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2 23: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蔡天初

 

 

木拱廊桥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我查阅一些资料,读到不多的零星记载,说是九百多年后重新发现闽浙山区木拱廊桥,是“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其中政和现存各类廊桥一百多座,2012年,后山桥、洋后桥、赤溪桥作为政和现存的贯木拱桥代表,成功列入了贯木拱廊桥世遗预备名单,弥足珍贵。

在丁酉年秋,我走进政和,领略了千姿百态的廊桥风采。

 

诗词吟咏中的廊桥

 

廊桥,历史上留下了颇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如果加上桥文,廊桥古诗文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说起廊桥的古诗文,在东汉永平六年(63年)的《开通褒斜道碑》就有记载:“桥阁六百三十二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此时的廊桥尚被称之为“楼阁”。唐代白居易撰写《修香山寺记》一文,文中的“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两句诗,为我国的古桥梁建筑史中的唐代廊桥提供了宝贵信息。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河道》中也记载:“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说明《清明上河图》中最漂亮的那座桥即为虹桥。

闽浙边界,政邑山乡,以高山地势为主,崇山峻岭,溪流纵横,一座座廊桥横亘在幽谷深涧上。据民国《政和县志》记载,当时有古桥235座,其中绝大多数为廊桥。正如清代周亮工《闽小纪》所载:“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似畏人见好山色故障之者。”明代柳祖康描述:“独飞溪谷千余载,风雨侵蚀永不朽,为民为客休安过,天下惟有木廊桥。”而“往来之人苦于病涉,舟楫不可得而济,车马不可得而通,必资桥以渡焉”,这是宋代黄元亮《乘驷桥记》中所作。明代郭斯垕在《游北岩庵》也写道:“曲径峰前转,林行见虎纵,孔庵万树合,绝涧一桥通。”

廊桥,作为人们跨山越水的交通要道,和周围的自然风景一起构成了令人驻足的景观。在古诗文中,更多的是作者对桥景的描写。清代宋滋兰,政和东平里人,在《新市桥》里咏诵:“野水澌流众绿晴,过桥闲自看春畊。田头漠犊往来迹,云里山樵呼唤声。竹叶低垂含雨重,麦苗微动受风轻。村农相顾忧相识,陇畔叨叨问帝京。”进士宋滋蓍《观山桥》也有精彩诗句:“题桥司马志何卑,只羡高车驷马骑。敬告诸公宾上国,莫将封禅玷清时。”又如清谭垣《云根书院八咏》中《星桥夕照》:“七星石畔水迢迢,罨画溪光占半桥……”后山村有座美丽的木拱后山桥,跨在乐平溪上,位于乐平溪后山段上游有水牛潭,因潭中有一石酷似水牛而得名。后山桥和水牛潭的奇特实属罕见,潭头上方水流方向的河道与潭的落差约十米,险峻异常。“溪头瞥见石牛眠,望月思吞月自圆。料是牧童鞭不起,闲吹短笛过前川”。这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政和知县程鹏里在《石牛望月》诗中对后山桥附近水牛潭的生动描写。

又如清代罗攀桂的东平十景《观光饯别》:“樽洒相将惜路遥,临岐控手傍溪桥。不知题柱人何在,一曲阳光透九霄”,“江南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约一佳人,举目而去,两边绿翠山松,溪水潺徐,也有着几分浪漫。距岭腰乡锦屏村约五百米处有座上场观音桥,又称“迥龙桥”,始建于宋元年间,连接将军山和迥龙山,廊桥壁上一首诗:“瑞峰山里古银场,号称仙境遂应场。绿水映山真秀色,两条碧绿汇聚流。将军下马村前过,一对罗睺卫贵乡。威灵佛母桥中坐,惠我凡灵永无疆。”用直白通俗语句,将迥龙桥的周围景色描绘出来。

其实,涉及政和廊桥的文史资料方面也颇多,有邹希贤的《熙宁桥记》、清朝秦韫的《星溪桥后记》等。明朝尹直的《重建星溪桥记》:“建之政和县治南有星溪焉,发源于铜盘山,西流入建溪,水势清泻迅驶。旧有桥以济往来,益创于宋咸平之初,县未建之先也。历岁既久桥圮,而复兴者屡矣。”说明建县之前就有星溪桥,“嗣有仁人,毋忘葺理”叙述了关于桥的保护。民国宋秉和的《流香桥记》:“仍望社中后起,再扩前志,共图百年之功。”也记述对桥的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袁鸿的《魏桥序》说道,“县治西门外旧有桥,建自明正统五年,后圮。多次毁于水火,嘉庆七年附贡生魏国珣独力捐建,济人不倦,屡冲屡架,并捐田亩以资修葺”,作序改名“魏桥”,予嘉其事名。这在历史上也有先例,白乐天筑苏州堤,以“白堤”为名;苏东坡筑杭州堤,以“苏堤”为名。

