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 16: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济谋



棋 盘 堂 浩 歌

 

陈济谋

 

微信图片_20020101043932.jpg

(毕耕摄,下同)

癸巳初春,临近清明时节,我约了几位朋友探访棋盘堂。回首百年岁月,这座藏身海隅的普通宫观,足以让人刻骨铭心: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一群热血青年在此成立反清团体“广福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广福会”更名为“光复会”,成为孙中山“同盟会”领导下的一个革命团体;
     1911
年初春,“光复会”成员26人,于此出发,参加广州起义,编入黄兴领导的敢死队,生还16人,10人壮烈牺牲,忝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棋盘堂,在连江县城东北的透堡镇。那天清晨,穿过淡淡的春雾,车子载着我们,沿宽敞整洁的通港大道,一路急驰,不到一个钟头便到了透堡。透堡背山面海,东临罗源湾千顷碧浪,西有香炉山葱茏逶迤。这里平畴沃野,纵横汊港,人家枕水,柳护花遮;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堪称山川毓秀,地灵人杰。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就已相当繁盛,仅宋代就有进士30余人,佼佼者如一代名臣郑鉴,曾任太子侍讲、著作郎,皇帝赞其有古诤臣之风。宋末著名爱国诗人郑起、郑思肖父子也出于此。郑思肖,又号忆翁、所南。元兵南侵,隐居吴下(今苏州),坐卧必向南,画兰不画土,以寄亡国之痛,故号“所南”。宋亡后,把一生心血所凝《铁函心史》,沉入苏州承天寺古井,历经356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为人发现,被中外史家称为千古奇书,其崇高的爱国精神万世流芳……我想,透堡人有此等绵长厚重的人文精神涵养,该是人生多大的福分啊!

微信图片_20020101044357.jpg


微信图片_20020101044409.jpg

棋盘堂,原名祗园堂,坐落村北石井旁,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原祀奉玄天上帝。这是一座颇见规模的典型宫庙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宽约20米,深约30米,东西两边是高耸的挑尾防火墙。正面门庭硬山顶结构,屋檐及四周饰有雕刻精美的牡丹、祥云图案。大门左右墙上“练武”、“结盟”、“攻打两广督署”、“光复连江县城”四面巨大青石浮雕,在红墙黑瓦的烘托下格外庄严肃穆。走进门庭,迎面是很大的天井和放生池,沿中间通道前行,登几级台阶即到大殿。大殿恢弘精美,左右两端与东西厢房紧紧相连。阳光下,中间的院落显得格外宽敞明亮。乡里的同志告诉我们,当年“光复会”成员就是在这里练拳习武、聚会议事的。1996年全面修葺时,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现在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西厢房也已开辟为广州起义和烈士史料陈列室……我和朋友神情专注而凝重,默默瞻仰烈士遗容,细细阅读上面的文字,心头禁不住一阵阵震颤,一阵阵感喟,当年广州城密集的枪声、惨烈的杀伐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

这是辛亥革命前夕一次决定性的起义。革命党人做了精心的筹划和准备,几乎投入全部精锐和前所未有的财力、物力。起义原定4月23日(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举行,由黄兴、赵声为正副指挥,分十路进攻。令人扼腕的是,因为失密,情况突变,广州全城戒严,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起义未能如期进行,部署也被打乱,原计划10路进攻变为4路。就在准备不周的情况下,决定4月27日发动起义。当仓促发动之时,又只有黄兴率领的一路敢死队。起义前夜,黄兴写了诀别信给孙中山:“成则速回,败亦谋后起……幸各人挟有决死之志,或能补救亦未可知……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望。”林文给家人的诀别书写道:“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可见当时的革命党人都已抱定赴死之心。

