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16: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永远闪亮的红星

——记方志敏与武夷山

 

马照南


 

武夷山,风光旖旎。九曲逶迤,群峰磅礴,巍然屹立在千里闽赣边境;

武夷山,红色圣地。无数先烈,奋斗牺牲,赢得“红旗不倒”的殊荣;

武夷山,群星闪耀。璀璨星空,一颗耀眼的永远闪亮的红星是方志敏。

武夷山,不仅以景观奇秀闻名,同时以红色文化著称。这里是毛泽东誉之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起源地。

随着红色文化采风团走进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进有近 90年历史的武夷山列宁公园,感到特别温馨。列宁公园是二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福建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公园。虽已进入寒冬季节,公园丹枫如染,桂花飘香,绿树红花,芳草苍翠。几株挺拔古樟,郁郁葱葱。朱德、陈毅题词的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绿树簇拥着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闽北六烈士纪念亭。列宁公园历经沧桑,作为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也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方志敏是毛泽东最敬重、最怀念的“农运大王”和革命战友。他们很早就相识相知于农民运动。1925年 3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写道,“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方志敏从事农民运动比彭湃晚几个月,比我毛泽东早几个月。这三个人 (按,指彭湃、方志敏、毛泽东 )被公认为‘农运大王’ ”。“农运大王”方志敏在江西从事农民运动,就提出农会要有武装,与毛泽东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主张不谋而合。毛泽东对方志敏领导赣东北、武夷山革命根据地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将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创造和发展列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即“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

方志敏与武夷山有很深的文化情缘与红色情缘。他与闽北革命家陈昭礼、杨峻德、徐履峻、陈耿,生活在朱子文化深深浸染的闽浙赣区域,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革命理念,走的是同一条苏区发展道路。1930年,中央决定赣东北、闽北革命根据地合并,由方志敏统一领导;闽北红军 1500人北上赣东北,合组为红十军。作为赣东北苏区的开创者和闽浙赣苏区主要领导者,方志敏对闽浙赣苏区的建设发展,高瞻远瞩、深思熟虑,有着极大贡献。

1931年春天,正是杜鹃花烂漫时节。为解闽北苏区受困之急,方志敏率领红十军第一次入闽。这支威武的红军队伍,从江西横峰铺前出发,越过温岭关,来到群峰聚秀的武夷山。此时温岭关一带路隘、林深、苔滑。山道险峻情更迫,一路急行军,直逼武夷山下。

长涧源是武夷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却是敌人阻拦我军进入苏区的重要据点。敌人把这里的土屋都改建成碉堡,据险抵抗。方志敏指挥红十军发起长涧源战斗,几次强攻不下。方志敏改用挖地道、爆炸办法炸毁土碉堡,全歼福建军阀卢兴邦部一个连,随后消灭廓前一个营,红十军接着急行军 70里,凌晨围攻商业重镇赤石,与国民党海军陆战队林秉周旅一个团激战三个多小时,击溃守敌,攻占赤石,缴获并筹集银圆 10万元、黄金 3000两和大批军用物资。战斗结束,当地群众敲锣擂鼓,欢呼方志敏与红十军的重大胜利。

方志敏第一次入闽作战,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打了 11次仗,仗仗皆胜。此举稳定了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局势,奠定了闽北苏维埃和红军向前胜利发展的重要基础。

方志敏首次率红十军来到武夷山,作为战略家,方志敏对战争全局有着全面而深刻的洞察。和毛泽东一样,他被武夷山极为优越的战略地位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良好的群众基础所吸引。他深深感到,作为“东南屋脊”的武夷山区,不仅是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区的好地方,而且是拱卫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天然屏障,更是将来逐鹿中原、决胜千里的战略要地。这个见解,与作为军事家战略家的毛泽东不谋而合。毛泽东认为,中央苏区在军事发展方向上,“只有东方是好区域”。毛泽东在成功指挥三次“反围剿”之后,于1932年 10月 14日,与朱德、周恩来共同制定《建黎泰战役计划》,强调红军拟出其不意占领三地,“占领泰宁的兵团,并于占领泰宁时即刻发出一个相当的兵团直趋邵武,沟通崇安红军”。毛泽东始终主张红军主力东进,打通与闽北赣东北苏区联系,壮大中央苏区。从根本上打破蒋介石的“围剿”。毛泽东主张红军主力要以武夷山为中心发展,驰骋在闽浙赣皖广大区域,直至进军江沪宁,以威胁蒋介石政权。方志敏深刻体悟中央把赣东北与闽北统筹发展的用心,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快发展闽北苏区、强大闽北苏区。

