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16: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 静

 

朱德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刘  静

王震陪同朱德、贺龙视察南泥湾.jpg

王震陪同朱德、贺龙视察南泥湾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连年遭受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提出开垦南泥湾

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到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多次发表讲话,强调开展经济建设对克服困难的重大意义。9月2日,视察高桥镇难民纺织厂时,朱总司令提出利用边区资源,纺布,织毛呢、毛衣等,解决军民穿衣问题。随后去南泥湾等地考察,认为南泥湾可以实行“军垦屯田政策”。回来后,他将考察情况向毛泽东同志作了汇报,并提议由王震旅长率领359旅屯垦南泥湾,还写出《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等文章,提出:(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使边区财政经济由半自给达到完全自给;(二)提高技术,发展经济,巩固边区,供给战争和人民生活需要;(三)积极开发边区资源,发展以纺织业和盐业为中心的工业生产。

经中央同意,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垦荒屯田。朱德对359旅旅长王震说:“部队参加生产后,不仅可以休养民力,增进军民关系,还可以使指战员得到锻炼。延安南泥湾开发起来困难比较大,希望你们好好搞,要充分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用大家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务。”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垦区范围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固临等县各一部分,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形,西边叫南蟠龙川,南边叫九龙泉川,东边叫南阳府川,三川交汇处叫阳湾。这是一块人烟稀少,树木繁多,野兽出没,荒草丛生的处女地。

1941年春,朱总司令以身作则,亲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359旅718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先行到达南泥湾。他上门找当地的农民,详细了解南泥湾的山、水、林、路具体情况,询问哪里荒地多,哪里土地肥,四时八节种植哪些种农作物好。掌握第一手情况后,由王震旅长率359旅的717团、718团、719团、补充团、特务团、旅直属团很快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

部队初到,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没有房子住。为了不误农时,抓紧时间开荒,战士们先用砍来的树枝搭起草棚,草棚漏风、漏雨、漏光,战士们把它称为“三漏”茅屋,之后又在开荒的同时,抽出一部分人员突击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

吃饭问题比生产问题更加困难,没有粮食,就由旅、团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掏野鸡蛋,上山打野猪,下河摸鱼虾;没有烧的就打柴烧木炭;缺乏生产工具,自己动手制造;没有耕牛,就用人力拉犁……就这样,在艰苦条件与环境中,掀起开荒热潮。

指导大生产

1941年5月,朱总司令在王震旅长陪同下,再次来到南泥湾,广泛听取干部、战士对建设南泥湾的意见,对大家进行勉励。在接见团以上干部时,他说:“敌人来了,就去打仗;敌人不来,就搞生产,用我们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6月20日,他致函718团团长陈宗尧、代政委熊晃并转717团团长陈外欧、政委晏福生,表扬这两个团在生产中取得的成绩;要求他们在开荒结束时,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和手工业,做好商业工作;时刻不要忘记以人民的利益,发展生产事业。

开垦南泥湾.jpg

开垦南泥湾

1941年7月,朱总司令又一次来到南泥湾。在接见部队时说:“蒋介石把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在陕甘宁边区周围,枪口对着我们。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企图把我们困死、饿死在边区。我们红军、八路军从来没有向困难低头。去年,我们一面防守,一面生产。今年,更要大开荒,大规模搞农业生产。要求你们今年粮食自给自足,明年耕二余一,向边区政府交公粮。”接着,他来到718团,看了部队种的谷子、玉米和蔬菜,又看了他们喂的猪、鸡和新挖的窑洞,十分高兴地说:“几个月时间,你们就把南泥湾改变样子。这是屯田政策初见成效。你们干部带头劳动,无论开荒锄草、背粮、施肥,都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这是好作风啊!希望你们各级干部都要再接再厉,和打仗一样,干部冲在前面,不怕流血牺牲,就能取得胜利。”

1942年2月(农历正月)朱总司令再次来到南泥湾718团。他说,这次来,一是慰问大家,给大家拜年;二是要了解你们新年后的生产打算。当总司令听到该团开荒种地面积比去年多一倍时,非常高兴。驻地召开春节军民联欢会,他看了演出后高兴地说:“我们的部队不仅生产成绩好,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了。大家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丰收;还要进一步搞好拥政爱民活动,感谢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他要求部队在农闲时间开展大练兵活动,生产不忘打仗,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42年4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朱总司令、贺龙师长在王震旅长陪同下来到南泥湾视察。他们检阅了717团,并给干部作了报告。他了解,359旅广大官兵经过一年的奋战,已取得很大成绩,不仅开荒种地,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新打窑洞,新修房子,同时开展了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服务行业,为以后的生产打好基础,使南泥湾面貌焕然一新。他称赞南泥湾是“陕北好江南”。

1942年7月,朱总司令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位老人一同去南泥湾视察,并即兴作了《游南泥湾》诗一首:“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薰风扑面来,有似江南好。”

总结军垦屯田经验

据统计:1941年,359旅共开荒地11200亩,收获细粮1200石,蔬菜164.8万斤,打窑洞1000多孔,盖房子600余间。在大搞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开展了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服务行业的生产,南泥湾出现了荒山变良田的景象。

中共中央为了总结和推广359旅的生产经验,1942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指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取得了伟大成就:1942年全旅收细粮5451石,蔬菜10万斤,瓜5万斤,猪1819头,鸡473只,鸭107只。每人平均每月吃到2斤肉,每天5钱油、5钱盐、1.5斤菜。与此同时,还办起了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化工厂、制鞋厂等。大光纺织厂年生产棉布由1940年的几百尺,增加到1943年9117尺,生产毛毡千余条,毛巾2000余打;制鞋厂年生产单鞋2500余双,棉鞋1200余双;化工厂年产肥皂10余万条;被服厂年产单衣2.5万套,棉衣1.2万套;榨油厂年产食油2万余斤。木工厂,皮革厂,陶瓷厂等,产品除供部队所需外,有的产品还可向社会销售。由于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受到边区广大群众的好评。社论还高度评价了359旅在开展生产的同时,进行军事训练,坚持“劳武结合”,时刻不忘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战斗任务。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jpg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3年10月7日至10日,朱总司令同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赴南泥湾视察。先后到359旅旅部、第718团、第719团、补充团等听了汇报,参观了农作物、酿酒厂、榨油厂、水磨坊、妇女毛纺厂等,并探望了休养人员。

1943年9月中旬,毛泽东同志在任弼时、彭德怀等陪同下来到南泥湾,先后视察了金盆湾、九龙泉、马坊、桃宝峪等地,看到满山满川的谷子、玉米、豆子长得绿油油的,牛羊成群猪满圈,高兴地对王震旅长说:你们今年又是大丰收。随后,接见了359旅团干部,听取了关于生产、布防和训练情况的汇报,对359旅大生产运动加以肯定。毛泽东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1943年初,中共中央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全面总结了边区开展生产运动的经验。会议还评选出359旅、延安县和延安南区供销社三个先进集体,并授予359旅一面“发展经济的先锋”的锦旗。评出的22位领导经济建设的劳模,有359旅的王震、何维忠、晏福生、罗章等四人,被授予毛泽东同志题词的奖状。其中给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精神”;给何维忠的题词是:“切实朴素,大公无私”;给晏福生的题词是:“坚决执行屯田政策”;给罗章的题词是:“以身作则”。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同时举行边区生产展览会。大会闭幕式上,朱总司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指出:我们八路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他们过去是工农,到军队后还是工农,一样参加生产,这是惊人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