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亲率120余人的敢死队直扑两广督署,杀进二堂,杀进大堂……由于双方力量过分悬殊,战斗十分惨烈。激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革命党人牺牲惨重,黄兴受伤,方声洞、喻培伦、林觉民等重要骨干或战死或被捕杀。连江光复会陈发炎、卓秋元、林西惠、魏金龙、罗乃琳、陈秋畴,力竭弹尽壮烈牺牲。黄忠炳、王灿登、胡应生、刘六符受伤被捕,刑讯时个个面无惧色,黄忠炳慷慨陈词:“继我而起者千千万万,革命终会成功,我等死而无憾。”刘六符临刑不跪,尸身不仆。吴适突出重围,钻入街沟,逃到郊外被伏兵抓捕。曾守辉、梁栋等十几人激烈冲杀突出重围脱险。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牺牲烈士遗骸72具,其中连江光复会10人,合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并改名为黄花岗。

孙中山总结这次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伏蛰之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又痛惜“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兴也说:“此次死义诸烈士,皆吾党之翘楚、民国之栋梁,其品格之高尚、行谊之磊落、爱国之血诚、殉难之慷慨,兴亦不克言其万一”。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英名吧!

十位烈士:

刘六符(1887—1911年)名锋,字肩宇,又字六符。祖籍长乐县(今长乐市)潭头镇二刘村。7岁读书,品学兼优,任侠尚武,倜傥不羁,善舞剑,好兵法。与连江浦口曾守辉号称“风云二侠”,1906年加入连江光复会。父母诸兄相继死于时疫,将生父全部遗产留给寡嫂侄女,自己迁连江西关外玉山烧炭为生,饥寒而志弥坚。广州起义中,浑身挂满炸弹,勇猛冲击,受伤力竭被捕。主审官问:“如此年轻,何故执迷不悟?”六符昂然回答:“血性青年,为国为民,觉悟不迷,欲杀从速。”临刑站立不跪,时年25岁。

黄忠炳(1867—1911年)字赤中,连江透堡南街村人。少入私塾,家贫辍学务农,喜玩枪使棍,尤精棍法。相貌俊逸,气宇不凡,闲时手不释卷,为人侠肝义胆,在乡民中有威望。1906年与曾守辉等发起成立反清团体“广福会”,广州起义中,首先冲入两广督署,被执不屈,死于杖下,时年44岁。

卓秋元(1882—1911年),连江长龙镇岚下院后村人。曾入私塾读书,少年习武,肝胆义气,打抱不平,做过卖花生意,见到贫困人家疾苦,常以积蓄的钱相助。常表示“宁可舍身报国,不可苟且偷生”,广州起义中,肩扛炸弹冲向军械库,头部中弹阵亡,时年29岁。

陈清畴(1882—1911年),连江丹阳新洋村人。平时爱好技击,武功精湛,有强烈民族意识,好论政治时事。广州起义中,在攻打两广督署和军械局时,不幸牺牲,时年29岁。

胡应升(1872—1911年),连江丹阳朱山村人。幼未读书,却恋习武,广州起义中,在攻打两广督署和军械局时冲散被执,英勇就义,时年39岁。

王灿登(1875—1911年),连江透堡西门村人。好学技击,身手不凡,有王铁头之称。广州起义时,在攻打督署转战军械局的巷战中冲散被捕,英勇就义,时年36岁。

陈发炎(1881—1911年),连江丹阳新洋村人。拳艺精湛,剑、棍、刀、戈样样俱精。广州起义时,在攻打两广督署的巷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9岁。

魏金龙(1880—1911年),连江潘渡乡溪里人。自幼读书,不事科举,家境富裕而平居,不慕名利,好读史,当过小学教员。广州起义时,在攻打督署和转战军械局的巷战中阵亡,时年31岁。

罗乃琳(1880—1911年),连江潘渡乡人。自幼读书,不参加科举。常论中国科学不发达误于汉宋诸儒。巷战中中弹牺牲,时年31岁。

林西惠(1885—1911年),连江丹阳朱山村人。性憨直剽悍,喜耍拳弄棍,20岁到长门练营当兵,被尊为国术教师,加入光复会后以超群拳技教练同志。广州起义时,在攻打督署激战中中弹牺牲,时年26岁。

