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 17: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104.妈祖及妈祖信俗

 


妈祖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真实人物。她的前世今生,国史、方志、族谱都有记载。一千多年来,人们祭祀她、敬仰她,被宋、元、明、清4个朝代14个皇帝褒封了36次。褒封次数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多的。

据《林氏宗谱》《莆田林氏家乘》《莆阳志》《莆田县志》《敕封天后志》等谱牒记载,妈祖的真实名字叫林默,是唐代九牧林蕴的七世孙女、宋代莆阳都巡检林惟悫的第六女,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阳湄洲海滨贤良港。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林默在湄洲湾拯救海难时不幸捐躯,时年28岁。当地百姓不忍直面其死亡,说她在湄洲屿羽化登仙了。

贤良港天后祖祠中保存的宋代软身妈祖雕像生前,林默济世行善,为人也好;死后,她护佑苍生,为神也好。当年“里人”在林默“升天”的地方立庙祭祀她。林氏族人称之为“祖姑”,民间称其为“娘妈”,觉得这样更亲切自然,就像在家里尊称一位德高望重、慈祥和善的“姑妈”。于是,林默成为妈祖。

自宋代之后,民间祭祀妈祖主要有六种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家祭、堂祭、舟祭、海祭、郊祭、庙祭。

家祭,是指妈祖信众在自己家中设妈祖神位,每逢初一、十五日或妈祖诞辰与升天纪念日进行焚香膜拜的一种方式。

堂祭,是指在堂馆中设妈祖神位,逢堂馆节庆日或妈祖诞辰与升天纪念日进行焚香膜拜的一种方式。这在明清时期海内外会馆里比较常见。

舟祭,是指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在出海时、归航时或遇大风大浪危急关头对妈祖进行焚香祭拜或祈求神助的一种过程。

海祭,是指在海边设坛或“联舟”祭祀妈祖,或组织船队在海面上巡航靖海,这种形式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一般在海边渔村进行。这种纯粹的民间祭祀活动具有地域的独特性和广泛的群体性。海祭的形式和内容比较隆重,不仅仅只是焚香膜拜,更具组织性和团体协作精神。

郊祭,是指在都郊或市郊设立祭坛,对妈祖进行遥祭的过程,是特定的官祭形式。一般由帝王亲自主持或委托大臣主持。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在临安亲自主持郊祭后,敕封妈祖为“灵惠夫人”。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加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委派正奉大夫阿拉伯人蒲师文代行册封,也采用郊祭形式。郊祭的特点是正统官祭,肃穆、庄严。

庙祭,是指在妈祖宫庙内举行祭典仪式,其特点是规范、严谨。在宋至清四朝中,朝廷因事差官致祭妈祖达300多次,都是采取庙祭形式。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皇帝颁旨春秋谕祭妈祖,编入国家祀典,享最高规格,作为最高法定礼节三跪九叩。

从这几种祭祀妈祖的形式,便可以看出妈祖崇拜从信俗到信仰的升华,从“草根”到“朝廷”的嬗变过程。

由于朝廷的认可和推崇,妈祖信仰开始从莆田到华夏再到海外传播。短短时间内,从莆田发端,传至广、浙、淮、鲁,并随着元代漕运而北达直沽。海南岛的琼山、万州、崖州等沿海地区也都相继兴建妈祖庙。妈祖已经跨越地域,成为沿海民众共同膜拜的海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妈祖信仰从草根逐渐过渡到官方的嬗变过程中,妈祖文化发祥地的闽台两岸,特别是莆田的许多妈祖宫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莆田湄洲屿妈祖庙、莆田圣墩顺济庙、莆田白湖顺济庙、莆田文峰天后宫、莆田平海天后宫、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台湾安平天后宫、台湾鹿耳门妈祖庙、台湾台南天后宫、台湾大甲镇澜宫、台湾新港奉天宫等妈祖宫庙,在妈祖信仰传播进程中都发挥过独特的作用。这些妈祖宫庙,具有妈祖信仰传播的产生和妈祖文化发展轨迹的代表性。

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既是供奉妈祖(林默)祖先牌位的宗祠,又是供奉妈祖神像的宗庙,是妈祖文化的源头。贤良港又是莆田最古老的港口之一,随着宋代古码头的兴起,贤良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妈祖信仰也开始向外传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朝廷下令地方官在贤良港天后祖祠举行春秋二祭,妈祖“春秋谕祭”正式载入国家祀典。

湄洲屿妈祖“升天古迹”湄洲屿是妈祖羽化的地方,是神迹的发祥地。湄洲屿妈祖庙是全世界最早建立的一座妈祖庙,是妈祖信仰产生形成的地方。

莆田圣墩顺济庙是在宋宣和四年(1122年)妈祖护佑路允迪出使高丽有功,宋徽宗于次年下诏给莆田涵江宁海镇“圣墩神女祠”敕赐“顺济”庙额,从此妈祖信仰开始得到朝廷的重视。

莆田文峰天后宫的妈祖曾被南宋朝廷褒封为“夫人”,是第一座官建、官祭的妈祖宫庙。

泉州是当时全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传说泉州天后宫原来叫“顺济宫”,因为妈祖时时护佑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安全,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晋封泉州妈祖为“天妃”,这是第一座被褒封为天妃的妈祖宫庙。

莆田平海天后宫是第一座以“天后”命名的妈祖庙,它与海军名将施琅及所部三万官兵有关系。因妈祖显灵涌泉济师,施琅感恩而书“师泉”二字。由此,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晋封妈祖为天后。

至于台湾早期的那些妈祖宫庙,大都与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施琅统一台湾有关系。

这些妈祖宫庙都蕴含着一些非凡事件和来历。而这些妈祖宫庙的建筑也各具特色,凝聚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些妈祖宫庙的民俗活动内涵丰富,具有地方特色,在海峡两岸民间往来以及妈祖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宋元以后,海洋文明的兴起,无疑加速了妈祖信仰的传播。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著名的对外交流活动,妈祖始终是郑和下西洋路上的保护神。在七下西洋过程中,郑和除了将妈祖作为战胜惊涛骇浪和海盗侵袭的精神力量外,还将妈祖信仰带到了所到的国家。

妈祖信仰的传播,不但丰富了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改变了当地民众的文化和信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