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7 17: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 英



——记政和竹艺

 

  

 

 

说到竹,人们便会想起北宋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的千古绝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千百年来,人们对竹赋予了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历代文人墨客认为,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竹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生而有节节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最早对竹的情结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如“竹报平安”,就是逢年过节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的名言。

在政和走到街头巷尾,人们也在津津乐道地数说着本地的竹,是如何从传统的生产生活用竹,发展到今天走遍中国、走向世界的竹艺,并成为著名的“中国竹艺城”。

 

    传   


在传统上,政和人民就喜好在山上种竹。聪明的政和人民,祖祖辈辈都用竹制作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如农事竹箩、竹筐、竹篮等,捕鱼用的鱼簖、鱼罩、鱼笼等,交通运输用的竹扁担、竹杠、竹桥等,生活用的竹椅、饭桌盖、竹茶桶等等。在民间,人们种竹除了用竹制作民间生产生活用具以外,还在春季里挖竹笋制白笋干,冬季里挖冬笋。

改革开放后,政和人除了利用山上的竹制作传统的各式各样生产生活用品和新型的工艺品,竹的品种也从比较单一的毛竹、苦竹、石竹发展到毛竹、雷竹、红壳竹、福建酸竹、苦竹、石竹等27个品种。制作的竹制工艺品也从过去单一的农事生产用品,发展到生产生活用品中的茶具、餐具、家具、灯具、竹炭、竹工艺品等六大系列、三千多个品种。不仅成为政和人民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具,而且制作的竹制工艺产品遍及全国,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今,政和全县拥有竹加工企业260多家,共有5万人从事竹产业。政和县把竹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来抓,下大功夫建立竹类资源综合开发格局,2017年预计全年竹产业产值超过38亿元,税收可达3500万元。2010年5月获得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竹具工艺城”称号。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祥福竹茶具和宝菱灯饰就是政和众多产业中的代表

 

    敢为人先的祥福竹茶具

 

父子两代的艰辛敢为。专业从事竹茶具工艺的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是由“80后”的年轻人创办的民营企业。他的企业从家庭作坊、搬进东平农场、进驻政和工业区到在厦门设立分机构发展而来,不仅是“80后”年轻人创业敢为人先的典型,而且充满了父子两代人发展中艰辛的敢为。

1981年7月出生的杨忠,他父亲杨上和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生的,在五兄妹中就他从小学得一手木工手艺,靠着木工手艺给自己的小家庭带来了较为丰厚的经济回报。

20世纪70年代,杨上和在社办企业工作。改革开放后,社办企业倒闭,杨上和想自己办厂,东借西凑到两万元资金,购置了几台破旧锯床、钻床等加工设备,在家中办起了木器厂,雇了几名工人开始加工铁锤柄等。为了工厂能顺利运转,他四处揽活,靠着年纪轻、脑子活、虚心请教和质量可靠、为人诚实守信的秉性,创业伊始就小有收获。

1998年,正值叛逆年龄的杨忠,因为生活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不喜欢念书,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辍学后到外地的一家企业去打工。可仅做了几个月,他就不干了,回到家乡成为“无业游民”。这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亲杨上和的工厂也因缺乏科技含量而倒闭,只好和兄弟姊妹一起种香菇谋生。

一次,父亲杨上和在朋友处得知做茶夹子很挣钱,便想方设法拿到了一个。回家后的杨上和,扔下饭碗就自己一人躲在房间里啄磨。在他这个当地人公认小有名气的木工师傅的眼中,手上这个小小的茶夹子再简单不过了,两小片木头粘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时下城里人喝茶的时髦用具,这比起自己几十年来所做的家具,凿一个榫头就得花多少心思。做这小小的茶夹子简单是大巫见小巫了,便反复地研究起这个小玩艺来,家人都说他是被这小小的茶夹子给迷住了。

啄磨来啄磨去,杨上和总是想不出如何才能将这两片小木片粘合在一起。于是,他想了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到福州生产这种产品的工厂去学。

主意打定后,他便以打工的名义到福州进了一家生产这种产品的工厂。工厂老板看到来了一位真正的木工师傅,二话不说就收他并开出了在当时是厂里最高的工资即每月900元的报酬。他就踏踏实实地在这里打工,不过在内心深处却非常明确自己是来偷学技术的,便紧盯做茶夹子的每一个关键点。不到一个月,他学到技术后就不告而别“跑路”回家了,也放弃了那辛苦工作了一个月的工钱。