在廊桥上楹联诗意浓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柱联、板联、梁联把桥的人文景观、地理历史描写得淋漓尽致,堪称楹联奇葩。特别是茶联不胜枚举。外屯乡洋后桥,曾是政和通往闽东的必经之路,廊桥柱上有一副对联:“不费一文钱,过客莫嫌茶味淡;且停双脚履,劝君休说路途长。”雅俗共赏。杨源乡楼下村龙滩桥在峭壁间凌空飞架,廊桥中的茶联写道:“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桥俯视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寄寓着人生哲理,意蕴不凡。位于东平镇苏地村的象牙福堂桥,也称“外桥”,上有一联富有哲理:“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坐落于杨源乡以东三公里处的落岭桥,有桥联:“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诚可谓“香茶一杯解乏力,好话三句振雄心”。长寿桥亭柱上茶联:“茶能解渴何妨饮,桥可乘凉且慢行。”茶联给廊桥添上了诗情画意。

诗文赞叹廊桥之雄伟,讴歌工匠之艰辛,抒发个人之情怀,都把廊桥推向了一个让我完全没有料到的极致。

 

民俗风情中的廊桥

 

如今,当你在桥上徜徉,仍可看到那些幸存下来的布满沧桑的石牌、匾额、神龛、旌表、楹联……特有的风物、淳朴的民风、如烟的往事,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印证着一段历史。廊桥在建成后与当地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们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如桥似厝,更是文化图腾。

——廊桥祀神。政和桥、亭、庙结合,每座桥大凡如此。廊桥上供奉的神像很广泛,有观世音菩萨,有关帝爷、文昌帝和财神爷赵公明,还有一些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比如黄马仙、三相公等,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我参观了杨源乡下坂桥桥屋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和关公;澄源乡交龙桥上中央神龛内祀观音;桥西头有座交龙宝殿,内祀临水夫人陈李林三大奶。镇前镇的长寿桥,北端建一临水殿内祀三大奶;桥中第五间廊屋神龛供奉许马将军;第六间屋供奉观音,两旁有金童玉女;第七间屋供奉魏、虞两位真仙。

廊桥祀神的历史由来已久,但不论供奉的是佛是神,坐向都有一共同特点:坐下(游)朝上(游)。民间相传这有两层意义。一是神和佛把西天视为发祥地,神佛喜西天,而河总向东流,故而桥神都背东面西。二是桥神面向流水,隐含面向滚滚财源、福气如水源源不竭的寓义。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常有人行祀。木拱廊桥既变溪涧为通途,又是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览胜和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不同族群的人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神像供奉在廊桥里,显示了当地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杨源乡坂头村花桥却与众不同,它像造型精美的楼阁,也像肃穆庄严的庙宇横跨在蟠溪上。花桥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场,有十大佛座和神龛,桥正中主佛座供奉观世音菩萨,左边是魏虞真仙,右边许马将军,后左右依次是林公天王、福德正神、真武大帝、天王菩萨。桥北头神龛是通天圣母,桥南头神龛为陈桓、陈文礼二公,这是后代对先祖功德的纪念而增建的。

——端午走桥。端午走桥民俗是政和宗教信仰、楚俗遗存与神话传说相结合的产物。端午节政和凸显走桥投粽祭屈,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远近四乡男女老少穿着蓝色或紫色为主基调的服饰,肩挎黄香袋,手持经书挎篮携粽,云集花桥。他们诵经祷告,焚香上烛,燃放爆竹,很是热闹。他们既祭拜屈原,也跪拜观世音菩萨和诸尊菩萨,祈愿风调雨顺、一生平安。午时,信众们从桥的正东通道上特地开设的三个窗口处,围绕花桥穿行九圈后,向蟠溪中投粽,把节日的活动推向高潮。

——以梁代碑。为造桥工匠留名留责,就好比当代建筑物的奠基石,镌刻上设计、施工单位的名称。在桥屋梁上墨书这是廊桥的特色,记述建(修)桥的时间,捐俸的官员、寺庙,主持募款的缘首及协缘,建造的木匠、石匠,勘址的地理先生,书梁的手笔,一般出资人及捐款数额。

廊桥建造的木匠中有主绳(主墨)、副绳(副墨)、木匠、锯匠之分。以梁代碑,即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又加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廊桥也有单独建碑,单列建桥时间、地点、人事,还书史写景、歌颂善者、激励后人。

