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10: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瑞生 吴榕明

为福建核电鼓与呼
——张连与福建核电建设


 2006年1月,福建省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我省“十一五”规划,将核电建设列入规划重点,并初步确定在福清和宁德建设核电站,随后正式成立了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和宁德核电有限公司。8月,即将在福清建核电厂的新闻见诸报端。9月初,宁德核电一期前期工程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开工。随后,福建省发改委专门成立了核电办。听到和看到这些信息,一位老人无比兴奋。他就是89岁高龄的原省顾委常委、原省核电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张连。回顾30多年来他为福建核电事业执著地追求和奋斗的历程,如今梦想成真,怎能不使他万分激动呢?

1980年8月13日,在进行《福建省十年规划》讨论时,张连致信时任省计委主任的胡平,首先提出福建的能源建设要优先发展核电。上世纪80年代初,他多次受著名侨领出资邀请带队出访东南亚,在闽籍华人、华侨中积极宣传,大造舆论,争取支持和帮助。

1982年12月,张连再次致信省计委领导,明确指出,尽快建设核电站是在高起点上应用先进技术优化福建能源结构关键性举措。正在这时,张连得到消息,美国方面有意向中国出售一套核电装备。他当即委托战争年代的老战友、时任香港《文汇报》主编的金尧如从中 斡旋,金即联系美国帮士录核电公司代表和香港代理人胡棣洲。张连请示省领导后,金尧如于1983年元旦邀请美方港方人士来闽,项南书记和胡平省长一起接见了金尧如一行。项南当场表示,立即开始核电的可行性研究,由张连负责这项工作。随后,胡平召开有关厅局长会议,宣布成立核电建设领导小组,胡平任组长,张连和许蔚(省水电厅副厅长)任副组长,并成立办公室,许蔚兼办公室主任。胡平省长和1991年接替王兆国任省长的贾庆林一直支持和关注这件事。贾庆林还针对一些反对上核电的不同声音,对张连说,我绝对支持你们搞核电站。在此同时,张连通过了原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任福建省船舶公司董事长的郑重,认识了国家核电工业部部长彭士禄(彭湃烈士的儿子)。彭告诉张连,在东南沿海发展核电是小平同志的指示,广东的大亚湾、浙江的秦山就是按照小平的指示立项的。他非常支持福建搞核电,并应张连邀请,带领核电部第二研究院院长任远等10位工程师来福建考察,还到省人大作有关核电的报告。此后,张连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多次深入到沿海各地调查研究,对初选的惠安、罗源两处厂址进行了论证。

1983年7月初,张连在大量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致信项南,力陈福建上核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南于当月22日复信说:“福建非搞核电不可,只是需要时间和可行性研究,现在不抓此事必将贻误大事。希望你毫不动摇、全力以赴地将此事抓到底。办成一件事,不能不遇到问题,更不用说有不同意见了。北京会议要积极参加,项目要努力争取。”省委书记的决心和鼓励,更坚定了张连的信心。他于当年12月3日向彭士禄汇报核电站可行性研究的要求和建议,彭士禄明确指出,福建能源资源缺,而福建建设核电站的条件最好,因此在全国核电布局上,福建紧跟广东办第二座核电站,争取一年内完成可行性研究,六年内完成核电站建设,并表示,在建设的筹款中,省、部、国家各承担一部分。彭部长的指示,使张连倍受鼓舞。12月6日,省科委即向省人民政府作了《关于核电站可行性工作中重大问题的请示报告》(闽科[1983]286号)。随后,在他主持核电领导小组的1983-1990年期间,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核电建设预可行性研究,在建设规模、机组造型和选址(共21处,已报核工业部验收)等方面,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1984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以及有关领导,听取了胡平省长汇报。李鹏同志明确表示,同意福建核电可在“七五”期间列上前期工作项目,认为福建建一座核电站布局上是合理的,也是需要的,选址条件也是好的,同意福建正在进行的核电预可行性研究。当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打报告,请求进行核电站的前期工作。1985、1986年,经省领导批准,省核电领导小组多次组织核电考察团赴上海、秦山核电站考察,先后邀请广东、台湾省和美国等各路专家来闽协助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论证 ,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正式通过验收了惠安核电厂厂址。


1993年12月,张连致信时任省委书记的陈光毅,诉说我省核电经过10年可行性研究而未能列入国家计划的苦衷。陈光毅接信后批示道:“庆林、建双同志:发展核电是解决我省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蒋心雄同志(北京能源部长)已向我表示‘九五’考虑福建核电问题。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核电时,还专门提到福建。请早作安排。”

