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 17: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林思翔

 

 

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鼓岭,不仅气候宜人,还是一处绿满山崖、风光秀美的好地方。难怪20 世纪20 年代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庐隐,在这里小住一段后依依不舍地说:“我往往想,这种清幽的绝境,如果我能终老于此,可以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了。”

生态自然、空气清新的鼓岭,是福州的东部屏障,是福州通往东部江海的战略要地。数百年来,鼓岭屡遭侵略者和邪恶势力的蹂躏与践踏。这里的人民富有血性,不甘凌辱,为保卫福州、护卫这片“绿宝盆”,前仆后继,英勇无畏,谱写了一页页抵御外侮和抗击邪恶势力的壮丽篇章, 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硝烟弥漫牛头寨

 

在鼓岭过仑村大坪顶,如今还保留着一座石墙高筑的古寨,寨墙延绵至悬崖边。因紧靠牛头崖旁,故名牛头寨(又名鼓岭寨)。斑驳的墙体和残存的石磴路,为我们讲述了400 多年前戚继光将军在此率部抵御倭寇的往事。

明嘉靖三十年(1551)后,在浙江被戚家军重创的倭寇突然转向福建骚扰。他们在福建沿海烧杀抢掠的罪行惊动了朝廷。嘉靖皇帝飞诏浙江总督胡宗宪,命令戚继光领兵入闽抗倭。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家军漂亮地打了几次围歼战后,倭寇更加残暴狡猾,多次采用长途奔袭、声东击西战法,侵犯福州、福清、莆田等地,残害平民百姓。

戚继光入闽后及时召集军人谋士共同商议破倭之法。随他入闽征战的汤将军祖籍福州,他建议戚将军分兵设伏,在倭寇必经的鼓岭险要之处修筑关隘驻兵防倭。

鼓岭与鼓山相连,峰耸岭峻,古木森森,是福州通往闽东的必经之路。当风尘仆仆的戚家军赶到鼓岭时,天色已经昏暗。当地长老举着火把,连夜陪同汤将军考察山形地势。汤将军到鼓岭过仑山通往连江的古驿道察看后,认为大坪顶地势险要,宜于设立关寨拒敌。于是,他连夜造影画图,飞报统帅戚继光。戚继光接报之后,驰令汤将军在两个月内修好关寨以御倭寇。同时, 提出要分兵排布鸳鸯阵,以缓解倭寇翻越鼓岭进攻福州给北门带来的压力。

于是,戚家军分出兵力三五成组布成鸳鸯阵,在数十里古驿道险要之处,布置了弓箭、火铳等暗器,准备随时与来犯之敌周旋。同时,又集中兵力在鼓岭过仑山的山顶修筑军事要寨。当地山民见戚家军一心为民守护福州,也纷纷四处动员,邀请鼓山下的乡亲一道上山修寨。他们还积极献出石头、木料、砖瓦等修寨材料。不到两个月时间,一座雄伟壮观、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在过仑山山坪上出现了。山寨居高临下,扼住驿道咽喉,雄伟的寨墙直逼东边的牛头悬崖之上。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初,在福州南部高盖山绿野寺一带被戚家军痛歼后逃出闽江口的倭寇不甘惨败,又集结人马,在当年隆冬,从闽东古驿道奔袭福州北门。由数百倭寇组成的偷袭队伍穿山过涧,衔尾而进。早已埋伏于数十里驿道两旁的戚家军小股部队不断用弓箭和火铳等兵器杀伤倭寇。但倭寇还是冲出了鸳鸯阵,一直进逼到了鼓岭过仑山下。那一路受惊、损失不少的倭寇想趁风天雪夜翻越鼓岭直袭福州时,戚家军早已得到探报,陈兵牛头寨,枕戈以待。

只见大坪顶之上,一座雄关巍然屹立在古驿道中。寨门紧闭,高耸的门楼上灯火辉煌,旌旗飞扬。而那倚崖修筑的土石寨墙绵延数里坚如磐石,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关隘。望着戚家军人声沸腾的牛头寨,倭寇军心大乱,无心恋战,只得灰溜溜地从古驿道撤退逃到闽安镇。一路上再遭戚家军袭击,又损失了不少人马。从此,鼓岭牛头寨抗倭美名传扬福州。

