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3 18: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武夷山麓一面不倒的红旗

——闽北红色首府烽火岁月回眸

 

林思翔


 

初冬时节,我们走进武夷山市的大安村。这个在土地革命时期被誉为闽北红色首府的村落,坐落在武夷山脉的南麓,北与江西铅山接壤,南连南平市区。虽说只有数百户人家,却有着 174平方公里的广袤山地。时届冬令,满山遍野仍是一片葱绿。四围山色,绿树掩映。发源于八闽最高峰黄岗山的西溪穿境而过,宁上高速、福峰铁路如两条巨龙在林野飞驰,把闽赣两省紧紧连接起来。村里新楼旧厝杂然相处,坊巷整洁有序,环境清新幽美,荣膺“全国生态文明村”称号。

大安远近闻名。大安的出名不仅在“绿”,生态好;而且在“红”,红色资源丰富。自 1931年 9月至 1935年 1月,在长达三年半时间里,大安均是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驻地。全盛时期,统管着福建崇安、浦城、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松溪、政和、东方,江西上饶、铅山、广丰、金溪、资溪、紫溪,浙江江山、庆元、龙泉 3省 18个县,纵横 300余里,人口五六十万的大地。领导着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活动,使这片土地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工作,曾受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如今战火硝烟已然过去,作为当年闽北革命斗争策源地之一的大安,至今尚存许多当年革命活动的旧址。大安街上,那石门高墙的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屋内的天窗、地下通道依然保留完好。还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北分区政府礼堂、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闽北军分区司令部、无线电队、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委组织部、闽北分区委宣传部、共青团闽北分区委员会、闽北分区苏维埃妇女解放委员会以及红军医院、闽北分区列宁师范学校、列宁小学等遗(旧)址也都保存完好。这一座座、一处处革命遗(旧)址和村里的革命史陈列馆,在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 80多年前发生在闽北大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实,讲述着闽浙赣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讲述着大安老区的奉献、壮烈与辉煌。早在 1928年,大安就开始秘密组织地下活动,成立了民众队组织,反抗反动势力。上梅暴动后,大安民众队在分水关一带组织贫苦农民发动暴动,他们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周旋,革命势力一度扩大到江西东盘。不久,大安民众队员又夺取反动派 30余支枪,没收了地主财产,进行分田地。1929年 11月,上梅暴动领导者之一徐福元,亲率西乡红军和民众队 1000余人,从大安出发,出分水关,同拥有洋枪的任家保卫团展开激战,烧毁了他们巢穴,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徐福元还在大安指导工作,帮助大安建立乡苏政权,组织赤卫队。1930年初,大安乡苏维埃政权成立,同年 3月成立中共大安区委,7月大安区苏维埃政权宣告成立。从此,大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有组织的革命斗争。

1930年冬,国民党派遣别动队和各路杂牌兵,以数倍于我的兵力包围闽北,封锁交通,用残酷手段迫害苏区人民。应闽北方面请求,代政委方志敏、军长周建屏于 1931年 4月下旬率领红十军,从江西横峰铺前街出发南下,4月 28日在崇安坑口附近与闽北党政机关及红军独立团会合,独立团配合红十军作战,先后消灭长涧源、赤石守敌,缴获了敌军的大批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还筹集了一批银圆、黄金,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方志敏在坑口亲书的“中国红军万岁”6个大字,至今仍在高墙粉壁上熠熠闪光。1932年 9月上旬,在方志敏、周建屏率领下,红十军第二次入闽,独立团配合,攻打赤石、星村,共俘敌 6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红十军两次进入闽北作战,共打11仗,消耗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稳定了闽北苏区局势,为闽北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大片新区,同时又为我军补充了给养。

以崇安(今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其特点是,依靠农民武装起义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创建正式红军来巩固革命根据地。

1931年 9月,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从坑口的洪溪迁往大安街,黄道任分区委书记。从此,大安成了闽北红色首府,成为闽北苏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大安才一个月,闽北区委就在大安召开闽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00余人与会。黄道同志做了闽北党和苏维埃运动以来的工作总结报告,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会议决定把扩大红军和“打通赣东北、闽北、中央苏区”作为中心任务。会议选举了由 21名执委、9名常委组成的闽北党组织领导。

