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16: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国学经典导读】

 

《周濂溪集》导读

黄黎星

 

宋代理学,是因应时代变化而对传统儒家学说进行返本开新发展的思想体系,因其讨论的主要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影响极大。周敦颐的著作,以及后代研究周敦颐思想的相关言论著述,被后人收集整理编为《周濂溪集》,是研究周敦颐思想及宋代理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周濂溪集》,又称《周子全书》或《周元公集》,十三卷,(宋)周敦颐撰。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北宋道州营道县(今湖南省道县)人,原名敦实,避宋英宗(赵曙,曾名宗实)旧讳而改名敦颐,字茂叔。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之荐,任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年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城)。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卒于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享年五十有七。

周敦颐晚年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水合于湓江,取营道旧居濂溪以名之,建濂溪书堂,故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濂学”。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受到后世的推尊。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其门下受学,南宋学者胡宏对周敦颐的理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说》、《通书》作注解;另一位南宋理学家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因此,周敦颐之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起濂溪祠来纪念他。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诏赐周敦颐谥号为“元”,因此他又被称为“元公”。南宋理宗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作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宋史》列周敦颐之传记于《道学传》之首,并且指出:“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春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清代学者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撰著的《宋儒学案》中有《濂溪学案》,专论周敦颐学术思想及其影响,黄百家评价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徂徠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即周敦颐)之破暗也”。

周敦颐的著作,后人编辑为《周濂溪集》,又称《周子全书》或《周元公集》。现存经朱熹纂编的《周濂溪集》,多是康熙四十七年张伯行参校、杨浚重辑的福州正谊书院刊行的《正谊堂全书》本,共十三卷。

《周濂溪集》十三卷,其卷一为《太极图》、《太极图说》及《朱子图解》。卷二为《诸儒太极论辨》,此卷并没有周敦颐的著作,是收录了朱熹与陆九渊等人有关解说太极的书札论辨。卷三为《诸子语类附见》,全是从《朱子语类》抄出有关对太极解释的语录。卷四为《诸儒太极发明》,包括了陈北溪《太极守义》、黄勉斋《中庸太极体用说》、度正《书晦庵太极图解后》、薛文清《读书录·论太极图》等。卷五和卷六,是《通书》四十章,以及朱熹的《通书》解及《朱子书答语类附见》。卷七为《诸儒通书论序》,搜集了胡宏、祁宽、张栻、朱熹等人为《通书》作的序、跋。卷八为《周子遗文并诗》,收录了周敦颐的全部遗文,以及咏颂山水的诗歌作品等,较著名的有《爱莲说》、《拙赋》和《濂溪书堂》。其中,《爱莲说》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佳作。此卷中也有别人的题跋。卷九为《周子遗事》,是抄自他人语录和对周敦颐的赞词。卷十至卷十三,为《年谱》、《附录诸记》和《历代褒典》。

《周濂溪集》中,代表周敦颐哲学思想的最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要认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意涵,首先要了解周敦颐所创制的《周子太极图》。关于周敦颐的《太极图》,学界一般认为是与宋初道士陈抟(约公元871—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的《无极图》有渊源关系。朱熹《周易本义》卷首列有“伏羲八卦次序图”等“先天图”四幅,并称:“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也。”宋代《易》学家朱震曾言:“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语见《宋史·朱震传》)

在《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下》中,黄宗炎谈到周敦颐对陈抟《无极图》的改造,称:“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太虚无有,有必本无,乃更最上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太虚之中,脉络分辨,指之为理,乃更其次圈‘取坎填离’之名曰‘阳动阴静’。气生于理,名为气质之性,乃更第三圈‘五气朝元’之名曰‘五行各一性’。理气既具而形质呈,得其全灵者为人,人有男女,乃更第四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名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得其偏者、蠢者为万物,乃更最下圈‘玄牝’ 之名曰‘万物化生’。”清初学者朱彝尊也曾论析道:周敦颐取陈抟的《无极图》而加以改造,“亦为圆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上而下,最上曰‘无极而太极’;次二阴阳配合,曰‘阳动阴静’;次三五行定位,曰‘五行各一性’;次四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曰‘万物化生’。 更名之《太极图》,仍不没无极之旨”。(见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十八《太极图授受考》)

周子《太极图》,旨在展示太极生阴阳,阴阳参合五行而生成男女、万物的衍化模式。其图自上而下分为五层,各有一定的含义:

第一层,为一大圆圈“〇”,代表化生万物的最初本体,即《太极图说》第一句所讲的“无极而太极”。

第二层,为黑白三轮图(又称“水火匡廓图”),右标“阴静”,左标“阳动”,黑白三圈轮廓环抱,象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阴阳交相运行。

第三层,为五行交合图(又称“三五至精图”),象征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代表五行的五个小圈,既交系于其上的三轮图,象征阴以阳为根,阳以阴为根;又自相联系,象征五行相生而又往复循环不已。五小圈之下,又有一小圈与金、水、火、木相连,代表阴阳二气、五行密切交合。朱熹曰:“此无极二五所以妙合无间也。”(《太极图说解》)

