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09: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福建民间舞蹈 广泛流传在福建地区的民间舞蹈。春秋战国后期至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居住在这里的闽越族创造了包括舞蹈文化在内的丰富多彩的闽越文化。漳州华安县汰溪仙字潭崖壁上,至今仍保存着50余幅记录福建早期先民们跳舞娯神、祭祀神灵的原始岩画石刻。画面中舞者大多带有尾饰,人物包括动作夸张的男性、裸露双乳的女性、疑似戴假面具的巫者,以及面目狰狞的鬼脸等。闽越人崇拜蛇图腾,至今仍遍及八闽大地的蛇王庙、迎蛇神、舞蛇灯等活动,承续了闽越遗俗。流传于闽南、泉州一带的“拍胸舞”,舞者几近裸身,顿足拍胸,头上始终戴着盘蛇形状的草箍等,保留了闽越祭祀舞蹈遗风。秦汉至宋,福建先后发生4次大移民,大批来自中原地区的士族百姓先后避乱入闽,带来大批中原地区文化艺术,包括宫廷音乐、歌舞百戏,如“舞龙灯”“舞狮”“跑旱船”“抱锣”“踩高跷”“耍大头”等,构成了福建民间舞蹈的第二大源头。除此之外,来自海洋的外来文化也对福建民间舞蹈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泉州妇女头上包的“番巾”、惠安女袒露的肚脐、腰间戴着的银肚链、流行于闽南的戏曲歌舞表演“番婆弄”等。福建历史上宗教门类众多,各种节日祭典、婚丧喜庆、游佛踩街等民俗活动不断,大量的民间舞蹈参与其间,客观上为传统民间舞蹈的保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宋元以来福建地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舞蹈吸收民间舞蹈精华,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民间舞蹈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如梨园戏中的“乞丐拍胸”“亚仙踢球”,至今仍在民间广泛传播和使用。福建境内崇山阻隔,方言众多,各地风俗迥异,各具特色,直接影响各地的民间舞蹈,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福建创作的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舞蹈作品有《采茶扑蝶》《走雨》《丝海箫音》《惠安女人》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