如今战争烽火早已没入历史风烟,人们仍经常来牛头寨参谒,听古寨陈墙讲述鼓岭军民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往事,缅怀英勇善战的戚家军。

 

战歌长留别墅间

 

在鼓岭宜夏村的一座石墙别墅里,70 多年前曾住着一家美国人,主人叫唐迈克(中文名穆霭仁)。

1940 年,19 岁的穆霭仁还在上大学,机缘巧合中,他获得一个前往日本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穆霭仁一直对与日本相邻的中国很感兴趣, 于是到日本后,就找机会来了一趟中国。那次中国之行让他对这个神秘东方古国印象更加深刻, 带着美好记忆返回美国。

1944 年,对中国念念不忘的穆霭仁选择了参军,结果被挑选加入了美国陈纳德将军志愿援华的航空队,即赫赫有名的飞虎队,投入抗日反攻阶段。穆霭仁中尉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贡献。战争结束后,又带妻子来到中国福建,在一所学校任教。每年夏天全家都上鼓岭避暑,他爱上了鼓岭,也与鼓岭村民结下了友谊,还曾输血救了村民轿夫的生命。

这位“鼓岭居民”抗日英雄的芳名,被镌刻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的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受他的感召和影响,其儿孙辈也一直在为传承中美友谊效力。

在鼓岭梁厝村柳杉王公园边,有座二层杉木结构的别墅,门额上挂“大梦书屋”四个大字。这座书屋曾经是海军名将李世甲的别墅。1936 年,李世甲从万兴洋行购得这座古屋,作为自己的度假别墅。

原籍长乐的李世甲,抗战期间可是声名显赫。13 岁考取烟台水师学堂,学习驾驶。由于学习勤奋,每试均列前茅。1911 年6 月毕业后在通济练习舰见习。同年10 月武昌起义爆发,通济舰响应起义,李世甲随舰参加光复金陵等战役。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身为海军少将的李世甲,下令撤除闽江航道标志,征用一批商船、民船和超龄舰艇装载沙石沉于长门港道,在闽江两个港道填抛石堆161 堆,阻遏敌舰深入。1939 年6 月,日军侵占闽江口外的川石岛,与长门要塞对峙,李世甲加紧在重要港道布雷,增设辅助封锁线,严加戒备。

1941 年4 月19 日,日本海陆空军大举进犯福州,日舰猛攻长门。李世甲率驻闽海军在马尾、长门地区与敌战斗,伤亡颇多,长门、马尾相继弃守。4 月20 日福州沦陷,李世甲转移至鼓岭地区,被围困两昼夜。突围后,移驻古田水口。是年5 月,任闽江江防司令,仍兼海军陆战队旅长。9 月1 日,福州的日军开始撤退,李世甲率队随即收复马尾、长门。1944 年9 月日军再度进犯福州,李世甲率部抵抗,在长门至岭头之间作战七昼夜,后因大北岭陆军主阵地被攻破, 乃奉命撤退,布防于桐口、白沙一带,继续与敌周旋,大小战斗共数十次。

1945 年5 月,日本准备撤退,李世甲率海军陆战队与陆军八十师分三路进迫福州。福州收复后又收复马尾、长门。8 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李世甲作为接收专员,负责接收厦门和台湾的日伪海军。1949 年8 月初,李世甲携妻儿前往厦门, 准备赴台湾。旋闻海军前辈萨镇冰、陈绍宽等人没去台湾,遂于8 月15 日返回福州,于1970 年4 月病逝。

穆霭仁居所、李世甲故居,两座别墅见证了一段中外人士勠力同心抗击侵略者的光辉史实。

 

暗流涌动大洋坪

 

在鼓岭宜夏村大洋坪,有一座石墙围起来的二层石屋,屋前的空坪上散落着石鼓、石桌、石凳、石磨、石臼以及零星的石板条,还有一面镌刻英文的石条路牌。屋内摆放着打石、雕刻用的凿、钳、锤、铁盘等工具。看得出来,这是一户打石人家。当地朋友介绍说,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闽浙赣游击队在鼓岭联络站旧址,主人是石匠刘慈帧。

