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00: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恩燕 林久渝


·纪念鸦片战争180周年暨

  林则徐诞辰235周年专题·


鸦片战争时期福建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林恩燕  林久渝


 

鸦片战争使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840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对中国发动了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福建人民基于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者的憎恨,前赴后继地走上斗争的最前线,和全国人民一样,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一、鸦片流毒与虎门销烟

 

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但以战争手段打开中国的大门,则是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把中国变为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把中国卷入经济漩涡之中,逐步使中国殖民地化。英国当时虽是个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它的工业产品并不能打开中国的市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国资产阶级政府采取了鸦片贸易政策,用走私方法把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从1800到1838年的38年中,进口鸦片由每年平均4000箱增加到每年40000箱,这就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并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鸦片流毒中国,广东、福建因地理位置关系,受毒最深,吸食鸦片的人,几乎遍地皆是。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禁烟,缴获烟枪不过3500多杆,烟土、烟膏1万2千余两;可是1839年,在广东却缴到烟枪7万多杆,烟膏烟土64万8千余两。在福州,著名文人林昌彝曾统计英人输往福州的鸦片烟“每日三大箱,箱值洋番八百元,又六十余小箱,每箱洋番六十元,每岁计输钱三百万。1当时在福建沿海“夷船所携带者,并无他货,只带鸦片一…自嘉庆十九年以来,或十数次或二三十次,以及数十次不等。其游奕寄泊地方,始则南澳、铜山、厦门、台湾等处洋面继则闽安、海坛、福宁、烽火等处洋面,今则多在铜山营辖之布袋澳、悬钟及金门营辖之梅林、深沪、衙口、大坠、围头等处洋面……该夷船此逐彼窜,去而复来,总不离梅林等处。”巨大的鸦片费用最后都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所谓“谒其终岁之操作,不足以偿暗室之一灯。”广东、福建人民对外国鸦片贩子是深恶痛绝的。

林则徐到广州后,知道人民可以做他的后盾,信心大为增强,1839年3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法,派兵包围商馆,迫使外国鸦片贩子缴烟。广州人民自动拿起长矛和灯笼,日夜围守商馆前后,还随时向林则徐提供有关鸦片走私的情报。当义律挟大鸦片贩子颠地逃跑时,群众立即把他们截回。林则徐封锁政策大收成效,缴获鸦片21306箱,并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一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是广东、福建人民的努力斗争结果,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的坚决态度。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东来,宣布封锁广州,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二、英军三次进犯厦门

 

鸦片战争开始前的禁烟运动,使英国鸦片贩子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对华贸易的有关人士加紧策划侵华战争的阴谋活动。他们纷纷上书本国政府,要求“派出足够的海军”,对中国“采取强硬行动”,也就是发动战争;许多人还建议:战争开始后,英军应立即占领福建的厦门、福州,可能时还要占领台湾。于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三次进攻厦门,五次进犯台湾,并在闽、台沿海抢占地方,作为他们的行动基地和要挟清政府的资本。英军在福建和台湾劫夺商船,杀害船民,尤其在攻占厦门后,大肆烧杀抢掠,犯下了无数令人发指的罪行,理所当然地遭到福建人民奋力反抗和坚决斗争。

(一)第一次进犯厦门之战

一八四0年六月初五日,英船一艘由厦门清屿洋侵入屿仔尾海面,英船放下杉板一只,内载30余人,冲过对岸,船头1人,口操中文,称欲求和,但语多狂悖。受到驻军文武官兵的并力斥阻,不许上岸;英兵船换挂红旗,声言开炮。即有驻军署永师中营守备陈光福(另有资料为陈先福)施放一箭,射中船头之敌;兵丁连放鸟枪,击中英军2名落海。英军从兵船上又放下杉板一只,内载10余人,前来帮护,直接扑向炮台。炮台参将陈胜元手执长矛,刺中英军1人身亡。哨船及岸上弁兵,枪炮联络,击中英军数名。双方开战后,英军亦炮火不绝,其势甚猛。双方激战长达3个小时,清兵被大炮击毙9名,受伤 14名,另有民妇1名被击毙;附近民房被炮弹击中有十几二十间,炮台兵房亦多处被击中。英军见无法登岸,只好退出厦门港。

