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3 21: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莉娜



 

陈莉娜

 

 

发源于北部武夷山脉和仙霞岭支脉的南浦溪旁有一个镇子,是建阳的水吉镇。小镇不大,民风淳朴。站在离镇不远的乌火山上看水吉,一泓清流宛如弯月,静静地绕着小镇。

水吉镇后井村和池中村相邻,村落不远处有一地方叫“大路后门”,一条黑色龙窑匍匐于山脊,一卧就是近千年。站在龙窑旁的台阶上,放眼而望,周围山峦起伏,近处田畴平旷。若是夏天到来,一路有荷盛开。龙窑两旁红色的土地上,匣钵散落满山,间或有些黑瓷碎片。拾起这些碎片,仔细端详,这些碎片上的点点光芒含蓄而美丽,它们穿越了千年依然闪亮,古拙深沉。在古窑址上,有着“供御”或者“进琖”字样的黑瓷残片,告诉我们,它的身份不凡。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盛大的陶瓷文化宴席。

“窑火连天风烟过,山下坡前龙窑多”,大宋时期这一片土地上能工巧匠云集。他们在此建立龙窑、点燃炉火,创造出了绚丽多彩、变幻莫测的建窑建盏,并源源不断地通过南浦溪水,输送至全国各地并流向海外。

大宋,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艺术样式如百花盛开。文学、书法、绘画、戏曲……尤其是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很讲究的品茗艺术,它引领着大宋文化达到新的艺术境界。在宋代,斗茶盛行,雅俗共赏,宋徽宗常在宫廷里以茶宴群臣,上行下效,使斗茶成为全国一时风尚,建窑建盏应运而生。建盏与建茶珠联璧合,和谐交融达到极致。黑色光亮的茶盏,白沫翻飞的茶汤,那斗茶的意趣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建阳虽是建茶的重要产地,但茶却香不过饮用的杯盏。建茶以回甘香长著称,谁知建盏竟能留香千年,经久不衰。

斗茶最讲究是斗色,北宋重臣蔡襄在《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盏盏形底小口大,形如漏斗,按造型分有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建盏斗笠形态,不仅便于搅拌茶汤,还有利于茶香的显现和散发,其盏壁较厚,利于保温,从而为斗茶高手和龙茶极品的极致发挥提供了最上乘的利器。它的窑变花纹变化多端,大体上可以分为兔毫、油滴、鹧鸪斑和曜变四种类型。兔毫盏,黑色釉层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像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油滴盏的釉面花纹为斑点状,像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也像水面上漂浮的油珠。北宋初年陶谷《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讲的就是鹧鸪斑的釉面花纹如鹧鸪胸部羽毛的斑点。曜变盏是世人公认的“天下第一碗”,其圆环状的斑点边缘呈现以蓝色为主的七彩的光晕,随着观察角度的改变,光晕的变化仿佛宇宙星空的景色,如星辰之光深邃幽玄,摄人心魄!建盏,黑色中有多变而耀眼的光亮,这注定了它的曲高韵致、高贵华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记载:“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建盏以其造型古拙、胎体厚重、釉色莹润,窑变釉面五彩斑斓、瑰丽悦目的特质而艳冠群芳,成为皇族、士大夫、社会名流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

建盏独受青睐,其魅力还在于:天下瓷器虽然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纹上通过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但是建盏的釉色斑纹是“天工”与“人巧”的高妙邂逅,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诱发对无尽未知的无穷想象。

建窑的黑釉属于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高达8%以上。在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熔烧过程中,窑温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花纹与其他瓷艺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自然变化的结果,似“窑神”冥冥之作,窑工无法预见,陶瓷界称之为“窑变”。建盏的烧制,工序繁复,必须历经选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生产工序。然而,既便所用原料相同,制作工艺不变,在坯土、釉矿、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大烧造因素的影响下,建窑之烧造建盏,有如母亲孕育孩子,每个建盏都有不同的脸谱,每个建盏都具独特的个性,变幻莫测,个个孤品,无有雷同,那迷人的结晶釉色和夺目的光华让人欣喜,让人敬畏。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用这些词给建盏命名,既形象又富有灵性。这些花纹将黑瓷的神妙和深邃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大宋时期的艺术气象。