刘慈桢,原本姓林,1905 年生,永泰人。他长期在鼓岭以打石谋生,后入赘刘家,与刘家二女儿刘福弟成亲,改为刘慈帧。1945 年的一天,刘慈帧在干完活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身穿灰色长衫、头戴礼帽、手持竹杖的中年男人向他问路。这位说是找洋人谈生意的商人,自称“老李”。这个“老李”就是当时闽浙赣游击队负责人林白。“老李”与刘慈帧攀谈起来,并拿了一块大洋定做一对石料镇纸。

说话间,老李从衣衫内袋掏出一张字条,递给刘慈帧,叫他刻在镇纸上。字条上写着:“终当力卷沧溟水,来作人间十日霖。”刘慈帧不明含义,老李笑而不答。刘慈帧忙拿着这字条走到院子里,给孩子姑妈刘淑瑜看,姑妈是个有文化的人,她明白这是宋代诗人王令的诗句,语出其诗《龙池》,意思是久旱盼甘霖,愿为其赴汤蹈火的意思。她隐约觉察到字里行间有为大众谋幸福之意,但没有说,只是声称山里近日有老虎,让刘慈帧送老李上山。暗中叮嘱刘慈帧,老李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多问。

从此,刘慈帧在铁锤柄上凿了一个空隙,接上锤头,放在平日干活背的棕包里,开始为我党地下工作者传递消息。他主要负责联系东岭上的游击队。

一天夜里,窗外忽闻狗叫,刘慈帧急忙穿衣开窗,窗外什么也没有。他不放心,就起来到狗窝旁细瞧,只见狗窝顶上的稻草丛里,夹杂着一根红色纸卷,他赶忙抽出纸卷回屋。这便是刘慈帧传递的第一份情报。

一晃就到了1947 年,两年来,在中共闽江工委的组织领导下,城市干部、党员不停地走进大山,发展了许多游击队员,他们星罗棋布地分散在福州周边各县。这期间,刘慈帧做了许多工作,也经历了许多。为使游击队同志在紧急情况下便于撤离,他不惜“破相坏风水”,在自家厅堂正面墙体上砸开个穿堂小门,直通后山,平时则用立柜挡着。游击队时不时就在其后山石坑开会。

1948 年3 月中旬,由于叛徒出卖,一批地下党员被捕。一日晚间,刘文耀拖着疲惫的身体敲开刘慈帧家的门,他浑身泥泞,草草吃了饭, 胡乱洗了脸就睡了。没多久,村里甲长杨道金便来到刘慈帧家,一脚踢开房门,把还在睡梦中的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这伙人把屋子上下搜了个遍,没发现什么。

原来刘慈帧这一普通农家居所的楼上暗藏秘密。孩子姑妈刘淑瑜住的小阁楼里,床底下有个暗格,至少可藏进去一个成年人。每次刘文耀独自留宿的时候,只要山里远远有狗的急叫声, 家人就会马上把床上的草甸子一掀,木板翻开, 让刘文耀躲进去。因为是闺房,一般没有男人出入,不会被发觉。刘淑瑜阁楼里有许多书籍,还有圣经。甲长杨道金来刘家搜查时,还从阁楼里搜到一本英文书。刘慈帧夫妇不知这是一本什么书,也不知是从哪里弄来的。后来刘淑瑜告诉他们,那本书

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48 年4 月,阮英平遇害后,闽浙赣省委严查城工部,作为城工部负责人的林白受到牵连。他只能在自己设置的几个地下联络点轮流落脚。一天,林白与刘文耀又来到刘慈帧的石厝。因刘慈帧要带岳母进城看病,就与林白交代了几句, 让他们在屋里待着,并从外面把门锁上。此时, 在外面鸡舍里放哨的游击队员出来透气,正好被盯梢的杨道金看到。于是杨回去带了人马赶来, 欲抓游击队员。林白与刘文耀以最快速度从后门上了后山。当刘慈帧一家从城里回来时,鸡舍已被烧毁,正冒着青烟,家里人去楼空,这天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联络站的任务也就从此中止了。

70 多年过去了,当年为革命胜利做出贡献的林白、刘文耀以及刘慈帧等人都已离世。但人们永远忘不了这“红色前哨”,忘不了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如今,经过修复的古厝,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绿树拱卫,四季常青, 为人们讲述着革命者激情燃烧的风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