(二)第二次厦门之战

1840年7月24日,英军三桅兵船一艘、二桅兵船一艘驶至厦门青屿门外洋面游弋;清军共约二千八百人昼夜戒严,严阵以待。次日(二十五日)卯辰之间,英兵船悬挂红旗,驶进青屿,直趋水操台;守口师船,并力拉阻,英军兵船即行开炮。清军在经题补南澳左营游击署水师前营游击任经猷、闽安左营都司张然的指挥下,舟师即开炮还击,白石头汛亦开炮夹击,英兵船且战且进。此时,安海迅守备鲁恩仁督兵开放二炮,连中英船,其中一炮打入英兵船舱内,突起大烟。任经猷见我军得势,奋不顾身,挥令坐船猛力逼近,并用炮打中英兵船船头部位;英船还放一炮,刚好弹片击中任经猷的左胁。这时,清军的各师船也都连环攻击,其中水操台自行加工的火药威力极猛,在中军参将孙云鸿的指挥下,相度远近,传令开炮,连中英船舵尾,并击碎其杉板一只,英船力不能支,才退出厦门港,但仍停泊在青屿洋面以内。

第三日(二十六日)巳刻,英船又驶入并直接向水操台开炮,守军立即回击,频频击中敌船,敌船且战且进,其势甚锐。清副将灵德在大炮台遥见敌船与炮台三千余斤的铜炮口刚好相对,立即会同另一副将叶长春下令开炮,连放四发,打中二次。鼓浪屿炮台亦开炮应接。敌船见各处都发炮攻击,只好退出厦港。谁知二十七日巳时,英军三桅兵船又侵入,并从船上放下杉板三只,驶至曾厝坡一带,从南太山边驶进,尾追进口商船。英军的进攻伎俩被清军识破,于是,道台刘耀椿即令同安县知县胡国荣、同安在籍知县陈荣试和生员陈荣植等率所招募新到水勇,乘驾划龙船四只,加浆追赶。英军三桅兵船在远处开炮,向屿仔尾方向射击。刘耀椿令专守该处的游击谢国标连续发射三炮,此时,龙船刚好追上杉板船,其中一只杉板船开放一炮,水勇有二名受伤,龙船也立即开炮还以颜色,结果击中英军五名,跌倒在船,英军赶紧逃逸;被追击的商船,因此而脱险。此次战役中除游击任经猷受重伤被抬回,旋即殒命外,另有兵丁林何海、洪才明、陈晚世、陈玉龙、陈为臻、郭振海等六名阵亡。其余岸上官兵,均无损伤。英军兵船滞留未去,清军官兵昼夜巡防,直至二十九日申时,英军才起碇驶去。

(三)第三次厦门之战

厦门战役共有3次,这第三次是规模最大的一战。一八四一年七月初九酉刻,36只大小英军兵船衔尾闯进青屿口门,其中大船约有一千多人,中等船只约五、六百人,小船约有二、三百人,投入的总兵力约有二万三千余人。当时,清军方面闽浙总督颜伯焘见状,当即飞调金门镇江继芸;并提醒各文武官员小心防范;又令曾经出洋经商通晓英语的一陈姓士绅前往交涉。初十日(8月26日)早上(辰刻)陈姓士绅带回英军公使璞鼎查和水师提督巴加、陆军提督郭富给清军水师提督窦振彪的照会,照会十分蛮横无理,其主要内容如下:“如不议定照上年天津所讨(论)各件办理,即应交战。并请将厦门城邑炮台,俱行让给英国军士暂为据守”等语。当时,颜伯焘正在拆阅照会,讵料,英军兵船行动极快,不一会儿,船队已迅速驶进青屿口,颜伯焘立即与同兴泉永道台刘耀椿率手下文武官员,督令弁兵开炮,并排列水勇分者隘口,自白石头汛起,一路连络,开放万斤至数千斤以下大炮数百门,并命令对岸的屿仔尾,中路的鼓浪屿,三面兜击,打沉英军火轮船一只,兵船五只。英军一面回炮,一面蜂拥而进,并放下小杉板,分路上岸。守护炮台将弁,自护副将凌志以下,或即殒命,或受重伤,各营兵丁以及各路水勇,俱多伤亡。英军的战法异常凶悍,他们以七、八只兵船并力攻一炮台,其余先后夹持,旋攻击旋进,攻破一台后,再进攻一另一台,凶猛异常。清军方面亦连环开炮,受伤兵丁,血肉狼藉,许多将领亦奋不顾身,为阻止英军上岸,尽力堵御,一个地方来回争夺三、四次,或五、六次之多,斩杀敌军甚多。但由于英军兵船过多,炮愈放愈,人愈杀愈众,无城垣护卫的厦门城被英军炮火飞击延烧,悉为灰烬。2英军的大炮从空中落下,颜伯焘、刘耀椿赶紧退走。总督一退,军心皆乱,英军遂登岸,反旋转炮台上的数千斤大炮回轰厦门,金门镇总兵江继芸抢护炮台不及,被英军大炮轰击落水而亡。颜伯焘、刘耀椿退保同安,于是,厦门被英军侵占。

