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13:4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 英



从崇安走向远方

——记革命先烈陈耿同志

 

何   英

 

 

壮丽的武夷山水,不仅鬼斧神工地展示着大自然神秘的魅力,更是人杰地灵,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英豪。陈耿,便是现代武夷山杰出英豪、闽北苏区和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陈耿,原名程富奴、程浩源,崇安兴田程家洲(现武夷山市兴田镇黄土村)人,1903年农历十月初六出生。在本地,民间传统上有将男孩子的名字叫成偏女性化的风俗。“奴”,在本地是“奴婢”的意思,意为像奴婢一样贱,好养,成长顺利。进私塾启蒙时,先生再为他改名为程浩源。1932年他被错杀牺牲时年仅 29岁。

如今武夷山市的老一辈提起他,就会联想到本地当年的起衣会上梅暴动和闽北红军。


正义自幼小启蒙

1903年,陈耿出生在程家洲村。程家世代农耕为业,经过几代人的勤奋创业,积攒到田产数十亩、茶山近百亩。陈耿的爷爷觉得农耕人靠天吃饭,辛苦不用说,乡间人们有个病痛求医不便,便让陈耿的父亲程更生自幼拜师从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父亲经过几年努力,成为当地一名颇有名气的乡村郎中。因此,到了陈耿父亲这一辈,家业又稍稍殷实了些。

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程更生从父亲精心培育孩子的体会中,体会到了育儿的艰辛,在陈耿还是少年时,便常常将他带在身边出门行医,目的是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早日成为家庭的栋梁。“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后代的读书求学,程更生也不例外,在陈耿刚启蒙时就送他到城村的私塾读书。私塾的先生是一位受到新思想影响的进步人士,就劝他将程富奴改名为“程浩源”。还给他解释一番说:浩,是浩大的意思,以示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源,是五行属水,预示着人生前途顺利。自小就有叛逆心理的陈耿,早就觉得自己的名不好听,但是少年的他又说不出道道来。现在好了,经先生这么一解释,便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不久遇到假期,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告诉父亲说,先生为自己改名为“浩源”,这名字好听,含意深又广大,还鹦鹉学舌地将先生的解释给家人大说了一通。家人听说这是先生的主意,而且按民间传统的习惯,孩子进私塾,先生都会给他们取名,听他的一番解释后,全家欣然接受。陈耿不负众望,学习用功,学业优秀。这个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地新学堂也在逐步兴起,人们觉得旧式教育日见陈腐,慢慢地陈耿也对这种旧式的教育制度和方法产生厌倦。不久,他便离开私塾,到黄土的新学堂去学习。两年后,他又就读于崇安县高等小学。在县城读书时,他有时趁机到县城去逛逛,听听街头民间的新鲜事。

慢慢地,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少年时期的他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等小学毕业时,他父亲按照民间习惯,要办毕业酒表示庆贺。可是,一心向外飞、期待继续读书的陈耿不同意,他理直气壮地告诉父亲说:这是剥削人!你家办酒请客,有钱的人送礼拿得出,没钱的人送礼就要卖粮食。你看那些庄稼人,收一担谷子要流多少汗水,卖一担谷子还不够送你一份礼。如果家里要为我办酒请客,我就离开家出走!在他理正辞严的劝说下,父亲只好答应不办酒请客。

 

弃家外出再次改名

1927年,在崇安县高等小学毕业后的陈耿,一再要求父亲让他到外地去求学。陈耿的父亲一心只希望他和弟弟都留在家里继承家业,哪怕是像自己一样学做郎中也行,更不愿让他出外冒风险。为了拴住陈耿的心,第二年他的父亲便急匆匆地为他娶妻完婚,期望他尽早掌管家事。

虽然有了家室,陈耿更觉得社会底层民不聊生,不愿意跟着父亲当郎中,也不愿意就这样留在家里过舒适的家庭生活。他一直关注着广州向全国传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和崇安县城的各种社会进步运动。在陈耿看来,年轻人要胸怀大志,人生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只顾自己的小家。

又是一年的开春,新茶上市了。父亲拿出家中为他准备的六七十块银圆和几个大布袋,让他到周边各乡去收购茶叶,学做茶叶生意。

陈耿一接过父亲给他的钱,心中暗自窃喜:自己正想出门去干一番事业呢。他默不作声地接过父母为他准备好的钱和行李,出门就往县城崇阳溪的码头走去。

到了崇阳溪码头,看到这里人来人往,脸上显现出一点犹豫时,一位看上去比他大几岁的青年男人向他走来。

哎,这人有点面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陈耿在脑海中快速地搜索着,对方已经走到跟前主动地伸出手说:“我姓徐,名福元,本地岚谷人。上次我在县城宣传发动群众时就注意到你。你贵庚?本地什么地方人士,大名是?”

