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09: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章榕



解读“墨明石妙”

 

戎章榕

 

 

玉者,石之质变也;玉雕,乃石雕精品高端工艺之延伸。

采访他,首先被展馆上的匾额所吸引——“墨明石妙”。“墨明石业”是他公司名称,而“墨明石妙”则是成语“莫名其妙”的谐音借用。

惠安享有“世界石雕之都”美名。从崇武古城走出来的一代工匠,在与石头打交道时,与他人有所不同,他不是先拿起坚硬的錾子,而是先拿起柔软的毛笔。

高中毕业的他,本着对石头的深厚情感,作为石雕职专班的插班生,学习一年后,他写生和中国画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

是笔墨让他与石雕结缘,也是笔墨让他在石玉雕刻行业渐行渐远。

1989年,石雕班毕业后,他没有急于从事石雕工作,而是走出家门在厦门找到一家折扇出口公司,靠笔墨在折扇上画中国画,为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他迷恋上中国文人画,追求意境、空灵和留白的格调。文人画并非中国画,而中国画却包括了文人画。倡导文学与绘画联姻的画外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从艺生涯。

1992年,当他回到家乡成立自己的石雕公司,取名“墨明石业”,但对“笔墨逸韵”还是念念不忘、情有独钟。若干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对儿子说出取名“墨明”的缘由:“我肤色黑,又挺土,但至少要做一个明白人。”

这是句玩笑话,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墨者兼爱”,历史上的墨家,是由各色工匠组成,主张“兼爱、非攻”;“明德至善”则是儒家对道德的追求,“墨明”凝聚着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尚。但我更欣赏通俗的解读,“土”表明他脚踏实地,根植土地;“明”则表明何去何从,心知肚明。他出道30年,如今已是国家一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但身上依然散发着“土”气,哪有一点艺术家之“范儿”?

惠安雕艺界高手如林,仅2018年就有26人被评上省级大师。墨者兼爱,明德至善。我想,也许正是凭借着这份质朴、扎实和执着,他才被公推为惠安县玉石雕刻行业协会第2任会长。

进入展厅,摆在门口的不是玉石,而是乌金石制成的茶盘。乌金石茶盘并不鲜见,倒是茶盘上的构图吸引了我。灵动的线条,简洁的勾勒,生动的气韵,将一句句唐诗的意境和盘托出:“孤舟一系故园心”“野渡无人舟自横”“独钓寒江雪”等。不仅获得2018年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博览会的金奖,而且成为天猫商城热销产品。产品“网红”,固然是他切中了市场的脉搏,当下消费倚重精神需求,喝茶是雅事,诗画茶盘佐之白瓷茶具,雅趣横生,更是他深厚的笔墨功底和艺术造诣,在产品同质化的市场上,另辟蹊径的成果。

他是以玉雕享誉惠安业界,但在一楼展厅几乎看不到玉雕作品,而是市场货为主。后一了解,他秉承两条腿走路:一是温饱生存,一是艺术追求。即便是市场货,在走量的同时也走心。继唐诗意境茶盘“舟”系列走俏之后,又在构思“月”系列。这是他开拓市场的一小步,却是惠安雕艺拓展生活美学领域的一大步。

展厅的二楼,才是他孜孜以求的艺术作品之所在。匾额是郑板桥的集字“听石轩”,他解释,展厅内的作品都是有故事的,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吧。

在琳琅满目的展示橱窗内,有三样作品给我留下印象,有助于我品鉴一个“妙”字!

一方普通但有特点的鹅卵石,上圆下方,中有凹槽,造型独特。朋友无从下手,他就从朋友那里索要来。只在凹糟左下方,用玉雕技法,雕刻一叶扁舟、一位老翁、几枝芦苇、几纹涟漪,取名《夜半钟声到客船》。瞬间就将这方石头激活,让人想到千年古刹寒山寺,听到穿越时空的悠远钟声……

这就是玉雕技艺的巧妙,只有惜石如金,才有点石成金的魅力!赋予顽石以生命的力量!

