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16: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彭一万

 

从鼓浪屿出来的战士作家马寒冰

彭一万

马寒冰照片.tif

马寒冰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这首由刘炽作曲的《新疆好》,已经传唱了近七十年,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首赞美新疆的歌曲,词作者竟是福建老乡,而且还是归国华侨,他就是马寒冰。

 

年轻有为

马寒冰(1916—1957),原名马国良,先祖回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缅甸华侨。马寒冰于1916年8月出生于缅甸勃生城,12岁随父亲返回故乡,定居厦门鼓浪屿龙头路。

马寒冰年少时在鼓浪屿英华中学读书,聪慧好学,喜爱文学艺术,经常在《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读厦门双十中学时,先后在《双十月刊》创刊号及第二期,发表《榕游杂记》、《南国弦音》。后来,考入浙江金华商业学校,选修银行会计,继而转入上海沪江大学。他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是在沪江大学打下基础的。

  1936年夏,20岁的马寒冰大学毕业回到厦门,在鼓浪屿组织“天竹文艺社”,编《华侨日报》《天竹》文艺副刊。

马寒冰性格开朗、才华横溢,他在鼓浪屿龙头路寓所的书房,是朋友们聚会的“文艺沙龙”。厦门的童晴岚、漳州的许铁如(即彭冲)等是常客,他们谈论政治局势和文艺界动向,并一起开展诗歌活动,积极创作新诗。

1936年11月29日,厦门文化界举行追悼鲁迅大会,会上通过的“致鲁迅家属的唁电”,由马寒冰和郑书祥负责起稿和拍发,大会通过“将大学路改为鲁迅路”的决议,也是他与高云览、郑书祥为代表提交市政当局。会后,马寒冰写了《伟大的民众祭》一文,记叙追悼会盛况,被收入1937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

1936年12月30日,郁达夫从日本经台湾抵达厦门,马寒冰和记者赵家欣共同接待,陪同游览鼓浪屿名胜古迹,访晤一代高僧弘一法师。郁达夫应邀在厦门青年会作题为《世界动态与中国》的演讲,由马寒冰和赵家欣负责记录。他们还与著名学者郑子瑜一起访问郁达夫,进行了长谈和合影留念。

 

家国情怀

1937年6月,马寒冰应邀到缅甸首都仰光,任英文报《仰光日报》副刊编辑。他发挥所长,把副刊《波光》、《文艺》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当地青年人的欢迎。

马寒冰因写了许多抨击当地政府压迫华侨的文章,被报社解职,却赢得了华侨的支持,受聘为《兴商日报》总编辑,还兼任缅甸通讯社记者。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马寒冰坚持爱国与进步的编辑方向,以犀利的笔锋,抨击时政。他每天都收到几封恐吓信,但毫不胆怯,仍然义正词严地对反动分子大张挞伐。

“七七事变”爆发,缅甸文艺界成立抗敌救国后援会,马寒冰负责宣传工作。

民族危亡,促使马寒冰决心回国参加抗战。却遭到国民党驻缅甸总领事蔡某的拒绝。当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办了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广招有志抗战的青年入学时,就向文艺界抗敌救国后援会申请投考延安“抗大”,并以《兴商日报》战地记者身份,办理了护照及“文救会”的介绍信,于1938年初毅然回国。

 

投笔从戎

马寒冰经香港、广州到达汉口,见到了董必武。董必武同意他到陕北,并介绍他同罗炳辉相见。这次会面,大大增加了马寒冰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了解。

到延安后,马寒冰安排在陕北公学任宣传干事, 1938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适逢印度援华医疗队要去前线,组织上派他跟随援华医疗队做翻译工作。他和医疗队奔波于太行、冀南、冀中、豫北、豫西、晋察冀、晋西北等抗日战场,受到了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的锻炼。

由于表现优异,马寒冰从前线回到延安,在军委卫生部从事行政工作。王震得知后,把他调到三五九旅,担任司令部科长(王震的秘书)。

马寒冰随三五九旅南征北战,从延安到广东,又从广东到中原,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成为王震的一员爱将。1943年7月延安“抢救运动”中,马寒冰因为出身和经历,曾被定为“派遣特务”,受了不少苦,差点被“清洗”,后来得到平反。南下途中,马寒冰身染重病,王震执意送他到自己的老家浏阳,让老母亲照顾他。马寒冰却坚决要求抱病随军。

国共和谈期间,马寒冰随同王震到武汉参加国、共、美三方组成的军调处执行部的工作,他利用这个身份,加上熟练的英语,在美方和中外记者、进步文化人士中广交朋友,宣传我党主张,受到王震的赞赏。

1946年1月23日,军调处设立的负责调处中原战事的第九执行小组(汉口小组)前往罗山县城,召集国共双方代表进行谈判。我方代表为王震等人,国民党代表为陈鼎勋、宋瑞珂等人。此时国民党30万大军“围剿”我中原军区的大局已定,罗山谈判无果而终。当中共代表团休会离开会场时,在旅馆走廊的国民党代表中,有人指着王震对同伴说:“前边就是‘共匪’头子王震!”话音还没落,跟随王震身边的马寒冰一个巴掌过去,打得此人脸上一阵开花,然后指着围观的国民党代表大声痛斥:“作为抗战名将的王震将军是不允许任何人肆意诬蔑的!”马寒冰此举,让所有人都没有料到,国民党代表再也不敢当众对中共代表有不尊重的言行。

