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6 09:0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曾 阅

北宋海交商贾黄谨


北宋螭虎纹玉璧


黄谨,字子真,福建晋江安海人,是一个活跃在北宋英宗治平(1064年—1067年)至神宗熙宁(1068年—1077年)年间的我国东南沿海开拓东线贸易的商贾,他以航海商贸活动家的身份而被载入《宋史》。《宋史·罗拯传》记载:“罗拯,字道济,祥符人……拯使闽时,泉商黄谨往高丽,馆之礼宾省,其王云自天圣后职贡绝,欲命使与谨(黄谨)俱来。至是,拯以闻,神宗许之,遂遣金梯入贡。高丽复通中国自兹始……”

《宋史》这段文字,明明白白地记载了晋江黄谨贸易高丽时,是驻在高丽国的礼宾省,与国王有往来,国王对他说:自宋仁宗天圣以后,职贡就断了,他拟派使臣与黄谨一路同来中国入贡通好。罗拯把这桩大事向朝廷禀奏,宋神宗皇帝首肯答应。于是高丽遂遣派金梯这位官员,与黄谨一路到中国入贡通好。

北宋方孔金银钱


《宋史》列传《外国三》《高丽》有云:“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密试其所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从中得知,这些商贾闽人都是乘坐黄谨所带领的船只,从晋江安海湾出发,北经东海,转东北向过朝鲜海峡,再转北过日本海峡,穿波犁浪至高丽咸镜进行商贸活动,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定居在高丽国,有的被诱而弃商当了高丽国的官吏。

安海,古称湾海,或曰安平。它是古代泉州海上交通的辅翼港口。《安海志》载:北“宋元 二年丁卯(1087年),泉州设市舶司,客舶海到者,州遣吏榷税于此……”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以统制内外海商,从而告别以往海泊寄港于广州的种种限制。安海也“成为郡制通贸海外之港口”。

“咸镜”,在朝鲜东北部,北界中国及俄领沿海州,西界平安道,南界江原道,东临日本海,寒气严烈,土地平饶,分为南北道,南道首邑曰“咸兴”。北海首邑曰“镜城”,合称为“咸镜”。

北宋鎏金银八角盘


晋江与高丽通商,据《晋江市交通志》“大事记”载称:“大中八年(1015年),晋江商人首航高丽国(今朝鲜)至元祐五年(1090年)的75年间,先后航行至高丽船舶共19起500多人次。其中查有姓名者,有黄谨等20人。”中国与高丽通好,虽说是商贸往来的巧遇,但是中间如果没有福建省商人黄谨(子真)作媒介,努力斡旋,没有黄谨的政治见识,这一沉没已久的线索,根本不可能浮出水面。史事资料相互印证表明:

其一,南唐至宋初,泉州人到现在朝鲜东北部的咸兴去做生意的人,都先调查其物资的缺欠情况,一般是贩运高丽国的“白参、貂茸……”等贵重药材回来;而带出口的是本地区的陶器、瓷器、棉布、荔枝干、龙眼干”等土特产。以“利”而论,正“合乎十倍之利”。它反映了在这特定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之下,创造了历史性商贸盛况。

其二,这一东线的商贸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高丽国之间文化交往的友谊,这友谊是通过晋江安海人黄谨通商于高丽而实现的。它说明晋江的黄谨,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而不是纯粹的生意人。

北宋水月观音像


其三,黄谨商航高丽国,是靠发运使罗拯在晋江(泉州)的开放政策。这中间,不难看出当时晋江安海港的海交贸易处于全国所瞩目的地位。

其四,晋江的海商通贸高丽国,并不是从黄谨开始的。早在南唐,黄光略便已经导舟高丽,与高丽国进行商贸交易了。

大海茫茫,不会将黄谨航海的任何痕迹留下,但是,1977年,在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道德岛附近发掘的古沉船,经过专家研究鉴定,其“主尺度比值与泉州古船十分相近”。韩国海域古沉船的发掘,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印证了唐宋以来,泉州港开辟了漫长的、纵横交错的海交友谊航线,其中一条就通往今天的朝鲜半岛。

黄谨继承父辈的业绩,冒风顶浪,胼手胝足,受到高丽王的种种优待。由于他亲身经过海上漂泊,更觉得睦邻友好的可贵,终于被高丽王委以重任,带领高丽王派遣的使者金梯及其船队到中国“入贡”,这对两国通好,无疑作出特殊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黄谨不是一般的商人,而是海峡西岸一个举足轻重的海交高层人物。历史应当记住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