回家后的杨上和,白天仍旧和兄妹们一起去种香菇,晚上就躲在自己楼下的杂物房间里稍稍地试着做茶夹子。就这样,他的茶夹子梦想开始了。很快茶夹子就做成了,他就开始大规模地做茶夹子的粗坯,那磨光和粘合的简单工艺就请村子里的妇女帮忙。这时,父亲看到儿子在家里游手好闲,就按中国农家的传统习惯,把杨忠叫在身边帮着打下手。

不久,一批批的茶夹子生产出来了。但是如何让产品走向市场,却成了杨上和的心病。他又是用农村人最原始的方法,请人用麻袋装着由班车辗转托运到广州去销售。产品到了广州,销售人员反馈说,只能寄在茶叶店代售,年底结算。从没有跑过大市场的杨上和不仅相信了代销员,而且在慢慢地加大投资。没想到,一段时间后,这位销售员不守信义,卷着他的全部辛苦钱跑路了,而且卷走的几乎是杨上和的全部心血。

这时的杨上和虽然非常愤怒,但是他没有被击倒,下决心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继续从头再来。从头再来的杨上和,又是借钱日夜不停做着茶夹子梦。只不过他吸取了教训,待又做好一批茶夹子后,带着儿子杨忠背着产品到广州芳村茶叶茶具交易市场去,一家一家地到茶叶店去推销自己手工做的茶夹子。他们先是求商家代卖,答应等他们货全部卖出去后,再去收货款。这时的杨忠深切地体会到,父子俩在产品销售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而且,常常是背着满满的一麻袋产品,求东家跑西家,还受货商的冷眼。待麻袋里的货全部推销出去后,父子俩马上动身回政和。当时,十几岁的杨忠多么期望父亲能带自己在广州这大城市街头玩一玩,哪怕是仅半天也行。可是,父亲没有答应。

慢慢地,靠着父子两代的勤奋、诚信,茶夹子的销路打开了,他们继续信心满满地在这条商道上艰难地前行。不久,终于收到了浸满父子俩心血的代销款。父子俩都高兴极了,这时父亲才带着儿子在广州街头转了一圈。

后来,杨忠有了女朋友,志趣相投的女友便和杨忠一起在广州商业的街头奋斗,有时在烈日炎炎下口舌干燥,多么希望买一瓶冰水解渴,可一看到身边麻袋里尚未销售的产品,就非常吝惜,一分钱也不愿意多花。

2004年末,杨上和在自身积累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时,与家族协商共同集资,并向县国有资产管理局租用原东平劳改监狱房子26亩作为厂房,新购置各类竹加工设备且创办并注册“政和县祥和竹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在不断刻苦钻研技术、工艺的同时,杨忠一直在参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凭着合理的价格、良好的信誉,公司业务量蒸蒸日上,短短几年间产值翻了翻,销售超千万。

这时期,杨忠一直跟着父亲身边努力打造着家庭企业。在销售中,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杨忠又捕捉到商机,他在广州市场了解到,市场销售茶叶的商家挺多,但是给茶叶做配套产品的很少,尤其了解到浙江的商家开始有人用竹做外出随身携带非常方便的旅行茶具,在社会上有极大的需求,广州芳村茶叶茶具交易市场上竟没有货,他就给父亲提议马上改做竹茶具。

聪明的父亲接受了儿子的建议,马上在本地进来已加工好的竹片,从“茶道四君子”的茶夹、茶针、茶匙、茶筒做起。货发到广州后,果然市场前景非常好,便开始大规模地生产茶具。这时,杨忠又向父亲建议,把懂得电工知识的姑丈朱盛灼请来加盟。父亲又接受了。朱盛灼加盟后,杨忠又建议自己回家和姑丈一起负责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由父亲负责广州的销售和收款。

紧接着,杨忠和姑丈一起又将茶道从“四君子”发展做成“六君子”即茶夹、茶针、茶匙、茶筒、茶漏、茶勺。产品在广州的市场销售非常好。这时,杨忠又建议调整父子俩的分工,父亲和姑丈在家里负责生产,自己在广州负责销售。父亲又接受了杨忠的建议。

