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0 10: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气质之性 理学概念。在《朱子语类》中,朱熹门人问气质说始于何人,答说起于张(张载)、程(程颢、程颐)。此是张、程对理学的一大贡献,有补于后学。张载之说,出于《正蒙·诚明篇》:“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焉。”在《二程遗书》中,程颢提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程颐说提出,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朱熹沿着这个说法,在《朱子语类》中强调,性是合当作底职事。既有天命,须是有此气,方能承当得此理。若无此气,则此理如何顿放?天命之性,本未尝偏。但气质所禀,却有偏处。因此气有昏明厚薄之不同。孟子之说,尽是说性善。至有不善,说是滔溺,是说其初无不善,后来方有不善。若如此,却似论性不论气,有些不备。却得程氏说出气质来接一接,便接得有首尾,一齐圆备了。如韩愈《原性篇》说三品等,皆是论气质之性。说得尽好,只是不合不说破个气质之性,却只是做性说时,便不可。如荀子《性恶篇》、扬雄《法言》,则是论气而不论性,故不明。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书之。朱熹论气质,其要语有:“气质是阴阳五行所为,性即太极之全体。但论气质之性,则此全体堕在气质之中耳,非别有一性也。”“向使原无本然之性,则此气质之性又从何处得来耶。”(《朱子文集》卷六一《答严时亨》、卷五八《答徐子融》)。对于变化气质,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指出,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而变化气禀很难体到。要用力去克治才行,裁其胜而归于中乃可。有学问之功,则性命于德;不能学问,然后性命只能是气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