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华安县平安建设巡礼
许燕妮
对一座城市最高的褒奖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来自人们心灵的安定,是他们住在这座城里可以恣意享受阳光雨露,是走在街头有人能投来善意的目光,是可以安睡在家中不必惶惶不安,是可以每天温和闲逸地笑看云卷云舒。
华安就是这样一座令人感到温暖心安的城。
一
我在一个阳光充沛的午后走进华安县公安局,陪我一起的是县委政法委委员、政工科科长陈淑欢。她在政法系统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年头,对华安县政法系统的许多单位有一种如数家珍般的熟悉感。在她的陪伴下,我的采访十分顺利。
平安华安人人共创“平安三率”(群众安全感率、扫黑除恶好评率、矛盾纠纷化解满意率)
位于二楼的指挥中心,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个地点。两百多平方米、窗明几净的接处警大厅,满屏高清的监控系统、整齐摆放的会商处、设备众多的接警台,一种现代化的办公气息迎面扑来。指挥中心的教导员汤小虎在现场为我们作讲解,他看起来年轻而内敛,笑的时候有些腼腆,介绍的时候却清晰而流利。参观的同时告诉我这个高清视频监控工程被称为“雪亮工程”。可不是吗?它打造出来的“天网”,不正像一双双雪亮的眼睛吗?“雪亮工程”目前已经实现县综治中心与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系统互联互通,在全市率先完成。
“大部分时候,这些‘眼睛’就是警情的关键,接到警情后,我们会在这里先进行研判。”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见一块用玻璃隔断出的合成作战室,值班民警正在办公。合成作战室与接警处隔而不断,一旦接到警情,可以立即实现现场研判、会商,节省了周折在环节里的时间。
“升级后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接警后,可以启动合成作战机制,可以极大地提升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公安局党委委员、指挥中心主任黄标木的出现为我再次解答了疑问。
新的指挥中心是2017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它的改造和升级正是华安县公安局“大警种”改革的一个缩影。而事实上,华安县“大警种”改革自2015年底县公安局局长徐斌到任后就着手研究,于2016年8月开始实施。华安是一个山区县,长期存在着警种部门“分工过细,警力普遍不足;权限壁垒,工作效率不高;部门分散,实战能力弱化,派出所警力少,基层基础不牢;指挥层级复杂,作战响应时效性不强”等问题。能不能在保持原有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数职级不变的前提下,扭转这样的现状呢?华安县公安局做出了大胆尝试。
他们整合警种部门的警力、手段、装备等警务资源,创新性地提出了“大指挥、大侦查、大管理”的改革思路。
敢想也要敢做。第一步便是整合指挥情报、网安、科通、图侦等部门,组建指挥情报中心,精简指挥决策协调的层级,实现扁平化、实战化勤务运行模式。抽调工作经验丰富的民警担任值班长,指挥调度职能并牵头开展每日情报研判会商,同时抽调指挥中心、刑侦、网安等部门警力成立合成作战队,与指挥情报中心合署办公,从而提升情报信息搜集、分析、研判的能力。
“除了‘大指挥’,我们还进行了‘大管理’的整合。”黄标木继续介绍道,“所谓‘大管理’,就是把原来的治安、国保、户政、出入境和行政审批等部门重新整合,组建成管理大队,下设‘一室三队’;‘大侦查’就是归并刑侦、经侦、禁毒三个大队职能,组建侦察大队,下设‘两室三队’。这样就实现了公安管理职能的大整合、大规范和再分工。”
这样的改革举措,使得华安县的警力配置有了明显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幅度提升打击效能。改革后的两个月,华安县公安局做了一项统计,在这两个月里,全县破案率上升32.4个百分点,其中侵财案件破案率上升25.2个百分点,公安服务窗口的满意率则达到100%。数据证明了这一改革的有效性。
“除了对结构进行改革,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完善。比如我们现在正在推广使用的标准地址二维码就是其中的一块。哦,说到这个,淑欢的爱人比我更有发言权!”黄标木笑着说。
陈淑欢的爱人叫邹西海,是县公安局治安大队的民警,二维码管理工作就是他所在的部门负责。
“标准地址二维码可以说是所有基础工作中的基础。”他直接用手机向我展示标准地址二维码的功能,只需“扫一扫”,它便可以轻松实现导航、定位、快递、公安便民管理等应用。这些简单操作的背后,需要很多繁杂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地址清理。为此,县公安局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工作方案,召开中层以上领导会议进行专门部署。他们在全市率先启动“三实”采集,同时多方借力,县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局长徐斌亲自协调,把标准地址二维码管理工作纳入各乡镇的综治考评,把地址清理率、二维码门牌覆盖率、地址标准率、人员采集率、房屋登记率和地址清理、二维码门牌安装、地址标注、人员采集、房屋登记等五个质量系数纳入乡镇季度综治考评,形成公安主抓、乡镇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地址清理阶段同时核对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把“三实”采集和地址清理结合起来,实现全县访查率始终保持全市前列。