陈耿突然眼睛一亮,说:“对,上次你在街头向群众演讲时,我听了,你讲得很有道理。我姓程,是方程的程,名浩源,是兴田程家洲人。”“哦,一听你姓程,就知道你是离县城不远的程家洲人。我有一位远房亲戚是你那里人,也姓程。”接着,徐福元拉着他找了一僻静处坐下来,问他想去哪里?陈耿便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想法向他全盘托出。

徐福元听后向他建议说:“既然你有这种想法,不如先到外地去求学。”他还详细地告诉他说,可先从这里乘崇阳溪的木筏到福州,到福州后再想办法去厦门,厦门有船到广州,你到广州去。陈耿听后,觉得这正是自己的想法。徐福元进一步说,广州,是孙中山先生在那里开辟辛亥革命的圣地,许多有志青年都到那里去求学。徐福元还给他介绍了路上要注意的问题,并告诉他每到一关键地,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找什么人帮助等。末了,还对他说:“建议你先改名,将姓中的‘程’改为同音的‘陈’。‘程’和‘陈’,在历史上是同族。取名为‘耿’,对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不二心,忠心耿耿。这样,你在外面,没有人会注意你的。”陈耿欣然接受,并紧紧地握住徐福元的手,表示自己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家乡。

分别时,徐福元炯炯有神地注视眼前这个子不高,机灵又显得比他的实际年龄略显成熟的小伙子,还特别吩咐一句:“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出去安顿下来后,要记得写信告诉家人。”徐福元看看,已是中午时分,正是阳光明媚的好时机,找了个熟悉又可靠的木筏师傅,将陈耿交给了他,让木筏师傅将陈耿带到福州。同时,要陈耿把家中为他准备装茶叶的布袋交给自己,他会保管好,待有机会时,转交给他的家人。

 

黄埔四期步科学员

再次改名的陈耿,在徐福元的指导下,心中就像燃烧了一团火。当年的崇安,乘着木筏在崇阳溪慢慢地漂,到建瓯就得整整半天。因为从建瓯再往下走,河道窄,水急险滩多,通常情况下,木筏师傅都不走夜路。于是,陈耿跟着木筏师傅找了个简易的客栈先过一夜。第二天启程后,他非常顺利地到了广州,并联系上了徐福元为他介绍的熟人。这位朋友,又将陈耿送到了当年的黄埔军校去学习军事。就这样,陈耿成了黄埔四期步科的一名正式学员。当年与陈耿同期在黄埔四期步科的学员有江西弋阳人邹琦、江西吉安人肖韶等。

在广州刚定下来,陈耿因担心家人寻找,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可是,陈耿的父亲见儿子一连几天都没有回家,便发动家人到处寻找。直到听说有人在崇阳溪码头见过儿子,他也心急火燎地来到崇阳溪码头。在那里,他将儿子的模样诉说了一遍,有人告诉他,不久前看到一个年轻人乘着木筏去福州,说是出门求学。陈耿的父亲无奈地摇了摇头,想起儿子曾多次向自己提出要继续求学事。可是,万万想不到他会弃家出走!

又过了几天,陈耿的父亲收到儿子写回的信。信中说,他是到外地求学了,要家人不要担心,而且自己已经改名,要家人不要找他,学成后,他一定会回到崇安来的。

陈耿父亲看了信,气得全身发紫,把信丢在地上,大骂说:“你这不肖子孙!”气得一连几天躺在床上茶不思、饭不想。

在广州的陈耿一心求学,学业非常认真。陈耿发现,在同学中有人会武功,而且是有点神秘的轻功,便拿出几块从家里带去的银圆,谦虚地拜他为师。毕业后,陈耿在国民革命军驻广东某部任排长。

1927年蒋介石叛变,陈耿所在的部队被派去海陆丰镇压农民运动。陈耿知道,农民运动是正义的。农民是因为受地主土豪劣绅的苛捐杂税,才不得不起义的。因此,他不愿跟着蒋介石的军队去镇压农民,于是假说父亲病危,急于回家探望,便从广州回到了崇安老家。

 

