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8 23:1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郑国贤



 

郑国贤


 

上杭县的建筑业历史悠久,建筑技艺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声名远扬。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成为上杭县重要的支柱产业,整体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县现有资质建筑企业71家,其中一级企业12家,有57家企业在省外承接施工项目,4家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工程建设。2011年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中国建筑之乡”荣誉称号。

上杭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的同志安排我首先采访总部位于县城的才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我一路上想,这公司大约就是71家建筑公司的典型了。当然,现在流行的评判标准是论产值论税收。这些都没有错,但我更愿意相信,一定产值税收后面,肯定都活跃着一群人,其中必有灵魂人物,而这种灵魂人物,就是行业的灵魂。而灵魂,使钢筋水泥塑就的建筑不再是僵硬冰冷无表情的,而是充满着生命的灵动与光华。

钟维育就是一位企业的灵魂人物,但他的人生并无传奇色彩,尤其是就他的出生地而言。

1956年农历八月初六,他出生在才溪镇大贵村。这地方太有名了,毛泽东主席曾在此做过调查,题写过“光荣亭”三个大字,也是“九军十八师”的将军之乡……钟维育从小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和中央苏区的精神营养。

钟维育从课本中读到发生在自家门口的这则故事:才溪有一个自然村原名“衰坑”。土地革命前,衰坑村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全村70户人中,18户被迫外出做工,30户被迫外流讨乞,因此外村人认为是个倒霉的村庄,就习惯称为“衰坑”。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来到衰坑组织调查会,当听到代表们兴奋地汇报了衰坑妇女团结起来闹革命,组织起来搞生产,还组织了洗衣队、慰劳队、草鞋组,成了支前的主力军,还很快学会了犁耕等农活技术,进一步巩固了劳动合作社时,毛泽东高度赞扬了衰坑人民的工作,并用商量的口吻亲切地对代表们说:“衰坑村名不好,不如改为发坑吧。”后来还把“发坑”的村名写进了《才溪乡调查》中。少年钟维育那时自然还不是共产党员,却在朦胧的意识中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选择。

他去才溪公社建筑公司当学徒。他庆幸自己生对了地方,就是他那个大贵大队。当时的公社建筑公司是按大队分配名额的,大贵大队的人较少,他一进公司就是正式工;如果是公司里人多的大队,就只能当临时工啰!

他从学木工活开始,那时没有特定的师傅,但人际关系还是不错的,只要你肯学,就有人愿意教。一切就凭你的聪明劲。工资是每天一元,四角钱交伙食费,剩下的交生产队记工分。就这每天四角钱的伙食,每餐四两米饭、四分钱的菜,小伙子可以吃饱了,感觉比家里简直是“换了人间”(说到这钟维育忍不住插了一句:1960年我差点饿死!童年挨饿的滋味真是刻骨铭心啊)。尽管建筑工人都很辛苦,日晒雨淋的,但只要吃饱了饭,再苦再难的活钟维育都能挺住。不但挺得住,并且学得来,做得成。

不出一年时间,钟维育就学会了木工的18般武艺,从锯木头到房梁屋架、门窗,都能做出成品来;然而,这普通工人的活,他却干了整整8年,之后,他才当上了班长;15年后,他当上队长(相当于项目经理)。

后来的实践表明,钟维育是个成功的建筑企业家。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有如此漫长的酝酿期。是必然,抑或是偶然?这其中是否浪费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是否是现行的用人机制导致的?我的答案是:必然。

建筑市场的竞争,是各种行业中发育较为成熟的。

才溪建筑公司的企业标志,是一只墨斗。公司的说明是:墨斗是中国传统建筑行业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古人智慧的产物。用墨斗作为“才建”品牌的标志,既与企业的行业性质相吻合,又赋予了“才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表明“才建”人如墨斗般以严谨规范的态度对待每项工程。

我想这些是公司里的秀才的手笔,而选择墨斗作为标志,则肯定是钟维育自己,与他最初当木匠学徒有关。墨斗,融入了他的情感,也注入了他的性格:沉默寡言、严谨执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他的人生之路。

1995年,21年的建筑人生路迎来了大台阶,他在上杭县城分公司经理的任上被任命为才溪建筑公司总经理。穷人家出身仅有初中文化的他自然是振奋的,觉得自己多年的辛勤努力得到了肯定,自尊心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上任以后他才发觉:除了自己的县城分公司,公司潜亏严重,财务漏洞、欠债是那么多。整个公司的经济状况差不多到了崩溃的边缘。