许多山区派出所民警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直接打包行李,入住各个行政村,逐家逐户开展工作,最终做到无一遗漏。这样细致扎实的工作成绩,华安县成为全市第二个县(市、区)完成标准地址二维码“五个100%”工作任务,并且在省厅三轮、市局两轮实地抽查以后,成为全市唯一数据没有被清零的县份。
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个词始终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数据”。雪亮工程、标准地址二维码等都是这些“大数据”里的基础,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华安县才能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将“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变成人民警察工作的利器,这也正显示了“平安华安”建设中与时俱进的一面。
二
工作方法有些需要与时俱进,而有些却需要不断传承。
20世纪90年代,“漳州110”先后获得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授予的“人民的110”荣誉称号等25个省、部级以上的表彰奖励,被漳州人民亲切地称为“人民的保护神”。“漳州110”以快速反应、优质服务著称,据说可以在三分钟内便火速赶到现场,在华安县巡特警反恐大队我同样感受到了这样的精神。
“我们的原则是‘135’,也就是核心区域一分钟出警、重点区域三分钟到场、其他地区五分钟处置!”巡特警大队长蔡志艺说这话的时候掷地有声,给我泡了杯茶后,他接着介绍,“我们主要负责的是城区日常接处警,24小时巡防,参与应急处突、抢险救灾,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安保。”
“队员们都很年轻,我可是这里第二老的。”刚过30岁的蔡志艺笑着说。24岁是这支80人队伍的平均年龄,年轻有力、朝气蓬勃是这支队伍的特点。这里一共有巡逻防控、便衣反盗抢、视频巡查、综合等四个勤务中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出警数却不少,一年里出动警力就过万次。
政治化教育、军事化管理、制度化约束、正规化训练,这些都构成了巡特警大队的“日常”。这天上午天气有些阴冷,但训练场上却是热气滚滚。十几名特警队员,身着黑色警服正挥汗如雨地投入到训练中。这一日的训练重点是防御队型的迅速变换,蔡志艺介绍每天像这样的训练通常都要持续两个多小时。
巡特警大队在现在的华安已是小有名气,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每天在路面巡逻,城区的市民们每天都能够见到他们,更是因为每次发生突发事件时,他们都能够迅速出现在现场。城关大桥上曾发生一起飞车抢夺案件,接到报警后,大队仅用了30分钟就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上个月更因为及时抢救了一名突然晕倒在一中体育场的学生,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局长常说,有这支队伍我比较好睡。”蔡志艺笑言。面对这样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尖刀队伍,我想,何止是公安局长,连华安城的百姓们都能够夜夜安睡呀!
三
谈到平安建设工作的特色亮点,陈淑欢建议我再到县法院执行局去看看。法院也在城南片区,离巡特警大队只有一步之遥。
“我刚到这个岗位的的时候,晚上都不敢接陌生电话,但现在,我什么电话都敢接了。”让执行局局长林阿彬有底气说这番话的原因,便是近几年来,县法院已经基本解决了“执行难”问题,化解率达到100%的骄人成绩。
习总书记曾指出,“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审了案、判了案,如果维护群众利益却卡在执行一环,那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路也断在了这“最后一公里”,华安县执行局正是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做出了许多努力。
建立健全“点对点”“点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形成法院、联动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格局,方便法院及时对被执行人财产采取查控措施;加强对失信人员的联合惩戒,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以及在人流量集中区域的户外广告屏、乡村公告栏设立“执行曝光台”;带头像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法院裁判。这些都成为执行局众多“手段”之一,促进执结案件739件。同时加强政法部门协助配合,加大打击拒不执行、妨碍执行犯罪的力度,传唤被执行人301人次,拘留78人,以涉嫌犯拒执罪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12件16人,判决7件10人,涉执违法犯罪打击数在全市排名第一。
时针指向十一点,林阿彬马上要去参加一个会议,他叫来办公室里的小杨继续接受我的采访。“以前一年经手案件三四百件,现在一年八百多件,工作量足足翻了一番,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多走一步、多做一点,尽量让案件能够解决得更圆满一些。”小杨的话很真诚,也让我有些触动。
有些时候,数据只能说明某一项结果,但却无法真实演绎出事件的成效如何,群众又到底满不满意呢?就是为了多做这一“点”,执行局把那些旧案都“翻”了出来,他们统筹推进执行积案和新收执行案件的清理,按时间进度完成阶段性执行案件任务,真正做到均衡结案,实现良性循环。
“多年来我们局的涉执行信访案件几乎全部化解完毕,未出现越级上访,这可是一个很‘牛’的指标!”小杨自豪地说。