作为上世纪40年代暨南大学地理系毕业生又担任过福建省地质局副局长的张连,对福建的资源情况十分了解。早在1986年他就撰文提出:福建无油、少煤,三十多年开发所需大量能源问题的解决,一靠柴草能源,二靠水力能源,三靠火力能源。靠柴草能源,三十多年来出现多次乱砍滥伐,造成二万多平方公里(全省六分之一面积)的水土流失。这是全省国民经济严重隐患。“以水电为纲”,靠水力能源,六条可航河有5条(汀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赛岐河)断航,只剩下闽江中下游尚可通航,今后沙溪口、水口工程一堵,就所剩无几了(果不出所料,闽江也早已断航了——笔者注)。这是战备时代的能源方针。此外,还有夏秋干旱季节因枯水而无法发电,造成“靠雨发电”、“靠天用电”的不正常状况。靠火力发电与水力发电互补的做法也同样使福建的能源结构处于低水平的不可持续状态。因为火力发电造成的大气污染后果导致福建九个地市都是国家酸雨控制区。

张连坚持项南同志关于“念山海经,读列国志”的思维,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探讨研究福建的重大发展问题。他多次援引世界上优先发展核电优化能源结构的法国的先进经验来说明福建优化发展核电从全局上优化全省能源结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我省与法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法国的能源方针值得我们借鉴。法国也是少油少煤,海岸线长,港湾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核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0%以上,21世纪初已达到70%以上。为此,张连认为,在我省沿海建设一座180万千瓦核电站,其基础造价与水口电站差不多,而其总发电量多一倍以上,而且不必移民,不必淹没可贵的闽江精华盆地,不碍航,不搬迁铁路、公路。世界上建核发电站已有30多年历史,技术上是成熟的,是一个安全、廉价、清洁、稳定的能源。当然,建设一批港口煤电站是可行的。但是,应该接受历史教训,北煤南运受价值规律限制,一个180万千瓦火电站年燃料当量等于600万吨煤,而要把600万吨煤从山西运到秦皇岛是700公里,从秦皇岛运到福建沿海是2300公里,要经过矿山、铁路、码头、船队,据计算,每年要增加二三亿元的运费……从经济效益看,港口煤电站的发展是有限的,多建是吃不消的。

张连同志是福建干部中的台湾通。1988年9月,张连在《借鉴台湾成功经验,发展我省电力事业》一文中指出:“1987年台湾总发电量达到655亿度,其中核电发电量达到318亿度,占总发电量的49%。”台湾为什么注重发展核电?张连分析说:“一方面出于战略上考虑,因为核电的铀燃料体积小(一年的核燃料体积只相当于一年煤燃料体积的一百万分之一),储运十分方便。而且核燃料便于大量储备。另方面,核电成本低。1987年台湾核电每度燃料成本0.2636台币,只及煤燃料成本的1/3,油燃料成本的1/5。1987年台湾的核电较之火电,节省了大约300亿台币的燃料费用,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电力。

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高度出发,张连大胆建议,我省可与台湾相关企业合资建核电站,然后用核电的强大电力输电输水给金门、马祖、乌丘、东引澎湖诸岛,以开发闽台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天地。与此同时他论证过,闽江水下游的长乐营前依靠溪水顶托入莲炳港再调入福清海口——江阴半岛——东港涵江——肖厝峰尾进入闽中缺水地区,还可送4亿立方米淡水给金门岛。而要实现福建调水工程必须以核电为后盾。他说,近年来金门、马祖用水频频告急,都来闽求水,为发展两岸关系,福建有义务为金、马同胞输送淡水,而这必须开发稳定的能源,同时也是建设核电站的客观需要。按照张连的思路,如果福建的核电早日建成,那么,福建完全可以像广东省向香港输电(卖电),输水(卖水)让港人普遍受益那样,及早地造福闽台人民。

2000年9月15日,张连在省级干部读书会上再次强调,福建的能源建设以核电为主,并对前期工作滞后提出意见和建议。2004年8月13日,张连致信福建省委卢展工书记,指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加快核电建设,迅速恢复闽江黄金通道。”2005年8月,在原省顾委老同志读书班上,张连再次呼吁“省里要抓核电这一战略大事,不能再延误了!”2006年1月4日,他又亲笔上书省委,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度,陈述加快建设核电站的必要性。他说,“海西”有3000公里长的海岸线,1500个岛屿(其中台湾管理的500个),海域面积十多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矿产、林业、渔业资源丰富,港口、交通发达。如果海峡两岸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闽江每年五六百亿立方米水流入大海,如能在沿海建核电站,引水上山,输水入海岛,就像“珠三角”输水入港、澳那样,岂不两全其美?张老还郑重建议,恢复核电领导小组和核电办,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促使我省核电项目尽快上马,早日建成,使海峡西岸经济早日腾飞,使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早日实现!

在张老那简陋的堆满书籍的书房兼会客室里,我们看到他亲笔书写的一个条幅,那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说,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为人的准则。有着70年革命生涯的张老,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到了晚年仍不顾个人得失,为福建的改革开放坚持真理,直言上书。时间和实践证明,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和认识。他的睿智、坚韧和执著将赢得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