首先是在龙岩市区等工地上,队长(项目经理)利用公司给的自主权,“盲目”进行“改革”。工程资金到手,不管还欠人家多少,先发员工工资,多出的就成了利润,“合法”地进了队长的腰包,500万元的巨额债务都留给了公司。投资城郊石灰岭水泥厂,说是四方合作,但具体操办此事的人不出资,结果亏得一塌糊涂,才建公司连本带息亏了200万元。合资投建电站的情景与之相似,公司职工用2.5分利息集股筹资,请别人经营。经营者盈亏情况不明,才建公司净亏了50万元。更可气的是在广东博罗县,一个挂靠在公司的承包人,以公司代表的名义签下1000多万元的水厂工程承包合同,结果卷走150万元工程款逃之夭夭……钟维育了解了这些之后无需查看账目,他的心里就有一本账:差不多欠人家1000万元,而这个数目,几乎就与公司现有的“家产”相当。就是说,钟维育此时是个“一无所有”的总经理。

这些他不怕,他原先就是个无产者。他想从头开始,赚到钱后逐步还掉就是啦!但别人不这样想,听说他上台了,公司那些退休的老人就找上门来,他们对钟维育说,老经理当时许诺他们:“想用钱时随时都可以来拿。”并威胁说,“你不给钱,我就在你面前跪到你拿钱为止。”钟维育心里也窝着一肚子火,但话出口时还是留有出路的:“今天要拿钱,你就是死在这里也没用!我拿不出来,只能跟你说:有了钱,先还你,而且不能按2.5分的利息还,大家都要减息,以一分息算,这样才合理。”

把老人送走后,钟维育着手把才溪镇上的三块地皮外加几坎店铺卖了50万元,先还这几个会闹事的主。他感叹地说:“不然就没办法办公啊!都是七老八十的老职工啊!”

比还债更要紧的,就是调整公司的领导班子。什么事都是人做的啊!他把两个大学毕业才六年的提为副总经理,让他们把公司的陈旧制度全改了。中层领导全部启用有文化的年轻人,标准是施工图、预算能看懂,能独立编制施工周期表,能协调瓦工与钢筋工的配合……改变以前认资历、按资格、看重操作技能的用人标准。

钟维育特色的改革当年就出红利。1995年,公司的产值和利润都比上年翻了一番。此后5年,都连续实现了“双翻番”。到公司改制时,已积累了净资产1000万元。

1998年,公司完成由集体企业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制。2001年完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到有限责任公司的改制,实现了企业彻底改制,成为龙岩市第一家通过改制的施工企业,并更名为福建省上杭县才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成改制当年,公司产值达一亿元,全年产值和利润比上年翻一番。2005年,公司与福建省华源市政公司合并,成立了福建省同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实现了晋升一级企业的目标,成为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一级和市政公用工程一级的建筑施工企业。钟维育由原来才建的董事长改任同源建设的副董事长。

在与华源市政合并之前,公司就已把才溪镇政府所持15%的股份,退还给才溪镇政府,这样,公司董事会就可以大胆地调整战略部署。他们把公司资产进行量化,落实到职工头上,职工就成了股东,再按股汲取股东的投资。这样筹措到资金还清了公司旧欠的全部债务,剩余的资金添置资产设备。当时公司正在承建龙岩体育中心,光钢管、架子、模子就投入了300多万元,没有这笔钱就无以应对局面。

2002年,他们成立了上杭县杭鑫房地产开发公司,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以307万元的价格成功竞标买到城东汀江北岸3.5万平方米的土地,建起了上杭县城第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东方花园”。钟维育说:“这个别墅群到目前为止还是上杭城最好的。随后在相邻地块盖起了28层的公寓楼,是上杭城的最高建筑。”

满头华发临近花甲之年的钟维育回首走过来的路,他觉得最成功的不是盖了多少楼,更不是赚了多少钱(整个采访过程他概不提自己的钱,我也不问),而是他的公司人的成长(包括那些离开公司独自创业的人)。

他公司做的房产,内部员工购买的,每平方米减50元,是股东的,每平方米再减100元(当时上杭县城房价是每平方米980元,随着房价上涨,公司一直以10%的优惠价为员工减价)。

钟维育说,企业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发展。盖房子是给人住的,人是房子的主人,也就是建筑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因而,人是建筑的灵魂,要使人安心于企业,就要使大家工作生活称心如意。公司的员工,只要自己需要,尽量做到夫妻都安排进来。他说,企业的成功是靠一大帮人来努力的,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得成的。

才溪建筑公司以及从才建走出的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深圳、东莞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从事房地产和建筑工程。各分公司和项目经理个人资产超千万的大有人在。“如果个人资产超亿了,他自己也不会讲出来啊!”钟维育微笑着说,我点头同意:福建人都这样。

钟维育尽力回报社会,多年来以公司和个人的名义捐款500多万元。采访结束,我合上笔记时,他的副总欲提此事,钟维育挥挥手阻止他。我点头说“这材料里有吧”。他也不解释,我想,他大约清楚“行善不语为真善”的至理名言吧!

本文原载于《走进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