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0 22: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罗小成



腾飞的翅膀

——蓬勃发展的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

 

罗小成

 

 

政和,千百年来,交通闭塞,偏于一隅。今天的政和,山门洞开,历史把千载难逢的机遇给了这个千年古县。

宁武、松建高速公路顺利开通,省道202、302线升级改造,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区位优势逐步凸显;省、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全省23个一般发展水平县;良好的茶、竹、旅优势产业,为政和这个山区农业县的蒸蒸日上奠定了发展基础。尤其是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给政和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拓展空间,锻造闽北离港口最近的园区

 

发展,要有空间。

在石屯镇七星河畔有个叫“翻身垄”的地方,政和县举全县之力准备在那里打个漂亮的翻身战——那里有一大片低矮坡地,是建工业平台的理想之地。

这就是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紧邻宁武高速公路石屯出口,到宁德三都澳港只有150公里,距武夷山空港110公里。

2011年6月,廖俊波同志履新政和县委书记,带领班子积极谋划政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突破城市、工业、旅游、回归“四大经济”,喊出“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的响亮口号,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迈步发展新路,谱写了从翻身到突变的美丽乐章,而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便是其中的最重要华章。

2011年8月18日—20日,政和县委、政府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暨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会上,县委书记廖俊波再次强调要做好“工业经济”这篇文章,着力打造产业平台,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发展需要以平台为依托,开发区建设迫在眉睫。8月31日,政和县工业平台项目组组织相关部门到邵武金塘开发区、邵武经济开发区,学习开发区规划建设先进经验。并深入石屯翻身垄、洋后等村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形成了在石屯翻身垄、洋后等村连片25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设政和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

2011年12月,政和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管委会下设综合协调、规划建设、招商服务和经济发展四个部。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制定了开发区管委会工作制度及相关服务措施,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各项建设服务工作正常、高效运作。随即园区25平方公里的概念性规划、启动区6.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规划、启动区两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制订形成。

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立足实际,放眼长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划区内以低丘缓坡地为主,山地占80%,规划建设中保留了原有自然山体和防护绿地,依此将用地以块状分隔,划分为“一心、两片、七区”的十片结构,呈现“一个行政生活中心、两个生态片区、七个工业片区”布局,产业布局相对独立,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片区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整体规划和布局,形成了十字型的空间发展轴以及“两横三纵”路网主框架,路弧宽32米的开发区主干道直连宁武高速政和互通口,有效地拓展了运输空间。开发区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目标,七个工业片区重点布局机械制造、竹木制品深加工、食品加工、新兴产业等产业类别。依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思路,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一个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环境优美、投资效益显著的现代化、园林化的工业新城,一个集聚七万人的商贸、物流、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宜业、宜居、宜商的政和工业新城。同时结合石屯镇市级小城镇试点建设,同步规划。

2012年6月30日,省政府批复,政和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启动区6.5平方公里开发区。一期建设3000亩的土地平整已如火如荼进行。这里将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要求,建成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科学环保的新兴工业园区。

十月的政和,天蓝、云淡、风轻,稻香果熟,四处激荡着创业热情。在省统一战线各位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县干群共同努力,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开工仪式于2012年10月12日上午在石屯翻身垄开发区建设工地隆重举行。政和经济开发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悄然展开翅膀的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已然跃升到一个新的起点。

 

    凝心聚力,打造政和经济起飞新引擎

 

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是政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每一步建设都牵动着政和县领导的心。开发区按照“征迁工作最细、基础设施最优、服务环境最佳、产业集聚最快”的要求,旨在打造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新型园区。县委书记廖俊波、县长黄爱华等县四套班子多次到开发区检查指导。

开发区建设直面民生诉求,在征地工作上按照“依靠基层、发动群众、有效引导、从严监管”的16字原则,把征地工作作为开发建设的“一号工作”。以省、市征地拆迁政策为依据,以切实保护老百姓合法利益为出发点,以切实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科学制定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做到了既依法依规,又突出关注民生。县委书记廖俊波多次利用晚上的时间,深入石屯镇农户家中,就开发区建设及征地工作和村民面对面的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开发区积极推行“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洽”的“一线工作法”,深入村组开展多形式的征地拆迁政策宣传,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以理服人。在征地工作中做到统一政策、统一宣传、统一口径、统一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对于群众普遍关心的征地拆迁面积、补偿标准、补偿金额等坚持“三榜公示”到各村、组,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保证阳光操作。让村民做主,征地补偿中村级留成方案由村民代表自主讨论制定,真正确保征地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开发区建设积极突破征迁、人才、资金等瓶颈制约,各项工作快速推进。仅用三个月,完成征地三千多亩,迁坟630座;半年后首家企业投产,创造了省级工业园区建设的“政和速度”;一年内,完成土方工程1200万立方米,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两年内,启动区3600亩完成七通一平建设,并实现供地;完善启动区内道路工程、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较好满足入驻企业需求,建设发展速度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及省市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

开发区为入园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并依托县项目评审委员会、县行政服务中心,实施“项目并审联批制度”,取消互为前置,改为扁平化管理,“各部门同步审核、同步审批、限时批复制度”;管委会全力践行“24小时办公、全天候服务”宗旨,提供“一条龙”“保姆式”代办式服务,企业基本做到“两个不见面”,即不与部门见面、不与百姓见面。专门出台《关于加快百亿产业园人才聚集的若干意见》《服务同心经济开发区等企业招用工激励方案》,帮助企业做好用工对接和宣传。围绕产业定位及特色产业需求,出台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产业集群经济中的龙头企业在信贷、税收、用地、科技投入、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奖励扶持。金融方面,开发区加强“政银企”平台建设,召开银、企对接会,并创新与南平市工行银企的新合作机制,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开发区创园融资担保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担保过桥服务。