院里坚持每周三定期开展集中执行活动和专项执行工作,着力抓好旧案清理工作,为执行积案和新收案件专门设计一张“执行笔录”,简明扼要并确保规范“终本”。同时认真开展涉民生案件的执行工作,利用节假日以及农村传统民俗活动等时机,开展夜间和凌晨突击行动,注重涉执信访案件化解工作,着眼源头预防,坚持院长接待、下基层接访等制度,将33件初访案件化解在本院。
“据说你们研发了一款软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推广到了全省?”“对,这是我局一名青年干警自主研发的司法查控系统自动查询软件,解决了人工查询效率低、容易出错和网络拥堵等问题,实现‘一键点击、批量查询’,现在这款软件已经在全省法院得到推广应用,仅一周时间就完成以往两个月的查询工作量,执行财产查询效率提高了八倍……”科技创新的力量也为执行局的工作带来了“东风”。
这几年来,华安县法院执行局所获得的荣誉逐年增加着,执行局连年荣获全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涌现出了许多工作先进个人,执行工作还曾在全市法院公信年考评中排名第一。
四
1957年,穿越闽山赣水的鹰厦铁路从华安县穿城而过,这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也是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在华安县境内89.168公里,华安也成为福建省铁路老线最长的县份。
因为这段铁路,侯文全出现在我的视线中。
侯文全是漳州东站派出所利水警务区的民警,在这个偏僻小站已经工作了30年,再过14个月,他就要从这个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了,但他的工作状态却全然不是快退休的样子。
他得过的荣誉,足足有近30项,这足以说明老侯在工作上是倾尽全力的,也得到了同事和单位的一致认可。
见到老侯的时候,也同时见到了他的妻子陈建容。2007年,厦门公安处把陈建容吸收为保安员,在利水建立了首个“夫妻警务室”。夫妻并肩巡线,进村入户做好爱车护路宣传,及时接待群众来访,夫妻俩成了偏僻山乡的名人,夫妻警务室也成为“小站110”,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2015年度,利水警务区因连续六年实现了管内27.12公里线路“双无安全天”和无各类案件事件,侯文全荣立个人三等功,陈建容也被铁道部公安局评为全国铁路公安“百佳警嫂”荣誉称号。
我在老侯的电脑桌面上,还看一份利水警务区基本情况的资料,里面记录着警务区辖区长度、包含的村落、村民人数,甚至还有耕牛几头、山羊几头,经常穿越铁道线的老人有几人等详尽的内容。老侯说,这些都是他的工作内容。
他还真不是胡说。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凛,夫妻俩每天清晨一大早都坚持将负责的36公里线路全程走一遍,排除线路隐患。对每处隐患一一拍照,对能自行整改的立即动手排出隐患,并建立起完整的隐患库。下午逐社逐户调查走访,开展铁路安全宣传,深入群众,哪家哪户住哪里,家庭人员情况,是否养生畜,是否有重点人口,都熟记于胸、了如指掌。对重点人口、暂住人口、外流人口实行了重点管控,进行完整的个人信息档案保存。
利水村有一位孤寡老人叫林大娘,虽然已经70岁高龄了,但生活中很多事情还得亲自动手。老人在铁路对面种了一些瓜果蔬菜,平常为图方便,便横穿铁路到对面除草施肥。为此,侯文全经常上门给老人做思想工作,讲解铁路安全常识。没想到,老人对此极为反感,甚至直接“闭门谢客”,这让侯文全焦急万分。一天,老人不慎跌倒摔伤,幸好被巡查线路的侯文全发现,将她背回家。之后,夫妻俩只要有空,就会到老人家中帮忙。经过这件事,老人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现在逢人便宣传铁路安全常识,成了十足的“铁粉”。
“别看这小小的人行过道,铁路对面的山坡上有利水村近一半的土地,是大山内华安、长泰和安溪三县的三个村近万人出山的必经之路。每天仅经过的摩托车就有二三百部,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关口,所以在每天早八九点,傍晚四五点人流通过最密集的时段进行巡守。虽然在当地政府和我们共同呼吁下路局已确定计划修立交道,但我们目前一刻不敢放松!”从老侯的言谈中看到了他对工作重点了如指掌。
“夫妻警务室”建在村里,就如建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在整洁的警务室内,电话留言板、警民联系卡、服务公约、各类登记簿册配置齐全,当地村民说:“看到警务室,心里就觉得安全踏实多了。”附近村民有什么困难,都找侯警官帮忙,真真切切地感动,实实在在地为民,让侯文全在辖区的三个村的群众中扎下了根,工作也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侯文全和妻子紧紧依靠村社干部和治安积极分子,组织和发动他们,成立铁路安全护路队,定期组织队员培训,注重对铁路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等知识的教育。在辖区内的复杂路口、复杂地段建立了治安联络员,确定了负责人,成立了机动小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短暂的采访让我近距离感受到华安县发展中的“平安之声”,它不是一个人、一件事,它代表的是一种执着的信念、一种努力向前的精神。采访结束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数据:“98.26%”,这是目前华安县群众的安全感率,据说是全市最高。我有理由期待,这个数据必不会止步,它会向前再向前,实现“平安华安”建设的又一个新高度。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本文稍有改动;图片来源于华安县法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