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6 09: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姚利芬

拂衣起谢人间事

——记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



白居易画像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由儒而释的转变。以元和十年为界,早期,他秉持“兼济天下”的志向,指陈时政,反对腐朽势力,创作上也颇为活跃;后期,因被贬江州,遭受打击,遂由“兼济之志”而变为“独善其身”。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八年,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并于香山寺结“九老会”,终老一生。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春夏两季,74岁的白居易于家中先后举行了两次著名的聚会。

第一次聚会在春三月,与会的加上白居易共七人。其时,原怀州司马胡杲89岁、原卫尉卿吉皎88岁、原滋州刺史刘真87岁、原龙武长史郑据85岁、原侍御史内供奉卢真82岁、原永州刺史张浑77岁,白居易也已74岁。在这次聚会中,白居易作《七老会诗》:“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纡朱垂百须。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吟成六韵神还壮,饮到三杯气尚粗。嵬峨犯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过高二疏传,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见《长庆集》七一)。

夏天,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中又一次举办逸游文会。与宴者新添两位高寿老人,即136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僧如满。因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此次聚会故又称“香山九老会”。白居易作《九老图诗序》记载这两次聚会:“会昌五年三月,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真)、张(浑)六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仍以一绝赠之。”原注:“二老,谓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归洛;僧如满,年九十五岁。”另,《新唐书·白居易传》所载之“九老”有原秘书监狄兼谟和原河南尹卢贞,而无李元爽和僧如满。其实,据《九老会诗序》和《九老图诗序》,狄、卢二人以年未七十,不预“九老”之列,李元爽、僧如满应名列其中,此数人是白居易晚年交游甚密的高年不仕人物。

白居易雕像


招邀知己结雅社,这群平均年龄约九旬的老人不时游宴于香山龙门寺,诗酒唱酬。为此盛事,白居易写了《九老图诗》,着重描绘李、僧二老的仙姿道骨:“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稀有,何况今逢两令威!”

白居易晚年结“九老会”主要为远避党祸,静思谈禅,酌酒赋诗,独善其身以终老,其性质主要是怡老。但是,白居易在唐代毕竟是一位声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数量在唐代亦首屈一指。对于这样一位著名诗人,如果仅认为他结“九老会”以娱老为主不免过于肤浅。实际上,“九老会”由富有诗才的诗人和僧人组成,白居易与他们在香山寺诗酒唱和,切磋诗艺,创作了大量恬淡静美、富有禅境禅意的“闲适诗”,不少曾积极参与政治,后来退出政坛闲居洛阳的文人们纷纷心向往之,其影响力不可小觑。“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为保存诗稿,白居易把自己从大和三年(829年)到开成五年(840年)所作的诗,共800余首,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于香山寺藏经堂内。香山九老会有诗酒唱和的内容,以谈禅娱为主,是古代怡老诗社之祖,对当时及后来的各类文人社团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二字深意绵远,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方能乐山知水,才有了香山九老的雅聚。九位老人均经历过官场的险恶,愈觉山水清晖之乐,加之知己友朋相酬,人间乐事夫复何求?至于后人相加效仿,怡老社的风习自此流衍,那就不是白乐天操心的事了。



白居易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