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16: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国学经典导读】

 

《春秋繁露》导读

黄黎星 刘小珠

 

《春秋繁露》,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经学大师的董仲舒,发挥《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说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以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繁露》,今存十七卷,(汉)董仲舒撰。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治《春秋公羊传》,是《公羊》学的大师,汉景帝时为经学博士。据《汉书》本传记载,董仲舒讲授《公羊》学,“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又载,董仲舒专注于经学,“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其“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时人有称其为“汉代孔子”者。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上《举贤良对策》三篇(又称“天人三策”),《汉书》本传详载其文。董仲舒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义理,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论述了以王道之正来教化天下,乃是治国之大务的观点,以太学养士、实试求贤来培养和选拨人才的方法,还建议“抑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主张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干余年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学为正统之先声,对后世影响极大。

董仲舒上《举贤良对策》后,任江都国相十年,以儒家礼谊劝谏匡正江都易王刘非。又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称病辞归。董仲舒居家时,朝廷如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汉书·艺文志》载录有《公羊董仲舒决狱》十六篇(今已亡佚),当是董仲舒以《公羊》学说审断刑狱之事的记录。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汉书》本传称:“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传记篇末《赞》语引刘歆的评价说:“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充分肯定了董仲舒在汉代儒学史上的地位。

董仲舒传世之作,除存录于《汉书》本传的《举贤良对策》三篇外,仅存的就是《春秋繁露》一书。《春秋繁露》今存篇目八十二篇,阙文三篇,全面地阐发了董仲舒的宇宙观和政治哲学、伦理思想。《春秋繁露》的书名“繁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繁’或作‘蕃’,盖古字相通。其立名之义不可解。”又引《中兴馆阁书目》的解释,说:“繁露,冕之所垂,有联贯之象。《春秋》比事属辞,立名或取诸此。”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董仲舒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析说:“其书发挥《春秋》之旨,多主《公羊》,而往往及阴阳五行。考仲舒本传,《蕃露》、《玉杯》、《竹林》,皆所著书名。而今《玉杯》、《竹林》乃在此书之中。故《崇文总目》颇疑之,而程大昌攻之尤力。”但四库馆臣通过对书中的文章内容的分析,认为:“虽未必全出仲舒,但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也。”因此说,《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基本上是可信的。《春秋繁露》的书名,隋唐以后出现,或许是辑录者所定的。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春秋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萌发、生长、茂盛、凋零,都是天的仁德、刑杀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同样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的体现。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春秋繁露》还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等等。《春秋繁露》还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不但为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还密切注视人间的活动,监督正常秩序的实现。如果人间违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君主有了过失而不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这就是所谓“谴告”说。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天就会出现符瑞。可见,封建统治者与天是相通、相感应的。如果能按照天的意志行事,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就可长治久安。

根据“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春秋繁露》提出了先验主义的人性论——“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个品级: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为纯粹的仁和善,圣人不用教化,是可以教化万民的。斗筲之性是只有贪和恶的下等人众,这些人即使经过圣人的教化也不会成为性善者,对他们只能加以严格防范。中民之性具有善的素质,经过君主的教化便可以达到善。这三个品级的人性,都是天所赋予的。这一套性三品的人性论,是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人性论的发展。

《春秋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所谓“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春秋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判断,认为这个道是永恒的、绝对的。“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春秋繁露·基义》)这里,它承认对立面的普遍存在,具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但它认为这些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协调服从的关系,否定矛盾双方的斗争。虽然它承认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性质、地位不同,但阳和阴双方,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地位是永不可改变的,更不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王朝更替时有发生,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董仲舒提出了“三统”、“三正”的历史发展观。我国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可以作为正月(岁首),每月初一日为朔日,朔日有从平旦(天刚亮的时刻)、鸡鸣、夜半为开头的三种算法。

每一个新王朝上台后,都要改变前一个王朝的正、朔时间,这叫改正朔。如果新王朝选择农历正月为岁首,则尚黑色;如选择十二月为岁首,则尚白;如选择十一月为岁首,则尚赤色,这就是所谓“正三统”。每个正朝都应按照自己的选择改换新的服色,这叫“易服色”。不管如何循环变化,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和天一样,是永远不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改道之实”(《春秋繁露·楚庄王》)。所以,“三统”、“三正”也是董仲舒借天意之名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武器。

《春秋繁露》所反映的董仲舒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上的,是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服务的。人类、宇宙万物及其变化都是天意的安排,所以,人的认识也就是对天意的认识,只要认真考察自然现象,或通过内心自省,就不难体会到天意。董仲舒认为“名”反映的不是事物,而是天意,它是由圣人发现的,并赋予事物以名,“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即天的意志决定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决定万事万物,完全颠倒了名与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一条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的合法性制造舆论。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思想,后来韩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为“三纲”划出了一个明晰的轮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董仲舒对此加以继承和神化,第一次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他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春秋繁露·基义》)虽然尚未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正式条文,但其意思已很明确了,待西汉末成书的《礼纬》就把“三纲”的条文具体化了。三纲以君为臣纲为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君权的统治。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时曾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在《春秋繁露》中又加以详尽论证。“仁者,爱人之名也。”(《春秋繁露·仁义法》)“立义以明尊卑之分。”(《春秋繁露·盟会要》)“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春秋繁露·奉本》)“不智而辨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是汉王朝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也是中央专制集权制的反映,它在当时维护国家统一和封建制度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日益向保守、反动转化,它便成了反对革命、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由于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成了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在我国影响深远。

《春秋繁露》以哲学上的神学蒙昧主义,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提出了这一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尽管以后各个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这一思想一直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从长远来看,他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几乎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贯彻这一思想,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帝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思想,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直到新文化运动。“大一统”思想则到现在还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而且还将一代代长期影响下去,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巩固的纽带。 

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传本很多,主要有清《四库全中》本,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本,附张驹贤《校正》十七卷,又有《四部备要》本及197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晚清学者苏舆所撰的《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收入到《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于1992年出版,是最详尽的注本,可作为研读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