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0: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文富


石村脱贫纪事

——记老红军、原浦城县古楼乡石村党支部书记张宝兰

黄文富


张宝兰遗照.jpg

张宝兰

 

石村位于浦城县西北部端,面积33平方公里,农田800亩,人口900人,原是个山多田少老区贫困村。如今,延绵起伏的群山,翠绿的林海,层层的梯田,缤纷的山花,崭新的瓦房,鳞次栉比,一片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

石村首任党支部书记张宝兰出生于一个三代赤贫的农民家中。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广(丰)浦(城)县委,转移到浦城古楼洋潭桥,14岁的张宝兰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广浦独立营。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安置在江西广丰老俵家中疗养,数月后伤愈,找不到部队,只好隐匿在铜钹山区。

解放后,张宝兰回到了家乡石村,担任中坛乡农会主席,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又担任了中坛乡乡长。之后被安排到浦城县林业局永兴林业站当副站长。

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号召,张宝兰连续向组织上打了几次报告,要求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组织上安排他回到古楼公社当了个包村的工作组组员。看到乡亲们还没有脱离贫困,他向公社党委要求一竿子插到底,回到石村当“一个不离乡不离土”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艰苦创业。

茶梨坑是石村最偏僻的一个自然村,交通蔽塞、生产落后的特困村。全村只有10来户人家,近100人口,因山多田少,村民们终年吃的大多是苞谷、蕃薯、杂粮;住的是竹片当瓦、竹篱巴为墙的“毛竹屋”,生活十分困难。

为改变茶梨坑的面貌,张宝兰想方设法,从外地请来几位烧砖窑的师傅办起砖瓦厂。接着,又请来几位建筑房屋的师傅,利用砖瓦厂烧的砖瓦和山上林木,为家家户户盖起崭新的砖瓦房。他还带领村民在“瓦窑坪”开荒造田,挖水渠,变旱地为水田。

为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张宝兰带领村里几位“能人”,寒冬腊月开进铜钹山搞副业创收。他们搭寮棚、住山窝、砍杂木,培育香菇、木耳,挖竹笋制笋干。用土特产售后得款,为石村盖大会堂、盖小学、修村道,同时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

茶梨坑发生巨变,成了张宝兰手中摆脱贫穷的典型例子。他希望其他村向茶梨坑学习,艰苦奋斗,走共同富裕道路。

张宝兰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花甲之年,为了给村里架一座通往乡镇的大桥,他带领几个青壮年进铜钹山砍伐松木。下山时,因山路陡峭湿滑,不慎滑倒,沉重的松树压在腰上,两节腰椎骨遭粉碎性骨折,经过抢救,腰椎还是伸不直了,从此成了残疾人。

伤痛并没有压垮这位老红军,张宝兰知道: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他继续组织带领耕山队,硬是在石村9个自然村的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近500亩。除此之外,每年春天,坚持带领儿孙们,在自家的自留山上,植树造林20余亩。山岭变绿了,树木成荫了,荒山成了“绿色银行”。

张宝兰以红军长征精神砥砺自己,鞭策自己,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任接一任,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吃尽酸甜苦辣,历尽风霜雨露,赢得群众交口称赞。他们说:“张宝兰这个支部书记的任期,是全县最长;他的功劳簿也写得长啊!”2012年,积劳成疾的张宝兰实在力不从心了。临终前,他对党支部一班人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党支部。党员是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你们要继续带领乡亲们早日告别穷日子,过上好日子。”93岁的张宝兰终于走完了人生路。

2019年,浦城县宣布古楼乡石村9个自然村,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全部脱贫。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足以告慰为石村群众脱贫致富操劳一生的老红军、老支书张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