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08: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莆田弄龙 福建民间传统舞蹈。盛行于福建莆田市城厢区的龙舞。每逢春节、元宵等节庆表演。龙身竹扎,蒙薄纱,绘彩色。全长除龙首、龙尾外,一般为11节,每节约四尺,内燃牛油灯两支。龙舞上场,先绕场,而后往返穿梭。龙珠出现,龙首作抢珠、玩珠、高低翻滚、跑步穿花等表演。高潮时龙鼻喷射焰火,象征吐水,俗称“龙吐须”。最后由龙首引各节龙身依次穿禹门而过,龙首伏于地上,各节龙身团团蜷曲其上,龙尾居于最上层,俗称“叠龙”。城厢弄龙例有“挂红”仪俗,即在舞龙队出动表演的第一夜,选择本街一有德有财者,备礼祭龙,将红布花球披于龙首。此后每夜,舞龙队必首至“挂红户”作一番义务表演,以为酬谢,“挂红户”以此为荣。舞龙队于元宵过后结束表演,即将所舞龙焚烧,称为“升天”,示吉祥之意。城厢舞龙最盛之年有九条龙同场竞舞,尤以井头铺技艺最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