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2 23: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加林



嬗变中的效应

——我国江南味精行业最大企业武夷味精印象

 

李加林


 

2020082016023259 (1).jpg

嬗变,其意涵盖蜕变、转化、演变、更替、变革、应变等含义。西汉思想家贾谊在《鹏鸟赋》写下了“形气转续,变化而嬗”。从计划经济逐步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嬗变代表了一个进程激烈的转化。二十年前在省内同行中被视为“袖珍企业”的武夷味精,不自卑出身微小,敢于充分运用嬗变的效应,与同仁大佬们叫板,使濒临倒闭的企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并不断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发展壮大,终于成为国内同行耀眼的明星企业乃至我国江南味精行业中的旗舰。

 

“袖珍小厂”技改蜕变的效应

 

20世纪90年代初的建阳味精厂(建阳武夷味精有限公司前身)处在生存的挣扎线上,生产能力不足400吨,味精年产量排列在全省同行的末位,有人戏称“袖珍小厂”。由于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负债高达六百多万元,而且每年只有四五个月的生产期。因而,企业效益在建阳市经委所属企业中排在末几位。为了求生存,1996年,味精厂在改革中实行了改制,更名为“福建武夷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李友明与公司决策层,经过权衡利弊,做出抉择:坚持技改不动摇,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

李友明告诉笔者:1994年初,企业确定首期技改分交工艺设备改造,总投资仅五万元,但就这五万元也让他们上下为难,企业的账面上除了债务没有一分钱,银行也因企业欠债太多而不肯贷款。有人劝说算了,没钱还技改什么。然而,班子成员对李友明发出同一个声音说:“五万元钱全是班子成员从亲戚朋友那借来的,你尽管大胆拿去投资技改,世上哪有想成功而没有风险的道理!”三个月后,新投产的分交设备,把谷氨酸钠的提取率提高到90%以上,当年就净增效益六百多万元。

尝到技改甜头后的武夷味精公司并没有头脑发热,盲目上大项目。当时,李友明与员工都明白,企业还在负债经营,必须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1997年,从江西弋阳传来一条消息:弋阳味精厂因经营不当宣告破产,将整体出售设备。李友明立即赶往弋阳,仅花34.9万元,将年产3000吨的弋阳味精厂可拆的设备全部拆下运回,当年就使产量提高到1300吨。次年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花45万元收购了江西九江味精厂的整体设备,使年产量升至1600吨,比技改前增加了三倍多。

用最少的成本,把资本做大,确有一定风险。李友明介绍说:“一二期技改,如里要换上全新设备,得花800万元到1000万元,结果只用两百多万元就拿下了,而且达到相同的效果。”通过低成本扩张,1999年建阳味精公司首次实现扭亏为盈,资产负债率从97%下降到66.5%,资本运营进入了良性循环。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企业的不断壮大,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后,资金来源的渠道拓宽了。新建的年产一万吨的精制车间,在2001年投产。其中投资两千多万元购回的两台260立方米的不锈钢发酵罐,是全省唯一一家采用全国最先进的变频传的技术,企业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可与全省最大的味精生产厂家——罗星塔味精比肩并进。而且,每产一吨味精电耗从原来的3000度降至1300度,原料大米从原来的四吨降到两吨,煤耗由五吨降到两吨。而后,企业用滚雪球的方式进行技改。

2007年后,公司又先后投入六千多万元购进新型的发酵罐、浓缩罐等大宗设备,新建精制四车间,使原有年产四万吨味精的规模增加到八万吨。2014年,味精调味品销售总量超过十万吨,产值达十亿元,跃升成为我国江南最大的味精企业。2015年,武夷味精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跃升为全国味精十大企业。

 

大米资源转化的效应

 

地处闽北山区的建阳以生产稻谷闻名八闽。早在南宋景定元年(1260元),建阳县唐石里(今称“黄坑”)水稻丰产,并发现“一本十五穗”的稻穗头,百姓惊奇称其为“嘉禾稻”。地方官员即上报朝廷,理宗皇帝赵昀闻讯后龙颜大悦,遂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长达26年之久,由此,建阳有“嘉禾之乡”和“闽北谷仓”之美誉。1987年,建阳粮食年总产量达21.51万吨,当年交售商品粮逾亿斤,跃居八闽之冠,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商品粮交售先进县”。1993年,建阳粮食总产再创新高,达24.8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尽管而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腾出大片农田发展经济作物,但建阳市依然是产粮大县。2014年,建阳市实现粮食总产20.1万吨,完成储备粮订单3.7万吨,位居全省储备粮订单县首位。

