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 15: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宋志坚

 

宋德福的“实在”点滴

宋志坚

 

21世纪初,宋德福同志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时间不很长,且在中央决定他不再担任此职之前,有一段时间,省委的工作是由时任省长卢展工主持的,日后才知他身患重病。我只是听过他在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一次讲话,见过《福建日报》上有关他的一篇报道,以及他的一个工作简历,实在算不上是什么“亲历”。但这三件事,都在我的感触、我的杂文中留下痕迹。

我在《习惯的麻烦》(原载《北京日报》2003年5月26日)一文中,说到宋德福——

宋德福刚到福建工作时,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下去检查工作,与一位少数民族的老太太交谈,语言不通,当地一位干部给他当翻译说,老太太讲的是她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怎么好,当地政府对她怎么怎么关心,她又怎么怎么感谢党,感谢政府。宋德福说,她说的是当地的土话,我虽然听不懂,但我看到她的嘴巴就只是那么张了几下,哪有说那么多话呀?

我那篇杂文说的“习惯”,是包括说官话的习惯的。我以为,这位当翻译的干部大概也是说惯了官话的,他忽略了一点,当他把老太太的话翻译给省委书记听时,他的角色已经转换,但他依然讲了官话,于是一下就露了馅。这种因为习惯使然而不能及时转换角色的事,在不少“官样文章”中也时有出现。明明是官样文章,偏偏又要引用所谓“当地群众”的话,而且还打了引号,但引号里面引的依然是官腔官调,倘若有人问他“当地群众”是谁,十有八九说不上来。

宋德福的这番话,是在他刚到福建工作之后不久召开的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说的,那次会议,各设区市和各县市分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各级文明办主任都参加了,我以《文明大观》杂志主编的身份参加。他有一个由有关部门(可能是省委办公厅和省委文明办)组织有关人员起草的讲话稿,但他的这些话是脱稿讲的。

宋德福的“实在”点滴我记得他还说到一件事,也是有一次下去检查工作时碰到的。他看到许多牛在那边供人观看,其中有不少牛很可能是别处牵来的。这些牛被如此展出,大概不是第一次,看到当地干部会“哞哞”地叫,似乎已经认得他们了。接着这两段话,宋德福说:我到福建有一段时间了,已经适应了福建的工作与生活,和你们已是一家人了,我以后下去检查工作,你们可不要把我当外人,用这一套来对付我呀。

我觉得他的这些插话特别生动,特别接地气,于是在《文明大观》组版时,专门把他脱稿讲的话整理了一篇文章,就叫《精神文明建设要讲求实》,文末括注“文观录”,意为《文明大观》杂志记录。这篇短文发表前,曾由时任省委文明办主任朱清同志送他本人过目。这些天去找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发现那两个实例不见了,应该是他自己删去的,但那个“影子”还在:“我到福建工作,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下去检查工作,好的差的都要看,任何地方都有不平衡,有好的有差的都可以理解。发现问题能促使我们想办法去解决。”

我曾在《领导文萃》2008年第4期发表《媒介素养》一文,包括领导干部如何坦然面对媒介、合理利用媒介、正确领导媒介三个层次。领导干部当然也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工作的需要,无可厚非。在这个如何“合理利用媒介”的问题上,需要把握的是“度”。于是我说到宋德福:宋德福同志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时曾对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说过“两会”的报道:“镜头不要老是对着我们这些领导,要多报道代表和委员们的发言,如果我去参加了那个组的讨论,最多就在后面加上一句,说宋德福同志参加了某某组的讨论。”

接着这段话,我发了一通议论:我很赞赏他的开明。其实,不仅是“两会”,领导干部常在当地的媒介上频频露面,未必就能说明他的勤政,倒是容易有作秀的嫌疑。至于“利用媒介”为自己歌功颂德,为自己文过饰非,以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威,则更是等而下之作为。我在“利用媒介”之上加了“合理”二字,就相对于这种“不合理”的“利用”而言。

我曾在《有些亮点是污点》(原载黑龙江《党的生活》2015年第1期)上说到宋德福。所谓“有些亮点”,指的是令人生疑的“亮点”,包括弄虚作假或名不副实的学位、大奖、资质等等。这篇文章说德国的国防部长古滕贝格仅因400多页的博士论文中的多处引文没有注明出处,弄得身败名裂;匈牙利元首施密特·帕尔,因为涉嫌博士论文抄袭不得不辞去总统之职,联想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简历中,硕士博士为数不少,但“细考其中一些‘硕士’‘博士’之经历,却会令人生疑”,于是想到宋德福,还想到张平。

我是这样说的:“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宋德福,现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张平,简历中写的分别是大专学历与中专学历,反倒显得实在。”

以我之远距离观察,以为对于宋德福其人,用得上“实在”二字。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文明建设》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