我们穿过小河,沿着方志敏两次到过的张山头看望伤员的足迹,寻访张山头村。虽然已是仲冬时节,武夷丹山碧水,群峰聚秀。尤其是大山深处金黄的银杏树、红彤彤的枫树,给“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增添了一抹迷人的色彩。山上是一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村。沿着陡峭山坡,道路近乎垂直而上,弯曲狭窄,崎岖不平。路边是高高的千米山崖,几处弯道,车子几度倒退才能勉强前行。从车窗往下看,同行车辆就在车轮底下。路边是山崖,十分惊险。眺望远处,群山叠翠,白云飘飞;瀑布直泻,镜湖翡翠;满山齐齐整整的茶园,景色十分优美。

当年的张山头是一个拥有 500多人口的大村,历经数百年的石径仍规则齐整,许多房子的大门是用条石和砖雕垒成的,有的仍沿用原来的精美大门。

上梅暴动后,在此设立闽北红军医院。医院内设办公区、门诊、内科、外科、住院部、西药房、中草药房、保卫部等部门。各地在战斗中负伤的官兵,包括红十军入闽作战伤员,多数安置在张山头红军医院养伤。医院人员设院长、政委、医务主任、医生、看护长。当年西药缺乏,当地中草药发挥很大作用。张山头周围村庄妇女们都来帮助医护伤员。那天,方志敏特地带着公款和两挺机关枪,前往医院慰问。他仔细询问伤员们医治情况,与他们一一握手,告诉他们:“你们的宝贵鲜血是为苏维埃政权流的,会尽最大力量替你们医好。”为保护伤员,也为加强闽北红军,方志敏特别把英勇善战的红十军特务营留下来,将战斗中缴获的上千支枪(炮)、数万发子弹,全部留给闽北独立团,加强闽北红军的战斗力。

为加强闽北苏区建设,方志敏回到赣东北苏区,很快委派他最得力助手黄道,出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主持闽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31年 7月,黄道一到闽北,就主持召开中共闽北分区委扩大会议,制定了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分配、建立健全苏维埃政权、加强红军独立团建设、发展地方武装等任务的决议案,使之成为指导闽北苏区稳定和发展的纲领。他以红十军在闽北的特务营为骨干,在闽北独立团三个连的基础上壮大了一倍,由红军虎将黄立贵任团长,为闽北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红军主力。后又扩大为拥有 1个独立师、4个独立团,各县苏区 21支红军武装,红军总人数超一万余人的强大队伍,成为闽浙赣根据地和中央根据地坚强一翼。黄道强化完善闽北苏维埃政权,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各项事业。闽北苏区百业并举,生机勃勃。

1932年秋,中央指示红十军第二次入闽,目标是扩大闽北苏区,使之与赣东北苏区连成一片,进而打通与中央苏区的联系。9月 10日,方志敏率部再次进军闽北,并很快抵达武夷山北麓的紫溪与闽北红军会合,两军再次配合作战。方志敏与黄道研究,决定先赤化崇安全境,再向东发展。9月 15日凌晨,周建屏率部迅速歼灭星村白军一个营,马上援军一同攻打赤石。赤石守军仗着碉堡坚固,顽强抵抗。方志敏采用加紧围困办法,同时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迫使守敌举手投降。此役解除了白军在崇安的最后两个据点:赤石和星村。缴获迫击炮 4门、重机枪 8挺、步枪几百支。令人惊喜的是,缴获一部电台。这是红十军首次拥有电台。之后,方志敏率领威武雄壮的红十军列队开进崇安县城,并用这部电台向中央报告了战绩。

方志敏率领红十军第二次入闽,转战 22天,扫除阻碍苏区发展的敌据点,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不仅歼敌 4个团,缴获各种枪支 1600多支,迫击炮 5门,电台 2部,筹款 50余万元、黄金 1000多两,以及大量的军用物资,还调动敌人几个师,打乱敌人整个部署。红十军攻占浦城,方志敏立即帮助地方成立了浦城县苏维埃政府、工会、农民协会、贫民协会等,巩固和扩大了浦城苏区。

方志敏到闽北,受到热烈欢迎。岚谷区苏主席刘振明早年在赣东北经商,聆听过方志敏演讲,深受启发教育,后由方志敏介绍入党。老区群众回忆,1932年 9月,红十军二进闽北,全村上下积极配合。区苏主席刘振明、裴梓明等早早安排,做好红十军 3000余将士在乌山寺、江陈等地驻扎的事宜。

方志敏率领红十军二次入闽,极大促进了苏区发展。不久闽北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从大安镇迁入崇安县城,闽北苏区扩大到浦城、建阳、邵武、建瓯、松溪、政和、光泽,以及江西的铅山、上饶、资溪、贵溪、金溪,浙江的江山、庆元、龙泉边界一带,成为拥有四座县城,纵横二百余里,人口 60多万的广大地区。

作为与“朱德毛泽东式”齐名的“方志敏式根据地”广大军民在对敌斗争上,在根据地建设上,在苏区党的建设上诸多方面都有创造。

最突出表现在军事斗争方面,从血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的“53个字”战术,红军游击队屡试不爽,打击敌人、保存自己,令敌胆寒。在武器装备上,闽北建立了兵工厂、炸药厂。每月可制造各种枪 1000余支,制作炸弹、地雷10000多个,生产手榴弹 3000多枚,子弹 15万发,为闽北红军提供充足的武器弹药。