英军自十一日以后,侵占石寨及各衙署,肆行拆烧,抢掳资财,奸淫妇女,焚毁庙宇,人人痛恨。其时有诗人孙衣言《哀厦门》诗一首,怒斥英军暴行,诗曰:“红毛昨日屠厦门,传闻杀戮搜鸡豚。恶风十日不灭,黑夷歌舞街市喧。提督自言捕小盗,远隔州岛安能援?飏帆径去幸无事,天阴鬼哭遗空村。3英军侵入厦门后,原以为能在这个福建的大城市厦门得到大量的战利品,谁知银库里几乎一无所有令英军大失所望,恼羞成怒的英军指挥官命令炮兵指挥官诺尔斯加紧摧毁炮台上的清军大炮约五百门;工程兵则在破坏沿海与厦门附近的防御工事。英军的暴行天恨人怒,福建人民义愤填膺,发誓要痛击英军,于是,同知顾德钦为首派人联络各社丁壮二万余人,并约令兴泉永道,商定在二十日进行会剿。不料,此计划提前泄漏,于是英军在十九日夜尽数下船,二十日一早即驶去,只留泊鼓浪屿五只。第三次厦门之战至此结束。

 

三、简短结论

 

(一)清政府妥协政策

福建军民第三次厦门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清政府对敌妥协。自一八四0年七月浙江定海沦陷后,清政府便决定派投降派首领琦善同英军进行和平谈判,把抵抗派领袖林则徐、邓延桢革职,并命令沿海各省裁撤防兵。因此,在英军第三次进攻厦门之前,厦门新募的八千水勇已遭遣散;而水师提督窦振彪以为“广东甫经议抚,现当无事”,又将一支水师劲旅带往浙江洋面捕盗,致使厦门防务空虚,给了英军可乘之机。

(二)敌我双方兵力、军力悬殊

厦门之战是鸦片战争中规模较大的一次,英军参加作战的兵船、运输船和其他船只计有:“威里士厘”号(旗舰,炮数74门)、“伯兰汉” 号(炮数74门)、“布郎底” 号(炮数44门)、“都鲁”(炮数44门)、“摩底士底”号(炮数18门)、“卑拉底士”号(炮数18门)、“远洋”号(炮数16门)、“哥伦拜恩”号(炮数16门)、“班廷克”号(炮数10门)、“阿尔吉林”号(炮数10门)、“西索斯梯斯”号(炮数4门)、“弗莱吉森”号(炮数4门)、“复仇神”号(炮数4门)、“皇后”号(炮数4门),以及“马良”号(参谋部用船)和大小运输船二十一只,共计大炮328门,海军约二万人;参战还包括英陆军皇家爱尔兰第十八团,苏格兰第十八团、二十六团、四十九团、五十五团和炮兵队、马德拉工程兵与地雷队等 ,共计二千五百十九名。清军方面,厦门防务部署“屯兵仅三千人,水勇亦不越千余人。”虽然战斗十分激烈,许多官兵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捐躯,死难军官有总兵江继芸,副将林大椿,4游击凌志、张然、王定国,守备王世俊,以及千总、把总多人;5但是,面对“船高炮烈”的英军,结果只能是厦门城的陷落。

(三)闽浙总督指挥失误

同时,时任闽浙总督颜伯焘的指挥失当亦有责任,颜伯焘反抗侵略的态度是坚定的,战斗开始时,他亲自坐镇虎头山指挥,给将士们很大鼓舞,但敌人占领主炮台后,他急忙逃往同安,使英军得以顺利占领厦门。

厦门之战是鸦片战争中较大的一次战役,面对强敌,福建军民英勇反击,给英军以沉重的打击,他们反妥协、反投降的反帝爱国精神,永远值得纪念和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

2]《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三十一

3]孙衣言,《鸦片战争文学集》上册

4]不著撰人,《鸦片战争资料》卷六

5]徐继,《鸦片战争资料》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