同具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一方呈山字形的木化石,只是中间低、两端高,这是他存留多年的“宝贝”,一直缺乏灵感,迟迟没有轻易动手。

偶然的一天,发现木化石纹理宛如瀑布飞流而下,突发奇想,想到老子、想到“上善若水”,于是,就形造势,随形创作,只在上端中间部分着力刻画,刻出一尊仰天长叹、双睑微阖的肖像,老子长得什么样?“世莫不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而他雕刻的老子,自然是他心目中的老子,没有民间道观的硕大“福耳”,却有就着石材纹理刻出的皆白须发,彰显长者智者的风范。而两端则保持原样,犹如张开的双臂,整个木化石之造形既有身穿长袍的飘逸,又衬托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概……

天然去雕饰,不是不用刀工,而是以最少的刀工,揭示最丰富的蕴含;是人工痕迹与天然石材的浑然一体,是虚实结合与形神兼备的相得益彰。“机出自然,宛若天成”,让人一眼看去,不由拍案叫“妙”!

他精于玉石的俏色巧雕。俏色巧雕是业界公认的较有难度的玉雕工艺,它是利用玉石的颜色、皮色、纹理,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融入创作题材之中,达到完美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法。量料取材,以材施艺,既讲天赐,又在人为,相映成趣,超凡脱俗。

以玉雕作品《一蝉知秋》为例。这是一方伊朗青玉,本身有两种颜色,其玉镶嵌在浑浊的皮色中。“先相其理,后雕其型”。他首先是反复识石、读石,其次是立意、构思,最后才是雕刻、造型。削去多余的玉皮,重点突显一只蛰伏的蝉,将自然造型作为背景,宛如一段枯木。在中国古诗词中有“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等寒蝉悲秋的诗句,用《一蝉知秋》命名,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甚妙!蝉是静止的,但能让人觉得有灵性;蝉是无声的,却让人听得到不绝的鸣响……在2018年8月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上,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至此,我感同身受。“墨明石妙”来自酒桌朋友的一句戏言,借用了“莫名其妙”,表面上是闽南口音“其”“石”相近,但实质上是他深得“石妙”,在玉石雕刻中充分感受到了艺术创作中的妙趣丛生、妙不可言!

较之惠安的石雕、木雕、砖雕、剪瓷雕等传统技艺,玉雕出现很晚。而他转向攻玉,放弃驾轻就熟的石雕、影雕技艺,不只是因为玉的通透性好,附加值高,更能发挥艺术创造性,而是自我挑战、抬高标杆,讲求精细精巧,追求精益求精。因而他对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心领神会。俏色巧雕新作品《绿盈农舍》,耗时两年,什么是精雕细刻,由此不难想见。这不是一个人的艺术转向,而是惠安石雕产业的转型升级。由资源加工型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由低端粗放型向高端创意设计型转型。他送我一本《惠安县玉石雕刻行业协会会员作品集》,即是例证。

在采访中,让我领略了俏色巧雕的奥妙,更让我见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玄妙。回去的路上,我对“墨明石妙”又有新的敬意。不论是石,还是玉,需要借助雕刻的工具,更需要慧眼、匠心,故有“玉不琢不成器”,才得“石妙”。即便是妙手偶得,也绝非信手拈来,而是时间浸染、文化积淀、反复打磨的结果。

玉从石出,功在事外。他表示今后仍将持续用“笔墨”获取“石妙”,这是因为他明白,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才能让巧雕作品表达出独特的诗情画意。为此,己亥年,他重新拿起毛笔,除了水墨画外,更多的是把临帖当作每晚习墨听风的作业,墨汁在宣纸上的晕开渗透着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汉字书法是中国人所创造的最抽象的艺术,也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的一门艺术。艺艺相通,多有感悟……在这键盘敲字、提笔忘字的时代,这不能简单视为返璞归真之举,而是一代工匠的追求,也折射出惠安玉石界的嬗变。

他就是林庭芳,一个外表有点“土”但内秀其中的雕刻艺术大师,在高手如林的惠安玉石界,凭籍着俏色巧雕,赢得了一庭芬芳!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