后来,杨忠在和父亲一起生产的过程中,用年轻人的思维指导着自己,不断提出敢为人先的新理念。在不知不觉中,杨忠就觉得自己和父亲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都有了些许的差别,就产生了自己单独创业的念头。

儿子独立创业路。2009年初杨忠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告诉父亲后,父亲非常支持。4月便申请在城关二级路工业园区,和姑丈创办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21800平方米、注册资金2500万元的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竹茶具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生产竹茶具。

企业起步后,杨忠提出致立于“搏工艺、搏品质”,遵循“正心、有节、执着、进取”以竹治器的企业理念,实施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品牌促效益的经营战略,注重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很快又发展生产竹家具、竹展具、竹制工艺品,并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诠释渊远的中国茶道,把握着竹茶具领域的新趋势,并注册“祥福”品牌竹茶具、茶道、竹木制品礼盒等系列产品,严格执行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管理、ISO14000:2004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组织机构明确,形成合理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产品质量控制执行公司主导制定的福建省竹茶盘地方标准DB35/T1070-2010,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出厂、销售及市场抽检提供了标准及依据,成为国内最大竹茶盘加工生产企业。

2016年,在厦门注册成立度芦传媒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将生产和研发分开。

如今的祥福公司,年产各种竹制品210多万件,现有员工284人,产品畅销全国33个省市。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位居行业前列,其中有发明3件、实用新型8件、外观专利36件,共计47件专利。申请成功产品版权9项,祥福竹茶盘产品获得福建省名牌,“祥福”商标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2015年获得福建省科技型企业、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南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南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南平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祥福牌”竹茶具2015年荣获中国茶具十大品牌第三名。被认定为2016年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017年4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敢为人先的市场总监。罗剑辉,四川省人,1979年出生,家有一个弟弟。父亲1951年出生,应征入伍后到了铁道兵部队。后来,在参加了衡南铁路(即江西衡峰到南平)建设后,部队成建制转业到地方,他父亲便一直在铁路工作。

1997年,就在罗剑辉从高一升到高二时,父亲得知单位有内招的消息,就让他来江西衡峰参加内招。结果曾立志考大学的罗剑辉,在参加内招考试时,却没有考上,遭到父亲的一顿责骂。

后来,在父亲的关照下,他又得到机会成为铁路的合同制工人。可是,一心想自己谋划人生的年轻人,老觉得在父亲的眼皮下工作不舒服。在铁路“游荡”了两年后,一次和父亲斗嘴便听从朋友的唆使,不告而别赌气跑到福建武夷山打工,决心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

在武夷山,罗剑辉经朋友的朋友介绍,在一个劳务中介公司报名。说到这里,罗剑辉略带心酸地说,当年在武夷山,身上没有几个钱,但中介公司一看自己是外地人,就说报名费要50元,而本地人只收25元。他咬咬牙,从不多钱的口袋里掏出了50元。这时才想到,在父亲身边有人遮着真好。可是,人生已经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因此,他在内心深处嘱咐自己一定要好好干。终于落脚在一家台湾游人投资的来料加工、生产小玩具的竹木加工厂,从事来料加工的设计。他就跟着师傅边做边学,靠着自己的勤奋、诚实,深得师傅和老板的赏识,一干就好几年。后来,这家企业因管理不好倒闭了。

2010年,罗剑辉经朋友介绍来到“祥福”,继续从事产品的设计。公司领导觉得他设计的理念和管理能力较强,慢慢地赋予他为公司的产品总监。用罗剑辉的话说,自己在“祥福”主要是从事企业的战略规划、市场需求、客户需要。

担任总监后的罗剑辉对工作更加投入,他领导的生产设计部门,每年设计生产的新产品达三四十个。他介绍说:别看现在的“祥福”新产品不断,展厅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产品,但是每一项产品的问世,都是从立项、平面设计、打样、定样、生产等程序,不知企业多少员工付出了心血。

 

    宝菱灯饰一枝秀

 

福建省宝菱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进财,1976年4月出生。13岁那年,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在家。