正因为建阳具有稻谷多的优势,1984年初夏,建阳县主管工业的决策者们瞅准了以大米为原料生产味精这个优势,便派人到无锡等地取经学习之后,创办了国营味精厂。然而,当时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导致出酸率低、故障多。生产出来的味精成本过高、品质低劣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味精又称“味素”,是食品的增鲜剂、调味品,主要是选用高粱、玉米、大米等为原料。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呈白色柱状晶体。武夷味精公司生产的味精以纯大米为原料,经微生物双酶糖发酵、低温冷冻、离交提取谷氨酸钠精制而成。如何充分发挥本地出产的廉价大米的优势,提高产酸率,李友明与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多年反复研制,选用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终于使生产一吨味精的大米原料从原来的四吨逐渐降为两吨。通过这一技改,为企业降低成本,促进大米身价倍增,缓解卖粮难,帮助成千上万的粮农实现增产增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和经济作用。李友明与笔者细算了一笔账:“武夷味精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选用大米为原料生产味精的企业。2014年,公司年总产优质味精调味品突破十万吨,按1.7吨大米提取一吨味精计算,仅仅2014年,武夷味精公司就用去原料大米17万吨以上。”武夷味精公司充分利用本土大米资源优势,进行深加工,不仅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大米产销渠道有了保证,对于稳定粮食这一主导产业,帮助粮农实现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意义。近年来,约有建阳、浦城、建瓯、顺昌、建宁等周边县市的三万户粮农直接或间接与武夷味精公司挂钩。除此外,每年数以万吨计来自江西、浙江、安徽、湖南等产粮区的原料粮也纷纷运抵武夷味精公司。

 

借助科技嬗变的效应

 

武夷味精的决策者们善于借助高新科技为羽翼,实施人才战略,大胆引进、使用、培育科技人才,强化提高企业决策者们和员工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今,公司已拥有员工一千一百多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两百多人。在职科研教授11人,享受国家级津贴的行业专家6人、博士生5人、硕士生2人。卓有远识、沉稳睿智的福建省优秀企业家、省人大代表、现任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的李友明刚进味精厂时,只有中专学历。他深知: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面前,必须完善自我,才能丰富自己的决断、判断能力。为此,他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参加各种企业高管进修班学习受训,并亲自到北京大学高级管理研修班进修。除了他本人外,公司先后选送了公司决策层的16名管理人员参加了北大、清华的高管人员培训。还先后选送了三十多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分别到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进修培训。与此同时,公司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举措,高薪聘请各地的专家及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借助科技为双翅,使企业在风云变幻的空间展翅翱翔。从2000年以来,公司发酵车间实现了“零倒罐”的目标。产酸率由原先5%提高到12%;发酵转化率由原来40%提高到60%以上,谷氨酸钠提取率由原来70%提高到99%以上。原先生产味精采用水解法制糖的传统工艺,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之后,生产工艺改为双酶法制糖,使制糖收率由原先70%提高到99.8%。借助科技力量,一吨味精的大米原料从原来的四吨逐渐降为两吨,2015年再降至1.7吨。

武夷味精借助科技,如今已拥有了公司自己的智囊团。针对市场需求,智囊团又相继研发了鸡精、海鲜味精、谷氨酸、水解蛋白、菌体蛋白、生物制肥等多种系列产品,且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继2001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及产品双认证之后,2002年武夷味精又先后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2008年,武夷味精公司利用厦洽会和海西贸洽会等机会,先后与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成功对接活性碳渣清洁化利用项目,与中国科技大学、福建师大、福建农科院相继签定了L—色氨酸、蛋白粉等项目,与香港天厨公司合资2000万美元生产味精生物制药项目。2008年,由武夷味精公司投资成立的以研发、生产生物制药原料药和氨基酸为主的和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霉酚酸、西索米星、小诺霉素等原料药已陆续投产。李友明告诉笔者:“这些采用生物制药出来的原料药,平均每公斤市价达到1500—8000元,销路好,利税高。两期达产后,每年可为企业新增产值逾亿元。”2015年,和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将达1.5亿元。

