未汇成壮观之瀑。主人推荐日后可择水而来,一旦水足,这里瀑声轰鸣,水花飞溅,亦显震撼。景区内另有几处瀑布景致,都各有特点。我向主人打听人文景观,原来有庙有寺,有宋代古渠和古栈道、古采石场遗址、古茶山和百年茶树、古茶经摩崖石刻、千年前闽越茶农落下的生活遗迹等等,特别是还有一座“通福桥”。该桥位于景区大门内,那里有一条古道,是古代邵武、光泽至福州的官道。桥始建于北宋年间,为横跨长尾溪的单孔石桥,因其连通省府福州和福地邵武而得名。古桥主体保存完好,前些年做过修缮,建造廊亭,还原原本风貌。历经千年沧桑,古桥成为当下此间一景。

度假区浴池的各种设置,以及景区投建的各种辅助开发项目,都是为了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让我感觉到经营者延揽各类游客的用心,也感觉到眼下人们需求的多样。跟主人交谈中,我提起当年自己下乡当知青时,所在生产队一片山谷梯田烂泥地边有一处温泉,收工时农人们总是围在热水塘边洗这洗那,温泉还被用竹管引到一旁一座石砌小屋的石池里。冬日里在热水池里泡一泡,大家快活之至。那时洗澡只是为了搓掉身上的泥垢,哪里知道温泉还能祛病养生,水里还可以丢下一池花瓣,或者把牛奶、酒往里倒。说得大家都笑。往事已去近半个世纪,眼下人们的生活早是另一番模样,各种需求无不旺盛,从休闲、健康、防病、养生到美容等等,到了这里似乎都可找到对应服务。我在网络上读到一些游人到此游历留下的贴子,有一贴称:“窝在温汤水中,看水面雾气迷蒙,看亭外雨丝淅淅沥沥,点一支烟,品一口香茗,那烦心的事儿,便随那袅袅的水汽消失得无影无踪,身体缓缓沉在池里,心也渐渐地静下来。”这位游客看来喜欢日浴。亦有游客喜欢夜沐:“尤其喜欢这里的静谧。夜幕之下,置身汤池之中,暖暖的泉水浸润着每一寸肌肤,人被升腾的雾气包裹着像在云中,飘飘欲仙,四周飘来的淡淡树木清香、花草香让人禁不住多吸几口。”读这些描述令人似临其境,也让我形象感受到当下人们生活的若干侧面。其中有忙碌、有烦心、有欲求,有消解,当然还得加上相对有闲与有钱。这种生活图景与当年我们在梯田下热水塘边洗泥腿已经天渊有别,与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生活图景也大有不同。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生活小康,这样的图景哪有可能出现。

于是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问题:这里的温泉比别地方烫手一些吗?这么说当然是一种调侃,我想知道的是这个号称“中国第一森林温泉”的度假区,有别于其他的最显著特点何在?我向接待我们的骆先生求解。骆先生却把我的问题作为答案又还给我:这里最大的特点,就在它是中国第一森林温泉。

骆先生是此间负责人,交流中我发觉口音颇相近,一打听,原来是台湾同胞,我们之间可以用闽南话愉快交谈。骆先生在温泉业从业多年,在不少地方做过温泉度假管理,包括台湾和大陆南北若干地点。他开玩笑,称自己是“中国移动”。他应集团所聘负责此间管理,对区里一切如数家珍。他告诉我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8%,负氧离子均值居全省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经他一说,果然格外有感觉。这个温泉区依山势而建,完整保留古树植被,有一种大自然的原始古朴。浴池散落于山林间,千年古树就在近侧,放眼望去尽是翠竹苍柏,林中小路两侧缠绕青藤,野花点点片片。所谓森林温泉,确是景观独具。

我们沿林中小路在度假区里穿行,路过一丘茶园。主人称前些时他们曾采摘这些茶树上的嫩叶,用土法烘焙,自己制茶饮用。我不知道这种手工茶茶香如何,却相信它格外天然,绝少污染。度假区餐饮综合楼下有一湖清水,鱼群在水中飘忽来去,颜色有红有黑,看起来赏心悦目,是他们所养观赏鱼。主人在岸上东张西望,悉心寻找鱼中相识,果真就在红鱼群下找到。那是三条黑色大鱼,不慌不忙,潜水艇般在水下游弋,身形影影绰绰。主人戏称这三条鱼是镇馆之宝,为早年间人们从附近溪中捕得,放养在池水中,眼下已经长成大鱼,重达数十斤了。我用手机相机捕捉拍下大鱼水下身影,待回头翻看,照片中只见一片水光山色,藏在水波光影下的隐约形象已难以分辨。遗憾之际却也心有所感,我知道它们就在那里,隐身于大自然中。

离开度假区时已近黄昏,路遇几位浴客披着浴巾上坡走向浴池,一路说话,兴致勃勃,听口音是北方人。很想问问客人远至何来?有何感受?最终没有开口,只怕冒昧相烦。我想,远客也许纯粹是来洗个温泉澡,无意其他。也可能他们除了泡汤,还乐意于感受林间的清新。无论如何,以森林为旗帜,以生态为号召本身,已经表现出一种认知,于当下显然分外深入人心,足以召唤远近。度假区的良好生态既得天独厚,更是邵武市上上下下多年来重视、保护的结果。这种重视正在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既是观念的进步,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已经成为悄然显现于人们身边的一个新景象。

于是感到此行不虚。这里不仅有浴池与林木,更可借以一窥当下的广阔生活图景。

(本文选自《走进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