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8 16: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饶平熊

“文化拓荒牛”到“文博研究员”
——余光仁的文化之旅




 


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郑美乐女士(中)参观

“东方收藏馆“,余光仁(左一)陪同进行介绍

 

余光仁,是福建省记协常务理事、高级记者、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石狮日报》、《收藏快报》总编辑。

余光仁属牛,有人说他是“文化拓荒牛”。

时光回转到15年前。1993年,已是《宁夏日报》编委、总编辑助理的余光仁,只身一人,来到地处东南沿海的中国民营经济聚集地——石狮。靠着石狮市政府批给的10万元开办费起家,一间民房,两张桌子,三个人,办起了《石狮消息报》(石狮日报前身),他任总编辑。

15年来,《石狮日报》从10万元办报起家,到如今拥有3亿元的报业资产,成为闽南地区的主流媒体。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伴随着石狮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走上了快速、稳健的良性轨道。

2003年,一个具有现代科技条件、占地4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石狮日报编采楼群拔地而起,成为石狮的一道文化新景观。

2003年,一张以“弘扬海丝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为宗旨的文化周报《收藏快报》诞生。

2002年深秋的一个周末,余光仁陪同文化界的几个朋友去海边游玩,在古刺桐港港口遗址边,捡到了几片海水浸泡的青花瓷片,上面还有些隐约的文字。他被眼前的这几片碎瓷震惊了:中国——CHINA——陶瓷,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都是记载在这陶瓷片上吗?此时,灵感和激情鼓舞着他和几位朋友。精神碰撞的火花带来了行动的提升,办一张弘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报纸的构想就这样诞生了!

余光仁(左)在央视“民间寻宝再报告”节目里


2002年,泉州湾阳光灿烂,碧波万顷。在蚶江古港码头的货场上,余光仁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文化之旅第一站的启航。一群年轻记者高擎着印有“采访母亲河”字样的红旗,端着斟满壮行酒的酒碗,按照“淘海人”出海前的风俗,亲人和市领导端着酒碗,为余光仁和他的记者小分队送行。小分队的成员从晋江出海口出发,沿着晋江母亲河两岸溯源采访。

这次活动历时两周,沿岸采访区域历史,进行人文探秘。此行令记者们眼界大开。他们探访了宋元明时代的古瓷窑址,发现了人类学认为几乎绝迹的古疍民的存在;看到了“天体浴”这种古老而奇特的民俗;领略了安溪人用天然兰草手工印染出的蓝印花布……

在古城泉州后城街,余光仁有个众所皆知的“雅号”:捡“破瓷片”的老余。

6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捡瓷片”的习惯:每逢闲暇,他都要到古码头、建筑工地、海边捡瓷片作为实物标本。外地出差,一有空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博物馆、逛古玩市场。出差归来,他带回的“礼品”多是瓷器标本。他把这些地方都当成了他的学校,收集陶瓷标本成了他的必修课,几年下来,他收集的古瓷标本数以吨计。

他虽然从未进过专业的文博院校,但《收藏快报》有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顾问团,还有一大批专家朋友的鼎力相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余光仁和他的《收藏快报》开始了文化之旅的行进与探索……

2006年在泉州一个水果摊的垫脚下,他发现了有“太康五年”字样的西晋古墓砖。

在泉州修建南少林遗址,他和同事发现了宋代的高80厘米、直径50多厘米的硕大青瓷谷仓,被称为“中国第一谷仓”。

在石狮蚶江码头遗址,他考证了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在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为躲避元军追击,途经此地驻留数月的遗迹:发现了至今尚存的“皇帝井”,还有被当地村民称为“东宫”的宋王朝建筑遗址,并发现了南宋皇家用瓷的堆积层……

2006年,他经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和仔细研究之后,对“晋人南渡”的准确年代提出了大胆的推论。闽书记载,“晋人南渡”是在西晋末“八王之乱”时期。余光仁大胆提出:这一结论需要修正,“晋人南渡”历史应当提前到三国东吴中期。

他经过考证发现了宋元时期福建泉州市著名古代丝绸纺织基地,其规模与苏杭、蜀地齐名。有证据表明,南宋的泉州不仅是“市舶司”所在地,也是“南宗正纺织司”所在地,宋代福建泉州和建州所产的丝绸“泉缎”,在世界的知名度,毫不逊色于苏杭丝绸和蜀锦水平,意大利语中就将中国丝绸称为“刺桐”,以地名物——泉州港古时称刺桐港。

作为一名业余收藏者,他边求师学习,边办报实践。在专家学者和朋友的帮助下,陆续写出数十篇古陶瓷和考古收藏方面的文章,受到业界的关注。由他担任总策划、副主编,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国福建古陶瓷标本大系》套书;和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陈龙联合主编出版了《东方收藏》专辑;他撰写的《日本“茶汤之祖”钟爱的珠光青瓷》、《宋代磁州窑系绿地褐彩青花瓷枕的探讨》、《粟特人东渐华夏的信物》等文章被国内多家网站、报刊和美国《东方收藏》杂志刊载;作为编委之一参与编辑出版了《鉴宝丛书》和《中国玉器词典》等。

余光仁(左一)和台湾作家百灵、廖玉霜、萧萧、林黛嫚等一行


2005年《收藏快报》上刊登的一篇由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安撰写的题为《南京上演“天价古瓷”闹剧》的文章。文章以充分的论据,明确指出这批“天价古瓷”是新仿赝品,引起“天价古瓷”持有人向某的上诉。余光仁和《收藏快报》同仁坚持真理,在法庭上与原告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最终取得了胜诉。一起由文物打假引起的、受到全国广泛关注的“天价古瓷”侵权案,尘埃落定。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探索与发现》等栏目为此制作播出了专题节目。