 

多元战略应变的效应

 

1996年改为股份制初期的武夷味精公司与全国国有企业改制一样,经历了转轨期的阵痛。身为公司董事长的李友明几经市场调查后,对市场运作规律有了愈加清晰的认知。他意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老俗话,已经不适应现今激烈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划,好酒还得会吆喝。为拓展市场,打开产品销路,他采用多元化营销策略,亲自带领销售人员跑遍全国各地,先后在23个省市和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点。他以“大商无界”的战略眼光,通过借助电子设备平台和参加国内各类商务贸洽会和展销会等平台,极力推介公司产品。与此同时,公司还十分重视利用中央、省、市级报刊、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有效地扩大了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2年,武夷味精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成为南平市继南孚、闽铝、圣农后第四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公司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包装袋到宣传册、广告栏、灯光橱窗、电子网络、新闻媒体等,宣传自家的名牌产品,使销路大增。2014年,味精调味品销售总量超过十万吨,产值达十亿元。

在大举向国内市场拓展的同时,公司董事会从实施多元化战略出发,自进入21世纪以来,便将目光瞅向国外,亦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前些年,武夷味精出口主要通过国内的进出口商代理出口业务。近年来,公司改变战略,通过积极参加法国食品展、广州贸洽会、厦门“9·8”贸洽会、福州“6·18”贸洽会、武夷山投资贸洽会及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使武夷味精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让产品直接与国外客户见面,从而发挥更大的竞争优势。如今武夷味精已远销西欧、北美、非洲、中东及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外贸出口量已达1.6万吨,年出口创汇两千多万美元。

在初冬的暖阳下,笔者来到位于武夷味精东侧的溪口缓山坡上,但见一座座米黄色的车间一字排开。高大的发酵罐林立,一台75T热电锅炉通过蜿蜒几公里的银色管道连接旧厂区,输送蒸汽。热电联产、环保处理设施、厂区道路、主体车间已然建成。李友明说:“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味精生产迈向高精尖的生物制药领域,这是武夷味精的转型之路所必须的。”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笔者来到作为武夷味精子公司的福建和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吕阳爱介绍说:“生产味精和生产一些抗生素原料药,都是用微生物菌种培养发酵,它们的生产原料也相似,为何不利用味精的生产技术生产原料药呢?”吕总说,如果只是生产味精的话,再走下去,无非就是提高产量,跟同行拼铺货、比成本、打价格战。公司管理者们意识到,只有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让武夷味精获得更大发展。那么,该生产什么原料药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适用于老人儿童以及器官移植抗排异药品的需求将趋于增大,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正是认准这一发展前景,2008年,武夷味精果断决定迈入生物制药这一行业。公司投资5000万元。2014年,建成产值达1500万元的西索米星生产线和年产值6000万的霉酚酸生产线及年产能60吨、产值达6500万的小诺霉素生产线。2015年将实现产值1.5亿元。

武夷味精公司董事长李友明纵观国内外市场,他没有沾沾自喜,面对多年市场经济拼博的阅历,他感到要想将企业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他积极撮合下,2015年8月12日,福建省投资公司正式并购福建和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股权签约仪式在建阳举行。建阳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福建省投资集团、南平南纸有限公司、武夷味精有限公司负责人见证了签约仪式。福建省投资公司的引进、投入,为和泉生物公司的建设,开启了建设全省最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新篇章。

福建和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以研发、生产和销售生物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氨基酸为主的企业,已然成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制造2025着力推荐的十个行业之一。在建阳区委、区政府支持下,投资1.8亿元的和泉生物第 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生产QH101、霉酚酸、L-缬氨酸、螺旋霉素、西索米星等产品。省投资集团注资后,和泉生物科技将围绕打造专业园区的目标,继续完善基础配套,引导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预计医药中间体及氨基酸第二期项目完成后,和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形成年产值二三十亿元的规模。眼下,第三期项目征地1000亩正在稳健进行,一俟工程上马后,达产效益将达到80至100亿元,成为八闽首屈一指的生物产业龙头老大。

本文原载于《走进建阳》;图片来源于福建省建阳武夷味精有限公司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