后来,马寒冰撤回晋察冀边区,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王震率三五九旅完成中原突围返回延安转入吕梁山地区后,他又回到这支英雄的部队,担任二纵的后勤部长、一兵团宣传部长,经历了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的全部历程。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歼灭了西北地区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主力,解放陕、甘、宁、青四省大部,兵临玉门关,直逼新疆。

作为一野一兵团宣传部长的马寒冰,从国民党部队的投诚名单中发现了王洛宾的名字,立刻向王震报告和推荐,建议让王洛宾入伍参军,王震亲自签发命令:“委任王洛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宣传部文艺科科长。”马寒冰的举荐、王震的爱才,发掘并保护了中国的一代“西部歌王”。

 

才华横溢

1949年12月,新疆军区与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疆部队和三区革命民族军及新疆起义部队在迪化会师。马寒冰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新疆军区宣传部长兼文化部长等职。1950年,他随同毛泽东、周恩来到莫斯科,参加中苏联合开发新疆石油、有色金属的谈判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为了完成保卫国防、建设新疆的使命,响应毛主席《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马寒冰与战士们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建设新疆,劳动艰苦却精神饱满,这为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激情和源泉。他创作的《新疆好》和《我骑着马儿过草原》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赢得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喜爱。

1952年,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全军第一届文艺体育汇演比赛上,《新疆好》因风格鲜明、琅琅上口,在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赛后又被录制成唱片,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很快成为传唱全国、广为人知的著名歌曲。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访问苏联和东欧各国时,《新疆好》作为歌舞团女声小合唱的保留节目,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此后,马寒冰相继写了《万里进军》、《穿过塔里木》、《消灭乌斯满》、《戈壁滩上盖花园》、《帕米尔夜歌》、《祖国要繁荣》等歌曲,包括《新疆好》在内,全部合入一部《边疆战士大合唱》中,并向王震等军区首长们作了汇报演出。王震听后,热情洋溢地表扬了词作者马寒冰和曲作者刘炽:“短短时间内,就写出了这部大合唱,有我们西北野战军部队进军新疆的雄伟气魄,又有我们建设新疆的劳动场面;还有最后的大型混声合唱《祖国要繁荣》,唱出了我们一兵团全体指战员保卫祖国西陲边防的豪迈气概,也更激发了我们建设新新疆的信心和决心,我代表新疆军区全体同志感谢你们!”

在新疆工作期间,马寒冰创办了新疆第一家文学期刊《新疆部队文艺》月刊,还组织开展对维吾尔古典音乐套曲《十二姆卡木》的搜集、录音、记谱和整理工作。在主持解放军文学艺术出版工作期间,筹备出版杜鹏程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并为此书编辑修改初稿;他创作的《王震南征记》、《中原突围》、《南征散记》等书相继出版,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战斗历程。

 

壮志未酬

1953年初,王震要调马寒冰到农垦部工作,马寒冰表示愿意为解放军的文化工作做一点贡献。征得王震同意后,他留在总政文化部任文艺处第三处长兼编审出版社社长,同时还任《解放军战士》半月刊的主编,兼做外交接待工作。

20世纪50年代用张正宇创作的奔马书标的“解放军文艺丛书”,大都是马寒冰负责组织、编审和出版的。因为马寒冰姓马,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奔马书标作为马寒冰的别号,戏称他为“马儿”。

1954年“九·三”炮击金门时,马寒冰率领检查组到福建前线,在厦门、金门之间的一个小岛上,与战士们共同度过愉快的夏天,体验和收集到不少创作题材。他顺道回海沧霞阳村老家探望久别的母亲曾彩云,住了3天。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霞阳,1972年他母亲去世,享年89岁。

1956年2月,由包尔汉、马玉槐、马寒冰率领的由新疆歌舞团、中国京剧四团、总政歌唱演员以及文字、摄影记者等80多人组成的中国文化艺术团出访西亚、北非许多国家。当时埃塞俄比亚尚未与我国建交,马寒冰率歌舞团进入该国皇宫,与老国王塞拉西对话,赞颂他在二战中抗击法西斯的功绩,解除了老国王由于曾派兵到朝鲜与我们作战而产生的顾虑,为中埃建交起到了积极作用,被称之为“歌舞外交”。马寒冰访问埃及、叙利亚回国后所写的《尼罗河之歌》也脍炙人口,他的作品既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又十分抒情,非常受欢迎。

1957年1月7日,他和陈其通、陈亚丁、鲁勒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对于“双百方针”表示疑虑的文章,题为《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四人文章”),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并免去参加世界青年节文艺代表团团长职务。马寒冰承受不了,自杀身亡,家里留下妻子张玉兰和幼女张荣荣(后来改名张敬)。

马寒冰夫人张玉兰、女儿张敬在马寒冰墓前悼念.jpg

马寒冰夫人张玉兰、女儿张敬在马寒冰墓前悼念

王震等领导在马寒冰墓前悼念.jpg

王震等领导在马寒冰墓前悼念

当时,经周恩来总理批示,马寒冰的遗体得以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立碑纪念。王震等领导到墓前悼念。

《马寒冰文集》于1989年8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书名,原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题词:“马寒冰同志是为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同工农兵融合在一起的满腔热情的多才多艺的爱国华侨革命知识分子共产主义战士名记者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