过了两个月,即 12月,又在大安召开闽北分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 100余人,除闽北代表外,还有来自闽东、赣东北和白区参观团 200多名代表也参会。会议贯彻赣东北省第一次党代会精神,提出加强白区工作,发展苏区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选举产生了洪全生、陈顺昌、邹奇、薛子正等29名分区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两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极大地鼓舞了闽北苏区和大安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对敌斗争的信念,坚定了“为广大的贫苦工农群众起来巩固苏维埃,扩大苏维埃区域,为苏维埃政权而拼命斗争”的意志,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时的大安,处处洋溢着民主、自由的风气和勤奋好学的氛围。分区委机关在大安创办了《红旗周报》《党的建设》等 6种刊物,创办了列宁师范、列宁小学等教育机构,还在大安开辟了一个容纳万人的运动场,供举办军事比赛和体育运动会之用。还设有红军医院。分区机关有一个红色剧团,经常编演反映打土豪、分田地、反压迫、争自由,反映战斗生活的节目,还深入周围区、乡流动演出。红色剧团的节目虽然粗糙,但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有着鲜明的爱憎和充满火辣辣的战斗气息,激励着人们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去斗争。当年机关的列宁室,是军分区机关最大的文化活动中心,是红军干部、战士以及苏维埃群众学习娱乐的场所。里面有各种油印、手抄的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书籍、画册子,有学习文化课本、认字牌,还有闽北苏区革命斗争史,各区县、各部队的战史、资料、战绩统计以及英模人物事迹介绍等。同志们一有空就到这里学习,吸取知识和力量,寻求思想的启迪。当年的大安恋爱也是自由的,几千年的包办婚姻制度在这里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大安周围的各个山头还分布着兵工厂、榨油厂、被服厂、印刷厂、硝厂、铸币厂等,拥有 1000多名工人。大安还设有苏区的银行和供销社,有许多小商铺和旅馆,买卖和住宿都相当方便。大安成了山沟里一个经济繁荣的小集市。随着闽北苏区的恢复巩固和扩大,闽北党组织从 1931年下半年开始,领导苏区群众继续开展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苏区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过着自由、民主的新生活。苏区青壮年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参军,出现了兄弟双双加入红军,母送子、妻送夫参军的动人场面。

1933年 5月,崇安被列入中央苏区闽赣省范围。此时崇安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动员和组织青少年参加少共国际师。大安半源村 19岁的刘太古,带动大安村共青团员和青少年踊跃报名应征。几天内,崇安苏区就有 300多名团员和青少年报名参加少共国际师(其中大安 40人左右),不久奔赴江西博生(今宁都),参加少共国际师成立大会,少共师成了工农红军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根据中央组编中国工农红军第 7军团的决定,崇安选送了一批最优秀干部战士到 7军团“崇安营”。后闽北分区以崇安、铅山、广丰独立团为基础,扩建闽北独立团,崇安指战员成为独立团第一营,崇安徐日荣任独立团团长。

苏区的发展,工农武装的壮大,引起敌人的恐慌和仇恨。1933年 9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的同时,以 10万兵力部署在崇安周围,步步紧逼,蚕食崇安苏区。10月,向闽北苏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崇安县城发起进攻。面对数倍于我的强大攻势,由于军分区军事指挥员“左倾”错误的指挥,红军处处被动,刚离开大安不久的分区党政军机关只好又撤回大安。

12月 21日,崇安县城失守,在闽北分区委的领导下,崇安红军在四渡桥和五渡桥加修工事,抵御敌军,保卫大安。年底,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在这严峻形势下,以黄道、曾昭铭、曾镜冰等组成的闽赣省委工作团,在58团团长黄立贵、政委陈一率领部队护卫下来到大安。黄道再度出任闽北分区委书记,在黄道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纠正了分区委个别领导人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开展了扩大红军、加紧备战以粉碎敌人围攻的工作,闽北苏区又迎来了晴朗的天空,大安又成为闽北苏区的指挥中心。1934年 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表扬了闽浙赣苏区工作,黄道、祝维恒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执委,黄富武当选候补执委。

1934年 10月,中央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后,各根据地失去主力红军的依托,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崇安苏区陷入革命低潮。11月,国民党调集10万兵力全面向闽北苏区首府大安境内压来,大安处于敌人四面包围之中。我军与敌军在大安前哨阵地四渡桥展开惨烈的阻击战。我军浴血奋战 8天 8夜,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终因力量悬殊,不得不撤出阵地。

在这决定闽北苏区命运的关键时刻,1935年 1月初,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在大安主持召开闽北具有历史意义的分区委会议。会议分析了斗争形势,认为在当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闽北苏区以 5000兵力对 10万强敌,力不从心,与其与敌争夺大安,白白消耗有生力量,不如主动撤出大安,保存现有力量,以游击战争与敌做长期周旋,图生存,求发展。会议否决了以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为代表的少数人“与敌决战、死守大安”拼消耗的错误主张。会议决定闽北党政领导机关及直属单位随军分区分批撤出大安,在原苏区地盘的山区坚持游击战争。

2月中旬,闽北军分区所属部队在坑口长涧源集中整编,重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卢文卿任政委,张燕珍任参谋长,全师共 2000余人,机动灵活地开展游击战争。敌人为了对付红军游击队,在苏区先是搞“三光”政策,继而大规模“移民并村”并采取“一人通共,四邻遭殃”的连坐法,不让群众与红军接触,还抢走群众粮食,采取“计口售粮”“计口售盐”等手段,妄图“困死敌军、饿死红军、淡死红军”。许多群众被杀害,被饿死。尽管这样,人民群众还是冒着危险采取多种办法,从各方面支持红军游击队渡过难关。