生还义士16人是:吴适、曾守辉、黄道增、黄以通、陈光炳、陈发明、陈清发、林金春、郑圣应、吴济霖、吴济昌、吴济金、曾守桂、黄登孙、陈清钦、梁栋。

当时,他们是那么年轻,正在如花之年就早早担当起同胞的苦难、民族的命运;面对死亡,他们是那样的节烈大义,为了同胞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他们可以以身赴死,慷慨捐躯;他们又是那样的至情至美,渴望亲情与美好……他们身上体现的是我们民族绵延不断的浩然正气,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连江“光复会”,在当时的政治风云中能演出如此辉煌的壮剧,会长吴适是极关键的人物。吴适一生追求真理,极富传奇色彩。

吴适(1877—1958年),字任之,号南园。连江县东湖乡东塘村人。三岁丧父,家贫,母吴瑞珍年轻不嫁,与寡嫂靠做女工、制豆腐维持生计,抚育吴适成人。吴适自幼聪慧勤勉,能诗善画,中过秀才,曾任县咨议文牍和晓澳小学校长。平生淡泊名利重义气,不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富有民族爱国意识。1905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他卓识过人,认为革命要靠知识青年,也要广泛发动大众,一旦行动起来还要有武勇壮士。1907年当他得知透堡组织反清团体“广福会”,设武馆、聘拳师、练拳术时,便主动要求加入,并被推为大哥。他通过宣传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革命道理,启发会员觉悟,将“广福会”改名“光复会”,成为同盟会属下名副其实的革命团体,又通过开设“广福木柴行”做生意筹集革命经费,在会员中有极高威望。在他主持下,光复会迅速发展,会员增到300多人,个个思想淳朴,忠勇矫健,成为福建同盟会的重要依靠力量。福建同盟会领导人林文、林觉民对吴适的才干和首创精神深为佩服。广州起义时,他带去的连江光复会员,训练有素,勇猛善战,发挥了很大作用。

广州起义失败,吴适被捕。审问时,坦然承认自己是革命党人,当场演说“国家非革命无以自救”。广州报纸说他“供词甚烈”,被判为绞监候(即死刑)。半年后,武昌首义,广州光复,福建都督府电请广东护送其回闽。1913年吴适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号召,在闽树帜,所部军民攻下连江县城;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成立大元帅府,吴适任大元帅府参事;1920年吴适任大元帅府秘书;1922年又被委任为北伐军大本营第十一路军司令。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吴适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孙中山逝世后,吴适对国民党右派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极为不满,决心引退,筑庐乌石山旁,月领黄花岗义士赡养费120元,卖画为生。吴适工诗词,擅国画。他的诗词清丽不失雄浑,格调隽永;所作人物山水花鸟,用墨浑厚,层次分明,用笔劲健,秀逸多姿,画风清新,别具一格;兰竹随意挥毫,寥寥数笔,幽雅清香。书法钟二王,曾自撰一联云:“乌石山边清静地,黄花岗上后死人。”

吴适性情至纯至孝,隐退后即将母亲接到福州赡养。吴母深明大义。吴适致力革命亡命四方,十数年来,清政府、北洋军阀都以谋反、匪首等罪名予以通缉追捕。家中房屋三次被烧,吴母备受迫害,但她毫不责怪儿子,并以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此时她已年届八旬,体弱多病。吴适每日购买上好水果和食品孝敬老母,并与夫人轮流日夜伺候。老母逝后,每当忌辰总是痛哭流涕,自责不孝。前辈诗人王霭庐钦佩他的人品德行,作诗赞曰:“爱国何曾敢爱身,最难忘却白头亲。读书有得几疑道,卖画为生算未贫。乌石山头干净地,黄花岗是过来人。英雄结果虽如此,一念能生万物春。”

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人劝吴适去台湾,被拒绝。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他十分关怀、尊重,聘请他为福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和福州市国画会名誉会长。1958年吴适病逝于福州,享年81岁,有诗稿三卷及大量书画精品存世。

……

走出棋盘堂,旭日融融,春晖大地。我和朋友不约而同都拿出相机,在大门口的青石浮雕前留下永恒的纪念。

(本文原载于《走进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