倾家支持革命

1927年夏天,崇安城乡的农民运动在徐履峻、徐福元等人的领导下已经兴起,乡下办起了农会。

陈耿从广州回来,首先找到了徐福元。徐福元看到陈耿回来,非常高兴地把他介绍给徐履峻。徐履峻便让陈耿一起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农民运动。接着,徐履峻介绍他加入了共产党。

在徐履峻的带领下,陈耿积极参加崇安县农民协会的宣传工作,积极发动与组织农民起来和地主豪绅作斗争,全身心地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农民运动中。

不久,北伐军十一军过境,从崇安到广州。党组织利用这一机会,组织三千多农民协会的会员,在崇安县城西门头大坪上召开农民协会会员大会,提出“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苛捐杂税”等口号。会后,举行游行示威。

第二天,农民协会借大地主万钟琪指使狗腿子偷牛事件,喊着“打倒土豪劣绅”涌到后街铁井栏万家大院,拆了万家的房子。

第三天,十一军的部队要开走,万钟琪勾结崇安国民党县官抓农民协会的会员,但大家都回去了。陈耿和江章保被伪县政府以“形迹可疑”的罪名为借口扣押入狱。得到消息的地下党组织,又组织农民数次集会请愿,并赴省城发动闽北在福州求学的学生声援。之后,在各界人士愤怒的抗议下,伪县政府不得不释放二人。

这时,陈耿抽空回家看望家人,父母亲都骂他,还说将家产全部留给弟弟来要挟他。但陈耿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觉得家人是对革命不理解。接着,他便搬到周大妹家去住。

都说儿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虽然父亲对陈耿不理解,但是母亲却经常暗中给陈耿钱财。陈耿拿到这些钱后,都用于革命所需的制炸药买土硝、买枪支。有时遇到革命的经费紧张,他就动员弟弟想办法向家里拿。一次,陈耿又遇到革命活动的经费非常紧缺,回家找借口想向父母要点。父亲不给,他便向弟弟递个眼神,弟弟心领神会地在旁帮腔。可是,父亲还是无动于衷,陈耿就拿出手枪,向他弟弟瞟了一眼,那意思是说,你别着急,我只是吓唬父亲一下,便朝弟弟的裤腿上打了一枪,把弟弟的裤管打穿了一个洞。

这一招特别灵,他父亲觉得陈耿的脾气倔强,意识到也许儿子的事业是正道的,便又拿了些钱给陈耿。陈耿拿到这些钱后,就交给组织去买枪支。

不久,陈耿的弟弟因病去世,母亲上周大妹家去劝他搬回家住。陈耿却告诉母亲说,自己干的是为穷苦人谋幸福的事,自己的这一生已经交给了革命。自己也不想连累家人,让父母亲自己照顾好自己。

后来,陈耿领导了上梅暴动,国民党和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1929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把他在程家洲的房子给烧了。他父亲在居无定所之后,只好在城村买了一栋房子。1930年农历十二月初三,疯狂的国民党和地方豪绅又点一把火,再次把他们家的房子给烧了。陈耿压抑住内心的悲痛,更加坚定地扑在革命工作上。

 

与士兵同甘共苦

不久,闽北红军成立,陈耿任团长。担任团长后的陈耿,坚持与士兵同甘共苦。

有一次,红军队伍杀猪改善伙食,他想吃一点猪肝。有的战士得知后说:猪肝又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本地人有猪肉吃谁还会去吃那猪肝?陈耿却坚持说,这事要通过战士,不通过战士们同意就不吃。

又有一次,团里给战士们发点零用钱。陈耿看到有的战士领到了钱,不抽草烟,而去买比较好的烟丝抽。他便对大家说:有钱不要乱花,不能像有钱的人一样,你们要节省点,寄回家给父母亲,父母在家耕种生活非常艰苦。这时,有一位在战斗中手被打残废的战士小张不满地说 :“我们打土豪劣绅流血牺牲,分到了钱抽上等的烟丝,就是想要和有钱的人一样。你不也是骑着马?你不看看你自己像什么人一样呢?”