1936年 4月,黄道书记与闽东独立师师长叶飞在政和洞宫山仰头村召开闽北、闽东党委联席会议,两块根据地联结在一起。随后成立了以黄道为书记的闽赣省委,以坑口为大本营,在闽北、闽中、抚东、闽东北 4个分区 26县范围内开展游击战争,在与党中央隔绝的情况下,完成了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武装,保持革命组织的光荣任务,赢得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成为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中建立的 15块游击根据地之一,而载入史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闽赣省委领导与国民党江西省当局代表在光泽大洲村举行谈判,达成国共合作协议。可国民党当局不信守协议,继续在崇安一带实行封锁,并不断向崇安地区进行军事挑衅。在我军政领导多次催促下,当年 12月崇安县党的领导人与国民党崇安县商会会长周钟祥在大安举行谈判,双方以“大洲谈判”条件为基础,达成了崇安地区联合抗日的协议。“大安谈判”的成功,促成了崇安地区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1938年 2月,以崇安红军为主的闽北红军游击队,在江西铅山县石塘整编为新四军第 3支队第 5团,共 1500多人,在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明、政治部主任刘文学的率领下,于 2月 25日奔赴皖南抗日前线。取得了 5次繁昌保卫战大捷,歼灭日军 1000余人,并缴获大批战略物资。这支来自闽北的部队,因英勇善战,不久成为叶挺军长军部的警卫团。在皖南事变中,这支部队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拼刺刀;刺刀戳弯了,就用牙齿咬。场面之壮烈,泣惊鬼神。在“为了抗日,为了保卫新四军军部,冲啊”的冲杀声中,指战员们奋不顾身,与敌作战,终因寡不敌众,除少数人冲出外,几乎全团阵亡。这支以崇安为主的红军队伍,用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武夷儿女壮烈而辉煌的历史篇章。

1942年 5月,日寇侵犯浙赣线,皖南事变中被俘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指战员,被起程转往闽北。集中营第 6中队密议在途中举行暴动。6月 16日,队伍翻越分水关进入崇安,当晚驻扎大安村的徐仙公庙。在这里密议成立了越狱暴动领导核心,决定翌日寻机举事。还讨论了暴动的具体事宜。并迅速通知各位难友。这次大安之夜的秘密会议,为第二天的赤石暴动作了必要的思想和组织准备。与此同时,第 6中队秘密党支部书记沈韬及周奎麟、汤定波、黄刚培、王铁夫等 5位同志,惨遭敌人严刑拷打,坚守秘密,宁死不屈,被国民党顽固派用马刀砍死在大安鸿家溪洲,为暴动胜利献出了年轻生命。

1949年 5月初,秦基伟军长统率的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 4兵团 15军抵达赣东北地区,闽北游击队司令兼政委王文波率领队伍在上饶县花厅与其会师。5月 9日中午,解放军第 3路到达大安。大安街头的桥被大水冲毁,大安老百姓手拉手帮忙部队过河,并帮助带路,追赶国民党逃兵。9日夜间,解放军在闽北游击队配合下,攻进崇安县城,崇安县宣告解放,成了福建解放的第一城。大安也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往事历历,犹在眼前。在长达 20多年里,大安人民为祖国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统计,大安的优秀儿女在战场上英勇牺牲 270多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达 272人,被国民党残害至伤 180多人,被国民党抓壮丁和挑夫的 90多人。遭国民党焚毁村庄达 31个(占自然村总数的 50%以上),被烧毁民房 896栋,224户人家成为绝户,农田荒芜 2000余亩。自然灾害、饿死和病瘟又夺去了不下 300人。许多村庄化为废墟。当年青山成了焦土,西溪成了血河,满目疮痍,一片萧条衰败景象。

风展红旗,换了人间。8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大安,处处新楼林立,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景象。500多户人家,户户奔小康,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 11494元。村里正以“一红一绿”为底色,弘扬红色文化,展示美丽生态,发展旅游业,让人“观红色,游生态”。特别是充分利用革命遗址、旧址等丰富红色资源,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子孙后代了解大安的光荣历史,不忘革命先辈的牺牲与贡献。如今,大安已被列入 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第 18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一个旅游点。

在清溪流淌、绿荫浓郁的大安村头,闽北革命苏区纪念碑和革命烈士纪念塔高高耸立。这碑、这塔,昭示着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惨烈与辉煌,也承载着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景仰与崇敬。这块红色土地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为革命牺牲的先烈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大安,这座当年的闽北红色首府将载入史册,光耀千秋!

(本文选自于《风展红旗如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