——爱护廊桥。在桥旁或桥廓内我们常见到古时留下的修桥功德碑、水利公约碑,斑驳的文字诉说了经年沧桑。我在后山见到一块新碑,后山桥始建于明朝,清朝嘉庆四年岁次乙未年(1799年)二月十九日重建,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经风雨侵袭和洪水的冲击,当地村民爱护廊桥,20世纪60年代末,该村进行过一次维修。2001年,因桥身整体轻度向下游倾斜,几根梁木脱落,村两委和热心公益事业的老者特成立理事会,村民积极响应,投工投劳。如今,这座百年古廊桥焕然一新,重现当年的光彩,“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

廊屋兼有驿站、贸易、聚会、演戏、祭神的功用,由此而成为村镇中最热闹的地方。

 

数学思维中的廊桥

 

那天,政和同志带我到岭腰乡,看保存完好的始建于明朝的后山木拱廊桥。只见桥拱第一层是由九根粗大圆木整齐排列而成,桥身由木柱层层交叉相叠,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拱成梯形,不用钉铆,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简单巧妙搭接而成。

20世纪80年代初,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根据木廊桥其拱架结构特点,将其定名为“贯木拱桥”。由于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构造。路秉杰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用筷子搭出拱桥的模型,引起轰动,日本报刊称之为“中国一绝”。

我特别喜欢立体几何学,廊桥结构深刻地反映到了数学的内部结构里来,即将廊桥放置在三维空间,数学坐标系上,圆木构件编搭成纵横相错、交叉搭置,成了具有与“相交的直线和异面直线”相仿的美。因为它的基础概念就是直线、点以及相交性这样简朴的概念,但又能据此建立起非常丰满、完善的理论。用数学中一个基本概念集合思想解决简易逻辑问题。同时,我们看到每根拱木之间关系,成为直线与直线夹角关系,一般来说,在物理学中称作“矢量”,在数学中称作“向量”,它是空间三大角(即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用向量法求解的对接点。在计算机中,矢量图可以无限放大永不变形,从圆弧的基本数学属性和装置角的定义出发,建立了空间圆弧轨迹的矢量描述法。这在没有现代力学支撑的古人来说,木拱的定位当真是技艺和经验的完美结合,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有趣的是,在廊桥架设过程中,不断地揭露出隐藏在数学思维与建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廊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桥”和“虹梁式木构廊屋桥”;因桥上建有桥屋,俗称“厝桥”。在数学模式中,又是可视为弧、弦、圆心角、弦心距间的关系。看作已知圆弧弦长,拱高,求弧长、圆心角、圆半径;已知桥拱高、跨度,求桥拱的半径,归属为圆弧中心角与弧长、弦长、弓高关于拱桥数学问题二次函数与拱桥问题,以矢量代数为基本的数学工具,推导出了空间圆弧轨迹点。

政和木拱廊桥的另一个特点是,用来建桥的木梁,只有大小长短的区别,甚至可以把桥拆下之后,用原有的这些构件异地重建。在这一点上,构件作为数学线段而标准化,两者之间又是何等的相似!

政和廊桥按桥体主要用材来区分,有石廊桥和木廊桥两大类。石廊桥主要为石拱廊桥,木廊桥又可细分为木简支梁廊桥、木伸臂廊桥、木撑架廊桥和木拱廊桥四类。木拱廊桥的桥体结构特殊而又巧妙,是我国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其拱架部分在纵剖面上由两层系统相间组成,下层为三根长圆木纵连成“八”字形拱架,共九组,俗称“三节苗”;上层用五根稍短的圆木纵连成五折边形拱架,俗称“五节苗”。两层系统相互穿插,并在拱架的转折处置一横贯全桥的枋木,俗称“牛头”。纵向拱木的端部与“牛头”相扣,将拱架连成一体。顶部的纵向水平拱木又称“平苗”,与“牛头”以燕尾榫卯接,在结构上相当于梁的作用。两层斜撑拱木与竖式排架之间加置两根交叉圆木,俗称“剪刀苗”,以稳固整体构架,消除横向推力。原来我国古桥的构造,最重视“整体作用”,就是把全桥当作整体,离不开数学非常重视的对称,对称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使任何部分形成孤立体。这样,桥内就有自行调整的作用,以强济弱,减少“集中负荷”的影响。政和现存的木拱廊桥,虽然形式各有差异,但建造技艺原理相近,建造仍然延续着古老的传统。主要有截苗木、建桥台、造拱架、架桥屋,其中造拱架是核心所在。我了解到,在该技艺被不断地实践过程中,传承人还改良并发明了极为简单实用的水架柱、天门车、水平槽、木冲锤等造桥专用工具,在科学上也是无懈可击的,更是关于最原始的数学思维,并使数学因此而增添了惊人的美感。

木拱廊桥体现着中国古桥梁技艺的鬼斧神工,有极高的数学思维、美学价值、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和传承意义,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可喜的是,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原载于《走进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