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0 10: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吴用耕

忧乐为国分
——记宋朝名宦郑昭先




昭先祠.jpg


郑昭先(1158-1225年),字景绍,号日湖,祖籍连江邵地。宋淳熙十一年(1183年)26岁的他应 漕试中第六名,补入太学;淳熙十四年中丙科王容榜进士,释褐为官,授(福建)浦城县尉。到任仅数月,就遇千余众山贼鼓噪包围县城,闹得人心惶惶,县令失措。此时,昭先挺身而出,奋力剿灭山贼,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然而,论功却不受赏,节操名动京师。三年后,回京述职,广受褒扬,迁知湖州归安县令。值归安县灾荒饥馑,百姓卖儿弃女,昭先却以轻赋税,薄徭役,开仓赈民,拯救百姓于水火。离任时,百姓载道乞留。昭先十分感激百姓的拥戴,认为: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所以,此后每到一地,皆以此为准绳。

“忧乐为国分”,这是昭先为官之道。宋嘉定三年(1210年),昭先升监察御史,立论为公,敢犯颜直谏。一年,宋地因旱蝗成灾,他进疏曰:“陛下诏书徒为空文,有求言之名,而无求言之实;有兼听之美,而无兼听之效,臣以为不可取也!”在昭先看来,为民除害才是真抓实干,才算得上明君。宋帝听后,采纳良言,举全国之力扑灭蝗灾。嘉定四年,他拜右正言进左司谏侍御史,奏治国之道:“一曰畏天命,二日法祖崇,三曰结人心。愿陛下勤修国政,推广诚意,除授必公,赏罚必当,家法可守,遴选贤良,惩贪除暴,则根本必固。”嘉定五年,他拜右谏议大夫兼侍读,迁左谏议长(相当于监察部长)。由于他忠言善谏,宁宗甚为敬畏。每报昭先上朝,帝曰:“郑谏议来岂朕又有过失乎?”因此,宁宗视朝勤政,日久国家稍晏。嘉定七年二月,昭先授中丞,九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嘉定八年提授监修国史,诏令参知政事;嘉定十年知枢密院事兼参政(主军事大权兼副相)。嘉定十一年,昭先统领荆门平寇建大功。朝廷论功行赏,诏授昭先为“金紫光禄大夫兼摄中书右丞相”。

昭先墓道.jpg


郑昭先之所以能很好为官,得益于平生好学,丰富修养。他29岁中进士后,自忖侥幸中式,学问尚浅,遂拜著名理学大师朱熹门下。因其任职的浦城县距建阳考亭(今属武夷山市)稍远,不便聆听先生教诲,便与先生挚友黄株就近交流切磋,有疑难必书信求教于朱熹。朱熹对这个门生赞赏不已,说:“余习静考亭,日湖(即昭先)尝同余讲学,为同志最厚。”昭先任职空余,手不释卷,著书立说,其书稿有《日湖集》五十卷,著名理学大师真德秀为《日湖集》作序,曰:“公文章不事刻画,而敷肤丰衍,似其为人”,称赞他的人品、文品俱臻上乘。

急流勇退,一则为后人让贤让位,为国家后继有人着想;二则高风亮节,不贪恋荣华富贵。郑昭先27岁释褐为官,至68岁,宦海生涯长达41年,位高权重,但他主动提出退休,累辞奏曰:“臣弩且惫,不能任相事。”宁宗皇帝惋惜说:“朕方赖卿同济国事,何苦切切求去?”可他恳辞再三,宁宗含泪诏拜观文殿学士,少师吴国公(秩正一品),以“参知政事”(副相)职衔归家养老。在封建社会,对士子来说,出将入相是梦寐以求的事,在职时间能长则长。昭先则反其道而行之,足见其高风亮节,令人钦敬。

郑昭先退休之后,不是养尊处优,而仍忧国忧民。他写下五言古风《自题亩忠堂诗》:“我闻魏公子,恋阔心拳拳。又闻杜少陵,忧国形诗篇。二贤用者小,一息不忘君。矧我起寒素,嘉我际风云。台省东南府,剔历三十春。多病丐闲退,得请归丘园。归来理三径,依山营数椽。平生畎亩志,知我者其天。堂成揭高匾,触目心常存。阳和二三月,草木欣且荣。愿君推至仁,广布宽大恩。盛夏居爽垲,扑面来南熏。愿君阜民财,庶物蕃以殷。正秋富万宝,禾稼盈仓 。愿君薄赋敛,实惠加黎元。穷冬天气肃,落叶归寒根。愿君省刑罚,当使民无冤。身在千里外,常如冕旒前。雨肠与丰歉,忧乐为国分。每语子若侄,饮水当穷源。一衣与一食,无非厚国恩。为臣倘不忠,禽犊而乘轩。安得玉堂手,为我擒雄文。横勒写此志,永以诏后昆。”他这样写也是这样做。退休后,他身体一直不好,宝庆元年十月十日病危时,嘱设“义仓”,济贫困族人,聘宿儒课蒙童,延诗礼传家。他还立下二则家训与戒子书。家训云:“吾白屋起家,一生辛苦,惟守忠朴二字。荷国家厚恩,席祖宗荫庇,致身至此。汝辈(指三个儿子及侄儿)皆得一官,事事见成,不可不知所自。汝辈居官当以清白自守,自请俸之外,一毫不得妄取,庶几不坠家声,亦不失吾期望之意。以示子孙,永为家训。”戒子侄书皆为八字咸言,如 “尊敬师长,尚志闲邪。”“敬兄睦族,惩愤去伪”,“敬兄友弟,笃志强学”。这里举个例子,昭先祖籍连江潘渡乡,有一座横跨敖江中游、始建于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的“惠政桥”(后称安利桥)毁于洪,而此桥处于福温驿道要津之上。郑昭先在临安为官时,闻潘渡乡民潘大同恻然有兴渡之举,以解决两岸交通。昭先欣然命笔为其撰写“议潘渡溪创设渡船置田济渡募缘序”,署“宋庆元五年岁在己未叁月望后日湖郑昭先书。”临终之时,他遗命其子造桥。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长子郑逢辰等悉力重建,在桥上建屋236楹,耗资2万缗,桥长250米、宽6米、高13米、水门10道,雄伟壮观甲于连邑。金华徐澄勒碑以记。碑背后勒“桥之役实郑逢辰(昭先长子)考参政(即昭先)之志,子奉考命,幸成阙事。而记没不书考,惧不孝也。陈毖(时任福建路安抚使)嘉之,为书碑阴。”大桥建成之后,便利两岸来往,人马络绎不绝,过往行人皆歌颂郑家父子之功德。

1225年秋,郑昭先病逝于家中,享年69岁。宋理宗彰其功其贤,下诏谥文靖,封魏国公,入祀福州乡贤祠。郑昭先所在的寥沿乡溪东村盖有“亩忠堂”,其子孙改建为“郑昭先丞相祠”,前院改为郑氏宗祠。其正堂楹联:“师紫阳,友西山,重道崇儒,绍圣贤万年之正学;宰中书,莞枢密,出将入相,统文武一代之全才。”祠门联曰:“金狮嶂下尚书裔,锦鲤川前宰相祠。”这些联句,正是郑昭先一生“忧乐为国分”品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