辍学后的杨进财,因家庭生活困难身子特别单薄。由于父亲身体欠佳缺失劳动力,全家六口人生活全靠他母亲一人支撑。在那艰苦的家庭生活中,懂事的杨进财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虚岁15岁那年毅然独身走上了农村少年的学徒道路,到浙江文成县一位木工师傅那里拜师学艺三年。由于诚实、勤奋又充满爱心,得到师傅的宠爱。

学徒毕业,他回到家乡当起了木工师傅,天天上门去给人做结婚用的家具。1996年经过几年木工生涯的积累,他成了当时最时髦的青年人:买了一辆摩托车、BB机,找了对象还隆重地举行了定亲仪式。办完这些大事之后,身上还结余4.8万元,机灵一动便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人们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后,许多家长都将儿子送到他身边学艺,他便成了许多徒弟的师傅。

1998年,生活的道路考验着杨进财,岳母逝世、女朋友住院,生活的重担像一座大山毫不留情地压了过来,他又只好选择外出到浙江去打工。

在勤奋的打工过程中,他虽然博得老板的赏识,但是他处处感到如果自己一生都在替别人打工是没有出路的。于是,他就时时事事注意观察,为自己寻找合适的机会。几年的打工积累,2004年他又回到老家投资办家具厂。遗憾的是,这次办家具厂,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利润,甚至连本都被亏掉了。

心灰意冷之后,他又跑到浙江庆元县给工艺厂打工。这时的他,在打工的过程中,又时时警醒自己:这条打工之路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之路,一定要为自己创办一家企业,让自己给自己打工。于是,在工作中他特别勤奋、虚心好学。

一次,工余时间他在街上转悠,发现有一位竹艺师傅编织的竹艺灯具特别好看,便驻足认真观看。看着看着,有点入迷了,收工之余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喘息的机会,就跑到那去聊天并动手帮助做做。那师傅觉得这位年轻人的手很巧,而且不像别人是来为了挣另一份工资,就有意识地劝他来加盟。杨进财只是笑笑说:“我反正工余时间没有事,坐在那喝茶聊天是玩,来您这动动手也是玩。”

很快,他就下决心卷起铺盖回老家创业。在征得父母亲的同意后,利用家里的一间空木房,自己潜心钻研、设计并亲手制作,从事竹艺灯饰的开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一个个不同造型的竹艺灯笼展现在当地众人面前,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此,杨进财看到了竹艺灯饰的前景,也看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希望。

2006年初,杨进财在亲朋好友处,七凑八凑借到三万元,投资办起了福建省宝菱灯饰有限公司。都说办厂容易起步难,杨进财告诉我们,从2006到2009年,是他的宝菱灯饰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当时,人们的观念不接受竹艺灯饰,产品投放市场后几乎无人问津。

了解到市场行情后,杨进财就暗暗地鼓励自己,只要自己的产品新颖,市场总有接受的那一天。2010年以后,他制作的竹艺灯具慢慢地有了市场。

接下来,宝菱灯饰大力发掘民间手工艺,结合现代加工工艺,产品独具匠心、个性鲜明、环保朴素、自然大方,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民族韵味。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着重体现造型、人性化和美学设计,努力节约资料,将一根毛竹的附加值提高到七八百元。公司成立至今,有员工一百多人,逐年生产销售额以20%提升,2016年年产值达2014万元,产品扩展到五大系列,年生产各种竹制灯具三十多万件,产品销售从国内促销到日韩、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

宝菱灯饰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村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几年来,利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了一百七十多户农户加入产业,其中有二十户属于建档产卡贫难户、三户残疾户,让贫困户和残疾人在家实行计件报酬,每月收入两三千元。贫困户林女士,几年前丈夫不幸身亡,家中无依无靠,她身边还带着一男孩自己又患尿毒症重病。正当她面临极度困境时,2013年3月杨进财吸收她到厂部务工,分配给她一套住房,还帮她把孩子就近送去上学。如今她母子生活有依靠,心里十分开心。

宝菱灯饰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杨进财2014年被政和县人民政府授予“政和县劳动模范”;2017年6月,被南平市委宣传部、总工会、文明办、科协等七家单位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得“闽北工匠”称号。产品在厦门、深圳、永安以及国外日本参展竞赛评比中,多项款式灯具获得金奖、银奖。

我们期待着政和竹艺一枝独秀,秀出政和千年的文化传统,秀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

本文原载于《走进政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