陈耿听后半晌没有作声。大家知道陈耿的脾气很大,竟然提了他的意见,这下不得了了。

但陈耿没有发火。他反而在思考 :这两匹马,是从敌人手中缴获过来的,我们的队伍爬山越岭打游击,用处不大。养着这马不仅要一个马夫,还喂饲料。他转身抽出手枪对战士们说 :“好 !我让大家一起吃马肉吧 !”两发子弹把两匹马打死了。从此,不论在行军作战还是间隙,他都和战士一样步行。

陈耿平常和战士有说有笑,经常对战士讲革命道理,教育大家要把眼光放远点,只有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因此,战士们都喜欢接近他。

可是,对个别战士违反纪律,他却不放过。1929年 11月底,有个名叫张菇的同志,到江西去采购了一批军用物资回来,自作主张多花了些钱,无法交清账目。陈耿狠狠地批评了他后说 :“这些钱,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后再乱花钱,我就要枪毙你 !”站在一旁的张菇的侄子张觉品不满地说:“多花了些钱,就要枪毙,我们还搞什么革命 !况且,我们流血牺牲,就是为了过得好一点嘛。”

陈耿一听,大发雷霆说 :“我们是红军,不是绿仔 (卢兴邦匪兵 )!我们是穷苦人民的队伍,我们是农家的子弟……”他越说越气,最后对张觉品进行了纪律处分,事情才算了结。

飞檐走壁武功高超

陈耿自小崇尚习武。在黄埔军校时,他拜同学为师,学得了一身的武功。回到家乡后,一有空隙就练习武功。有时面对墙壁练功,伸手一抓,便把那经一层一层夯实的墙壁掏成一个窟窿。因此,当时崇安一带的国民党驻军和乡间民团,一听说陈耿,就闻风丧胆。还相互传说:陈耿武功高超,身上枪打不入,能走会飞。那农民新筑的田埂,他在上面经过,鞋上不沾泥,不留脚印。几丈高的房屋,一跳就上了屋顶。因此,不是万不得已执行命令,从不敢轻发狂言与陈耿对阵。

有一次,陈耿到横墩村拜访刘振明好朋友,不料被敌人发现了行踪。有群众抄近道来报告,陈耿转身站在刘振明家的天井里,快速地摸到一根他们家用于晒衣服的竹竿,撑起竹竿“呼”地跳到刘家的屋顶,溜到屋后的虎山中。敌人又扑了空。

1927年底,国民党伪县政府和卢兴邦匪徒勒令解散农会。一天晚上,陈耿正从厕所出来,就遇上卢兴邦匪徒到处抓人。他看到情况不妙,紧走了几步,却正面与匪兵相遇。匪兵看他有些异样,就吼叫着要他站住。可是,陈耿若无其事,照样加快步子。敌人追着要抓他,陈耿溜进小巷转身就不见了。后来,敌人根据他的模样,认定这个人就是要抓的要犯陈耿,而这时陈耿已经不知踪影了。

1930年农历正月初八,陈耿回到家里,被敌人发现,敌人团团将他围住。陈耿却纵身跳上墙,翻过几家屋顶后跑掉,敌人还在那里大喊大叫,要活捉拿陈耿呢。

 

地雷战的创始人

1927年,陈耿从广州回到崇安参加农民运动后,常觉得自己队伍手中的武器仅仅是大刀和长矛,远远不能对付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队伍。而且,那寥寥无几的矛,在战斗中的杀伤力很差,他想着能不能发明一种使用方便、杀伤力又大的武器。

当年在闽北,民间捕猎常用一种挨丝炮,那是猎人使用的一种最原始的武器。靠这种武器,猎人们在崇山峻岭之中,数百年来对于深山中之猛虎,一直发挥着它的威力。

接着,陈耿一直琢磨这武器。他想,如果进行改进后,用于战争,也许比那些只能在手上使用的大刀、长矛要方便得多,杀伤力也较大。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与人商量后,大家就马上着手进行了改进。

经改进后的挨丝炮,有的形状很像一个小排球。有铁质的,也有石头的。在上端设有一个“小嘴巴”,嘴巴的旁边还设置了两个“小耳朵”,耳朵上挂着一副民间人们打老鼠用的铁丝斫,里面装上火药,嘴上罩着发火帽。大家觉得,为了便于战斗时使用,把铁丝斫翻过来,用一根细丝线头缚在老鼠斫机关的四圈上,一头横过道路缚在矮树上,只要丝线一动,老鼠斫便会立即爆炸起来。为了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设置了丝丝相连的连环炮。

聪明的人们,还制作了“树炮”。这种炮,是利用天然的松树,剖成两半,挖去树心,再合起来制成类似后来的大炮。这种炮的好处是成本便宜,制作容易,到处皆有,打过了几炮之后还可以当柴火烧。万一战场上敌人多时,打了几炮之后,就在敌军阵中发生了火灾,还起着掩护我方转移阵地呢。1928年,陈耿领导崇安下梅起义时,挨丝炮就变成了人民对国民党匪军斗争的利器,并从此走下了山,跑遍整个的闽浙赣。