我们看的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写的是抗日战争的故事,而这种战术最早发源地在武夷山。挨丝炮、地雷原是武夷山农民用来防范和猎获深山虎狼等野兽的武器。为了阻止敌人入村进山“围剿”,红色武装“民众队”就在村头路口埋设地雷,用挨丝炮打击敌人。方志敏、黄道、黄立贵发现后,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武夷山乃至赣东北苏区县区乡苏维埃成立地雷部,村成立地雷组,办地雷厂,开展地雷战。1932年初步统计,一年内用地雷消灭敌人3000多人。中央苏区派人参观后,1934年 4月 24日,由中央发文向全国各根据地推广武夷山的地雷战经验。在抗日战争中,抗日军民使用地雷战战术,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在经济建设方面,武夷山苏区很早就注重发展苏区经济、扩大贸易来增加财政收入。土地革命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耕者有其田”,生产积极性高,那些年天气等自然条件也比较好,所以武夷山苏区农业年年丰收。为保障供给,当年红色首府大安创办了被服厂、榨油厂、铸币厂、印刷厂等二十多家企业,形成闽北苏区工业中心。成立闽北银行,造银圆、印制纸币;武夷山合作社发行股票、公债,开展对白区贸易。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岚谷乡乌山寺,就作为武夷山苏区最早的贸易处,开展与白区贸易活动。对闽浙赣省的成功实践,毛泽东批示:“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

苏区设立文化部,文化体育运动十分活跃。凡是开会、训练开始都唱歌。武夷山组织了工农剧、戏剧团、宣传队、歌咏队。群众创作出来的歌曲,每年都有一百多首。闽北工农剧社有演员二三十人,常常自编、自导、自演各种节目。1932年体育运动会,全区青年团、少先队、儿童团、工会、妇女等组织200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成绩优异者可以得到毛巾等物品奖励。

武夷山苏区在教育方面很有建设,创立了列宁师范和列宁小学。7至 15岁的学龄儿童,享受全日制义务教育。苏区办各种识字夜校,开展全面扫盲。当时,在每个村庄的路口都有一个小小的“识字牌”,牌上写着一个字。当人们走近时,儿童团员就问,同志哥,你认识这个字吗?如果认识就放行,如果不认识,儿童团员就教你,到会认了才放行。识字牌每天更换新字。识字夜校、“识字牌”在消灭文盲方面起到很好作用。

武夷山苏区发展迅速,根本原因在于方志敏、黄道非常重视党的建设,时时处处发挥党组织的骨干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他们制定苏区《共产党员守则二十二条》,对党员的信仰、纪律、廉政都提出明确要求。当年提拔县(团)级干部都要进闽北党校培训。闽北分区委还印刷出版《红旗》《工农报》《红色闽北》《列宁青年报》《红色射手》及《党的建设》《青年与战争》等各种报刊。

方志敏领导闽浙赣省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方志敏与毛泽东、朱德等 8人一起被授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旗荣誉勋章。1934年 1月,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临时政府执行委员和主席团成员。毛泽东多次称赞闽浙赣边区。他说:“1933年的农业,在赣南闽西区域比 1932年增加百分之十五,而在闽浙赣边区则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工业“在闽浙赣边区方面,有些当地从来就缺乏的工业,例如造纸、织布、制糖等,现在居然发展起来,并且取得了成效”。

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和赣东北根据地“方志敏式根据地”的这种创造,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根据地“朱德毛泽东式”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高度智慧,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奋斗精神和探索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作出卓越贡献。武夷山,是方志敏认为最稳固最可靠最有韧性的根据地。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敌重兵压向赣东北,赣东北危急。在危急的关键时刻,方志敏想到了武夷山,想到黄道同志,他给中央去电,明确提出闽浙赣省委、红十军主力撤退到闽北,保存闽浙赣革命力量。但是,中央军区却下令给红十军团,要求红十军团挺出铁道以北,威胁衢州,以创造新的皖浙边苏区。这显然是继续贯彻“左”倾错误路线,是造成红十军团怀玉山失败的主要原因。作为共产党员,方志敏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他顾全大局临危受命,坚定地义无反顾地说:“我下决心去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党要我做什么,虽死不辞! ”“虽死不辞”,表现了方志敏对信仰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绝对忠诚。多年后,毛泽东无限感慨写下“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1935年 5月,方志敏在囚室里写了爱国主义名篇《可爱的中国》《清贫》。

文章写道:“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人民永远怀念方志敏。武夷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列入红色经典旅游区、经典旅游线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述方志敏同志的故事,多次读他写下的《清贫》。他说自己曾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举目今日武夷,满眼青山绿水、欢歌笑语。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里浴血战斗、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方志敏,这一颗永远闪耀光芒的红星!

(本文选自于《风展红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