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6 15: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胡茂芹

 

弟子与门生

胡茂芹

 

“弟子”与“门生”,古代,两者看似一样,实际不尽相同。

《后汉书·马融传》记载,东汉大儒马融在扶风授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有这么多的学生,当然不可能同时听讲,于是,他“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古代的老师时尚吧?坐在设有“绛帐”的高堂上讲课不说,还有女子乐团演奏,那种浪漫的滋味就甭提有多爽了。所以,后世常用“绛帐”专指老师或者老师讲学之所。有资格登高雅“绛帐”亲耳聆听马融讲课的学生叫“弟子”,也叫“入室弟子”。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在马融帐下“升堂进者”只有五十余人。

排除在“入室弟子”之外的一位学生叫郑玄,虽然在老师门下学了三年,居然连马融的面都没有见到过,更别说听课了。显然,郑玄是个不能“登堂入室”的学生。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的评价,是说子路为学确有所得,但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论语》谓之“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就是“登堂入室”一词的由来。郑玄、子路,不是特例。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博士时,“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晋代杨轲,“养徒数百”,“虽授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

那么,老师不给面见,不能“登堂入室”的学生又怎么能向老师学习呢?这样的事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绝对不是难题,因为现代人可以通过缴点学费的手段,到老师家里补课,得到个别面对面辅导。现代人这种做法,并不新鲜,古代其实也早已存在。那些不能“登堂入室”的学生通过各种办法上老师家上课听课补课的现象也存在,那时叫“转相传授”。这些学生,称为“门生”。

可是,通过交补课费,得老师“转相传授”的“门生”毕竟为数不多。对于被拒之门外的郑玄之流,又如何学习?这时就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入室弟子”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旁无杂人”;上完课出来后,要教那些无缘亲聆老师教诲的学生,“递相宣授”。换句话说,“入室弟子”,必须当起“二传手”或“二先生”,给不能“登堂入室”的学兄学弟们上课。至于他们的教学质量如何,没有人深究。看来,有学总比没学好。

据考证,汉宣帝之前没有“门生”一词,而称“门人”,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论语》一书中,“门人”一词共出现了8次,如《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还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等等。显然,这里的“门人”,既包括亲授业者也包括转相传授者,这时是没有“门生”和“弟子”之分的。

据《称谓录》记载,“门生”一词,到了汉宣帝的时候才正式出现,东汉时期开始大量使用。《后汉书·袁绍传》:“门生故吏遍天下。”《后汉书·袁逵传》:“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到了唐宋时期,考生考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也称自己是其“门生”。明代考中举人或进士,也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座主便称这些弟子为“门生”。不过,这些“门生”虽仍有投靠援引之意,但已没有依附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学术上的师承关系罢了。

纵上所述,可见“弟子”和“门生”还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