2007年浙江省鉴定家李辉炳来函指出《收藏快报》鉴定版有几处差错。余光仁核实后,马上回信致歉,真诚感谢李教授对《收藏快报》的关爱,并将来函和致歉信刊登在当期的报纸上,向全国藏友认错。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提高了《收藏快报》在业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前不久,他看到了一则消息:汪精卫的书法作品以高出底价63倍的价格拍卖成交,价位远远超过国内一些大师级作品的拍价。随之上海竟然有艺术家公然提出“岳庙里秦桧跪像侵犯人权”,并精心雕出秦桧立像,公开展出,据说是“出于对人性的考虑,不应让秦氏夫妇继续跪下去”。 看到此文后,他深夜难眠,遂披衣起身、奋笔疾书,在《收藏快报》上刊发了《汪精卫的书法拍出天价说明什么》一文。文中写道:“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一定有祖国,艺术品无价,但判断艺术品的评估体系一定要有社会标准。”余光仁讲话了:“像秦桧这样的国贼就是站起来,灵魂也是永远跪着的,我们的‘艺术家’对秦桧讲人权,请问屈死风波亭的岳飞,你为他讲过人权吗?”这“正义之声”的迸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随即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予以转载。

余光仁(左一)和台湾作家百灵、廖玉霜、萧萧、林黛嫚等一行


如果说,上述事件仅仅是一位文化人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那么在《收藏快报》呼吁全社会抢救性发掘“六朝古墓”这件事上,看到的则是他作为一名报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07年,福厦高速铁路工程线从南安丰州通过时,工程人员发现了数十座六朝古墓遗址,由于工期急迫,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一珍贵古迹就有被毁坏的危险。余光仁在编前会上听到此消息后心急如焚,他向社会呼吁,发动企业家捐款,并在报纸上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文博事业,短短一周时间,便筹集到了发掘资金,使这一大型古墓群的珍贵遗存得以妥善保留下来,为研究闽南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4年,身为泉州市人大代表的余光仁,在《收藏快报》上刊发评论员文章《泉州需要“潘家园”》,并和1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关于加强泉州古物市场秩序管理建议”的议案,得到泉州市委市政府和泉州文化局、文物局的高度重视。目前,泉州后城街旅游文化市场空前繁荣。

文博研究离不开实物。为了让每一个编辑有足够的古物标本作为学习收藏的基础,余光仁自费办起了一座“东方陶瓷标本收藏馆”(简称东方藏馆)。馆内陈列着自史前至民国各时期的陶器标本万余件,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陶瓷历史。现在的东方收藏馆既是北京大学美术学院文物系教学基地,又是福建石狮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方收藏馆自建成以来,已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5年2月,台湾作家代表团白灵一行8人参观东方收藏馆,并著文向台湾岛内大众推介。

2006年8月,台湾金门报业·美术代表团70余人访问《收藏快报》并参观了东方收藏馆,这是两岸通航以来,金门报界美术界首次组团访问祖国大陆。

2007年端午节,台湾淡水——彰化——鹿港民间泼水节代表团70余人访问《收藏快报》并参观了东方收藏馆,并与东方收藏馆商定联办两岸民间藏品精品展。

2007年,《收藏快报》及东方收藏馆还和台北、台中的8所大学以及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的有关文博人士建立了经常性的互动关系。

2006年,祖籍石狮的《金门日报》的蔡先生随金门美协访问团来东方收藏馆参观,在与余光仁座谈时表达了想通过《收藏快报》寻根的愿望。余光仁高度重视,立即派专人寻访,经查阅族谱和相关的资料,不到半个月,就帮蔡先生寻到了“根”,金门同胞这一多年的夙愿终得以实现。

2006年、2007年,他先后两次推动《收藏快报》与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联合主办“民间寻宝记——走进福建”和“寻找国宝”大型电视系列活动泉州专场·石狮专场·台胞专场,他畅谈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宣传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文化走廊,宣传两岸血浓于水的不舍亲情,在海峡两岸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吸引了近千名台胞台属携宝参加活动。节目播出后,创下了当年央视二套收视率第一和全国同时段卫视节目收视率第一的佳绩。

2008年1月15日,台湾泉州籍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收藏快报》。他马上通过弟子施先生将自己创作的一幅漫画赠送给余光仁,在漫画附言中写下感人的话语,表示要来泉州寻亲,要与余光仁见面。收到蔡志忠先生赠送的漫画后,余光仁即兴赋诗一首回赠蔡志忠先生:

天心白月水中莲,风雨四山一僧寒。

身于浮云野鹤处,闲倚蒲团伴日眠。

海峡西岸的两位文人遂成君子之交,大有相识恨晚之感。

2008年端午节,组团来到福建石狮参加“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的100多名台湾客人,专程来到 《收藏快报》和东方收藏馆参观交流,寻求两岸民间文化界互动合作,推动文化交流的方案,希望今后能与《收藏快报》密切合作,让“对渡文化”发展成为“文化对渡”,以达成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文化认同。余光仁认为,两岸“三通”已是大势所趋,这一愿景终究会实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余光仁和他的报纸、他的团队一起,在时代的巨潮中顺利进行他的文化之旅,不断地播撒着文明的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