科学发展至今,茶具生产工艺已然远超前朝,许多瓷器生产可以“按图索骥”;唯有建盏,因纹理变化变幻莫测,现在工艺大师依然只能“听天由命”!为求独具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载、延续几代人的求索,问世的优秀作品依然极少。可见,建盏烧造技艺是纯粹的陶瓷艺术。

釉色是建盏最吸引人之所在,也是建盏制作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由于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美丽斑纹的建盏极为困难,宋代烧制几千万件建盏才能偶得一两件最珍贵的曜变盏;烧制上百万件建盏,才得一两件油滴盏。

目前已知世界上仅存的三件曜变盏,分别珍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和龙光院;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宝级的瓷器珍品共七件,其中四件是建盏,由此可见,建盏不愧为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

宋代斗茶传入日本后,其推崇程度不亚于中国,属于上流社会娱乐活动的贵族文化。据公元1511年出版的日本《君台观左右账记》史册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三千匹绢,相当于当时两千个劳力一年辛苦所得,由此可见建盏的珍贵和难求!建盏成为书院茶道指定的唯一名贵茶碗,供人们鉴赏、收藏、使用。到了16世纪,一个建盏可值倾城之价,日本武士集团争战,甚至为争夺一个建盏而引发战争!

从古至今,慕名而来参观、祭拜建窑遗址的各国专家学者络绎不绝。20世纪90年代,为了却家族心愿,日本著名的陶艺家、“濑户烧”传人长江秀利,受父辈临终嘱托,终于辗转千里来到水吉镇,朝拜建窑遗址,为父举行追亿仪式。其庄重肃穆程度,胜于伊斯兰教圣徒来到麦加朝觐、藏传佛教信徒前往拉萨朝拜。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似乎明白,在这些享有盛誉的陶瓷大师心中,真有一座永远无法跨越的高山,一座让他仰止折服、顶礼膜拜的丰碑,它就是建窑建盏的高超技艺!

走进建窑古窑遗址,看到那漫山遍野远古遗物,不难引发思古之幽情:建盏的不朽魅力,藏在宋代大师无数次失败的煎熬中,藏在宋徽宗高妙审美的心境中,藏在宋代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诗词中,藏在世界茶与瓷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建盏,起于唐,盛于宋,自元代中期以后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所掩埋,一度陷入沉寂。往事已遥远,随着南宋王朝斗茶之风的渐渐衰弱,建窑建盏的辉煌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庆幸的是:千秋岁月,薪火相传;春华秋实,文化不朽。现在的建盏艺人们重新燃起了千年窑火,他们在面对火与土坚守岁月中,染白了双鬓,也沉淀了梦想。他们让建盏在沉寂许久后得以重生,以其昂扬的姿态再次受到世人瞩目。1981年春,建阳瓷厂技术人员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省轻工研究所、省博物馆等专家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烧制出一批兔毫斑纹的仿古建盏。经专家鉴定:这些仿古产品不仅质似,而且达到形似、神似的标准。这也标志着这一失传八百多年的技艺,终于在瓷坛上重现光彩。

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7月21日,“建阳建盏”通过国家工商局审核认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天,为传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优秀文化,建阳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建窑建盏”这块“金质名片”,组织成立建窑建盏协会、打造建盏文化街、建立建盏产业园,积极培育一批卓有成就的建盏工艺大师,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一股建盏的使用和收藏热日益兴起,建盏产业渐入佳境……

一花一世界,一盏一桃源。建盏,源于一捧坯土,经过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经历了火焰高温的凤凰涅槃,焕发着生命的深邃气息,拥有着绝世无双的风采。盏上千年,盏如人生,既融入了生命,又演绎着生命。静捧建盏,细味人生,让心游离于盏中各色曼妙斑纹,悠然体味这世间的博大神奇与生命的丰盈怡人,甚为妙哉!

本文原载于《走进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