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0 09: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宋友江

纪念朱子 勿忘《家训》
——重读《朱熹家训》和《朱子家训》


朱柏庐画像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问博大精深,著作卷帙浩繁,对后人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年是朱熹诞生880周年,全国许多报刊都载文追思和缅怀这位伟大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将发行一套《朱熹》纪念邮票,以志纪念。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江西婺源人,父亲朱松是个福建政和的县级小官,因反对秦桧投降派被革职,朱熹小时随父在建阳度过他的童年。

绍兴十八年,朱熹考中进士,在赴任途中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南平,拜李侗为师,并开始了理学研究,这种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它认为有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理”,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理”的体现或产物。而这种“理”是一切行为的标准,所以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朱熹是个大儒,他从儒家经典中选出四书、中庸、论语、孟子等鸿篇巨著进行讲学并印制发行,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代表思想。

朱熹的学术思想包罗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总之,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今天重读《朱熹家训》和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这两篇文章,深有感触。

朱熹画像


《朱熹家训》内容是关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长幼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提出每个人在其中所担任的角色应如何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此文仅300多字,剔除一些封建的道德说教外,可以说很多地方仍有现实教育意义。如,开篇“君子所贵者,仁也”,就对君主提出了要求,说君主必须对人民怀有仁爱之心,要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才会拥戴你,否则,人民就会舍弃你,孟子不是说过“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伺”吗?择,就是选择,可以要你,也可以不要你。这体现了朱熹的民本思想。他把一个君主最主要的应该要做什么——就是“仁”,施仁政、讲仁爱规定下来。

臣子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这是家庭伦理道德。父慈子孝、兄弟友善,夫妻和睦,这是一个幸福家庭都必须有的和谐和柔顺,都应该这样温、良、恭、俭、让。要做到长幼尊卑有序,不能乱了纲常。“家训”要求,“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这里讲的尊敬老者,爱护幼者,也不是不论什么人都要这么对待,这种“尊”和“爱”也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德”,如果是“不肖”,“年虽高于我”,我也对你“远之”——不理你。所以尊老爱幼,朱子也不搞论资排辈。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朱子说,说短道长,特别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这是小人所为。所以朱子用“慎勿”和“切莫”两个词,要慎之又慎,蜚长流短往往是产生矛盾的根源。谁没有缺点,谁没有短处,所以不揭人之短,应该是一种善德,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道德修养。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对于是非善恶,朱子有他自己的处世原则,即要容忍他人的小过错,对于他人的大过错,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事、好事不论大小,能做到的都要去做,不要以为小的善事做了也没有价值而不去做。行善不分大小,但不能行恶,不管小恶大恶,都是恶,都不能干,千万不能因为是小恶,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做。还有就是不要损人利己,不要妒贤嫉能。不取不义之财,对合乎情理的事要积极支持。“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总之,十个字:仁也、忠也、慈也、孝也、友也、恭也、和也、柔也、礼也、信也。朱子说,这十个字,“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怎么能不认真对待?)

《朱子家训》稍长于《朱熹家训》,全文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作者朱用纯(1617年-1688年),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从天一亮就要起来打扫环境卫生说起,教人要勤学俭朴,不要浪费、糟蹋劳动成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日之计在于晨,做什么事情都要周密考虑,像下棋一样光想一步不行,要预计到以后要发生的变数,“宜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生活力求简朴,即使日常用品只要“质而洁”,饭食只要简约、精炼,园里的菜蔬也会超过珍馐美肴。不要追求华屋,不要谋取良田,知足常乐就是福。要知道“婢美妾娇”,不是“闺房之福”。无数事实证明许多家庭矛盾均是由美婢娇妾中演绎出来的。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封建社会是以孝治天下,把对祖墓的祭祀当作一件大事无可非议,但他把子孙即使是愚钝也不能放弃读书的重要性与祭拜祖宗这种头等大事并列起来,凸显了对教育的重视。“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对于“刻薄成家”、“伦常乖舛”、“见富贵而生谄容者”,“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被斥之为“不成人子”、“最可耻”、“贱莫甚”,而加以无情的鞭挞。

朱子认为,做人要本分,要戒争讼、戒多言(这里应指搬弄是非),“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这里连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想到了。《朱子家训》里告戒人们,不要随便相信别人讲的话,要分析是否有人挑拨离间。当听到有人说你的不是时“当忍耐三思”;因事与人相争,也可能是自己的不对,“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给人恩惠不要念念不忘,受人恩德应该常记在心。凡事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篇末,以只要家门和顺,就是吃不饱饭也还有余欢,能够纳完国税,就是囊中羞涩也能自得其乐,作为这篇“家训”的结束语。

以上两篇《家训》文字通畅,说理透彻。以直白的语言、通俗的事例循循善诱、劝人行善,为社会的和谐、人性的回归、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作出了又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