第四层,也是一个大圆圈“〇”,象征阴阳、五行之所生成者皆禀男、女气质,右标“坤道成女”,表明禀承坤道生成之物的气质为“阴”;左标“乾道成男”,表明禀承乾道生成之物的气质为“阳”;两者相合,无非一个“太极”之理。

第五层,也是一个大圆圈“〇”,象征通过以上四个程序,便化生出大自然中形态万殊的物体,所以圆圈下标有“万物化生”。而推究大自然万物的本根,无论大小巨细,也不过一个太极而已。

综观五层图式,从太极的阴阳动静到万物化生,层层推进,其基本宗旨是用以表达作者对宇宙生成程序的一种推测。

周敦颐既作《太极图》,又撰《太极图说》,以解说图形并阐述其中的哲学内涵,图、文并行。《太极图说》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焉。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说》文字的大意,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来理解。

前半部分(自篇首至“变化无穷焉”),论说宇宙的化生模式。此部分含五小节,各与《太极图》的五层图式相配合而阐释其意涵:分别阐释五层图式的含义;第一节,为首句“无极而太极”,释第一层图式“〇”;第二节,自“太极动而生阳”至“两仪立焉”, 释第二层图式“三轮图”(阴静阳动);第三节,自“阳变阴合”至“各一其性”, 释第三层图式“五行交合图”(“三五至精图”); 第四节,自“无极之真”至“坤道成女”, 释第四层图式“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五节,自“二气交感”至“变化无穷焉”, 释第五层图式“〇” (万物化生)。

后半部分(自“惟人也”至终),论说人生应当遵循“太极”精微之理以为用。这部分也含五小节,各述“太极”的义理及其应用之道。第一节,自“惟人也”至“万事出焉”,论人生的一切行为均含“动静”的道理,而平常人往往失之于盲目、不合规律的“动”,应当引以为戒;第二节,自“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至“鬼神合其吉凶”,论圣人能够适当合理地把持处身立世的“动静”之道,并常常立足于“静”,以“无欲”为本,应当引为效法的楷模;第三节,为“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两句,举“君子”、“小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对“太极”之理的两种不同态度,其褒贬之意甚明;第四节,自“故曰立天之道”至“故知死生之说”,引用《周易•系辞传》的辞句,证明“太极”之理的正确与精奥;第五节,为“大哉《易》也,斯其至矣”两句,归结全文,指明《太极图》的本质意义尽在《周易》哲理之中。

自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问世之后,又经朱熹阐释,遂成为宋代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后的理学思想观念对此多有吸收,从《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所展现的宇宙图式中,理学家进一步引伸出“理先气后”、“理一分殊”以及心性关系等诸多概念。周敦颐的“主静”、“无欲”实际上也成为理学重要的人道原则,“主静”被改造为“主敬”,“无欲”被引伸为“明天理,灭人欲”,等等。朱熹说过,宋代有四篇重要文字,其中居首的一篇便是《太极图说》(见《朱子语类》)。朱熹与陆九渊(象山先生)、陆九韶(梭山先生)兄弟在“无极而太极”之语上的反复论辩,“朱、陆往复,几近万言,亦可谓无余蕴矣”(黄宗羲语),由此亦可见《太极图说》的影响力。康熙《性理大全》书中,甚至把《太极图说》称为“有宋理学之宗祖”,推崇至尊。而后代学者更把周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合刻于石上,树于各地,更进一步扩大了它的流传与影响。

除《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外,反映周敦颐思想的重要著作就是《通书》。《通书》,又名《濂溪通书》、《周子通书》,又说即是《易通》。全书共四十章,二千六百零一字,是周敦颐“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的作品。《通书》所阐发的《周易》义理,以儒家伦理为本,以《中庸》为根柢,建立了一个以“诚”为核心的心性论。《通书》与《太极图说》相表里,朱熹认为《通书》是为解释《太极图说》而作,四库馆臣以为周敦颐“作《太极图》究万物之终始,作《通书》明孔孟之本源”。二者开宋儒以性命义理说经之先河,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引录明儒刘蕺山(宗周)之语,曰:“濂溪为后世儒者鼻祖,《通书》一篇,将《中庸》道理又翻新谱,直是勺水不漏。第一篇言诚,言圣人分上事。句句言天之道也,却句句指圣人身上家当。继善成性,即是元亨利贞,本非天人之别。”又引明儒罗整庵(顺钦)曰:“周子之言性,有自其本而言者,诚源、诚立,纯粹至善是也;有据其末而言者,‘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是也。然《通书》首章之言,浑沦精密,读者或有所未察,遂疑周子专以刚柔善恶言性,其亦疏矣。”又曰:“《通书》四十章,义精词确,其为周子手笔无疑。至于‘五殊二实’、‘一实万分’数语,反复推明造化之妙,本末兼劲。然语意浑然,即气即理,绝无隙缝,深有合于《易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旨矣。”《通书》对宋代理学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周濂溪集》的古籍版本,主要是清康熙张伯行参校、福州正谊书院印行的《周濂溪集》本,共十三卷。后来,各出版社多据此版本重印,商务印书馆1937年排印的《周濂溪集》,列入“国学基本丛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徐洪兴导读的《周子通书》,以《通书》为主要内容,又附录了《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此书前冠以专家导读,勾勒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颇有助于读者理解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