后来,经过几年的实战运用,人们又把它埋在地下叫作“地雷”,制在瓦罐上叫作“罐雷”。从此,这种武器的名目也就一天一天地多了起来。

后来,聪明的闽北苏区的赤卫军和少年先锋队,就用这些武器同敌人斗争。在战斗中,敌人进攻的时候,到处都用挨丝炮,重要的山隘上都装上了松树炮。敌人驻守的时候,农民们便将挨丝炮装到敌人的大门口,早上敌人挑水的人,往往被打死在门口。掌握这些武器的就是当年在闽北领导革命斗争的武装力量。

当年闽北的领导人方志敏同志,通过战斗中使用这种武器后,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对地雷战进行了展望:“我想,假如我们与帝国主义开战,我们有了新式的地雷,全国工农群众都发动起来埋地雷杀敌,定可以打得帝国主义的军队无办法。”

1934年 4月,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给战地党和苏维埃的指示信》指出:“利用赣东北苏区的经验,充分使用挨丝炮及各种各样的地雷,以轰炸进攻的白军。”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熊大缜等人在冀中根据地,通过筹建技术研究社,以开展烈性炸药、地雷和雷管以及无线电研制工作,将挨丝炮改进为后来的在抗日战争中使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地雷,掀起了全民抗日的地雷战,有效地打击了猖獗的日本帝国主义。

 

走向远方

在当年闽北革命斗争中,陈耿不仅是一位让敌人闻风幸胆的传奇式人物,他还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团长。在早期的农民起义风暴中,陈耿在战斗中不断成熟,从一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位蜚声闽浙赣的团长。1929年春,陈耿率一支民众队出分水关活动,宣传发动群众,并在铅山乌石歼灭反动武装“盐勇”,缴获一批枪支,将革命影响扩大到江西境内,开辟了这一带的革命工作。

1929年 3月,东坑农民兼纸业工人余水发、黄风阶和周茂真不堪忍受债主的逼迫,结伙来到崇安吴三地,陈耿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便向他们讲述革命道理,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斗争。他们听了陈耿的宣传,又亲眼看到民众队捉土豪为穷人的活动,后来三人都参加了民众队。

6月便爆发了铅山东坑农民和造纸工人的武装暴动,开辟了铅山南部的游击根据地。游击区的开辟,使闽北革命力量同赣北东领导革命斗争的方志敏等开始取得了联系,奠定了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坚实基础。

1929年上半年,根据上级指示,闽北的地方武装整编成红军。经过陈耿等人的努力,当年十月整编完毕。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 55团正式成立,陈耿任团长。该团辖 3个营 9个连及团部直属的特务连,共 500余人,枪百余支。红军第 55团的建立,是闽北人民革命斗争的一个胜利成果。从此,闽北人民有了自己坚强有力的武装部队。

1932年冬,闽浙赣省军区成立,陈耿奉命调往军区武装部任第一科科长,当时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均设在横峰县葛源枫林。武装部主要负责苏区地方武装的建设,组织分配陈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地方武装的军事教育,以及检查督促各县军事部的工作。当时,由于党内“左倾”错误路线滋生,陈耿自调到赣东北后不久,就不再担任职务,陈耿对此并毫无怨言,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

接着,“左倾”错误路线在闽浙赣苏区实行宗派主义。陈耿立场坚定,不趋炎附势,尽心尽职地完成各项任务。据当时的武装部长骆乾初同志回忆说:“陈耿是一个很好的同志,很有才干,政治、军事和文化水平都很高,又是闽北苏区的创始人。我是农民出身,当然不如他,可是陈耿从来没有表现出半点傲慢自大的样子。他待人很谦虚诚恳。组织观念很强,工作做得很出色。”陈耿不仅出色地完成组织交付的工作任务,而且还主动为党多做工作。他常常给机关的警卫战士传授军事知识,提高他们的军事水平。当看到在军事斗争是革命的中心工作时,他向军区政委建议 :在革命战争时期,省军区必须使每个党政军干部懂得军事,组织学习基本军事技术。军区政委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组织省级机关各部门干部,每日清晨在枫林红军广场操练,并以陈耿为教官。自此,陈耿带领机关干部,日日操练,毫不懈怠。

可是,后来“肃反”严重扩大化,用“肃反”的眼光来观察一切,由党到军,由上级到下级,由机关到农村,都大举“肃反”,导致陈耿被错杀在江西。牺牲时,他年仅 29岁。

(本文选自于《风展红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