开发区以机电为主导产业,重点围绕发电机(组)、水泵、汽摩配、阀门等四大产业链,采用多样招商形式,借助上海招商会、福州“6·18”、厦门“9·8”、茶博会等大型平台招商。发挥省上挂钩帮扶优势招商、组织小分队重点招商,发挥理事会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团式招商和以商招商,积极对接温州、台州、福清、上海、福安产业转移提升。自开发区启动建设的三年时间里,吸引意向入园企业三百余家,已签约入驻企业56家,总投资58.6亿元,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37亿元,其中37家企业开工建设,17家企业投产,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依然保持了逆势而上的发展势头。

 

    助推帮扶,促进产业集聚

 

省政府批准政和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这意味着历来都是南平市工业弱县的政和,有了强大的工业发展平台,政和人民也有了施展才华的好去处。

2012年5月13日,政和经济开发区在武夷山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第一次亮相招商,就吸引了全省人民的目光。为支持政和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省、市各级各部门在政策、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和强有力的扶持力度,营造了一流的人文环境。时任省委书记尤权、省长于伟国亲临开发区关怀指导;省政府专门出台《挂钩帮扶政和总体工作方案》,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国有资源厅、省林业厅、省交通厅等省直有关部门多次到开发区指导工作,从财力、项目、交通等方面全力扶持政和发展;石狮市山海协作对口帮扶政和,从资金、项目上扶持园区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省委统战系统“同心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在政和全面深化;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注政和发展,都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使开发区产业发展迅速融入了南平市六个千亿产业发展计划,也成为省统战系统助推帮扶政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

政和的落后,重点就是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工业。为改变这一落后现状,省统战系统与政和合力建设同心经济开发区,要从根本上发展政和经济。省统战系统从产业定位、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支持开发区建设启动资金一千多万元,用于开发区同心大道、同心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招商引资上,省委统战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多方协商组织客商入园考察,帮助引进多家企业落户政和,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在扶持企业发展上,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筹资支持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经过四年的发展,现基金规模达到了2.1亿元。目前,发展基金已累计办理临时转贷业务246笔,金额7.08亿元,办理短期周转委托贷款120笔,金额3.78亿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企业基本面保持良好。

 

    实干担当,俊波精神永驻

 

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开始建设初期,正是全国经济处在下行的时期,特别是廖俊波同志提出要在经济欠发达的政和建设省级工业园时,不少干群提出质疑:“山区搞工业,是背着石头上山,吃力不讨好。”廖俊波斩钉截铁地说:“政和不能没有工业,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从最初的选址,到规划,到建设,园区的每一点进展,都有廖俊波同志的身影。只要一有时间,不分白天晚上,哪怕是去南平开会回来路过,廖俊波都要到工地上走一圈,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说“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

“要发展就要敢担当、敢担责,勇于改革创新。”廖俊波同志首创并审连批制度,在园区建立了“两不见面”服务机制,即企业不必与审批部门见面、不必与征地农民见面,只要提交完整资料,其余事情由园区管委会提供全程服务。“一个企业落地需要千百个理由,不落地只要一个理由。”廖俊波同志推行的“全天候服务,24小时办公”,大胆的创新与周到的服务,换来了“洼地效应”,来自浙江和邻近福安的一批企业相继在政和县落地。一位浙江客商在园区建厂后,又动员哥哥和弟弟到园区来办企业。就连远在江苏的一个市,也组团前来考察取经。

政和同心开发区的动工建设,成为政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廖俊波说,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的创立旨在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是省委统战系统助推帮扶的重点项目,也是政和推进经济跃升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及招商引资的重要基地。一时间,这个闽北距离海港最近的开发区,成为企业家创办企业实现梦想的黄金地。

只要是开发区的企业动工,廖俊波同志有时间都会参加,有了书记的支持,企业主们更高兴了,尤其是外地的企业家,他们感觉到开发区就是到自己家一样,大胆放心去创业。在开工仪式上,廖俊波常说:“每个企业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企业壮大了就如孩子长大,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在政和工作四年多时间,廖俊波同志有记录的到政和同心工业园区达136次,而还有多少个夜晚,他悄然来到开发区。所以园区的干部说:园区是廖书记用脚踩出来的。为主动承接浙东南、闽东北等发达地区机电产业转移、提升、集聚目标,廖俊波提出开发区要成为打造机电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他亲自到闽东对接电机企业,半年间到福安不下40次,通过集体会面与单独商谈,接触企业两百多家。从2012年的10月开始筹备建设,囊括发电机整机生产、水泵制造、机电配件、汽车配件等产业链项目。目前政和机电产业园已签约落地50家,开工建设32家,投产22家,有望引进60多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成为福建省新兴的机电产业集聚区和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如今,你走在开发区,到处是工厂紧张繁忙的景象,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一座崛起的工业新城。昔日坟山变成了金山,翻身垄终于翻了身。截至目前为止,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已累计完成征地6300亩,已签约入驻企业86家、开工建设58家、投产48家,总投资89亿元;启动区3600亩已实现全面供地;二期3800亩完成土方平整,配套设施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迎来部分企业入驻建设,已有三家企业投产。初步形成机电、食品、竹制品深加工三大产业,年创造税收可达4000万元。

聚焦新福地,对接新海西,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和开拓力量构筑着一座投资兴业、面向未来、合作共赢的新城。

本文原载于《走进政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