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1 16: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天宇

 

业绩不朽 精神长存

——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陈文龙

陈天宇

001rg9wvgy70xWIXgD19b&690.jpg

陈文龙之墓

陈文龙(1232-1276年),福建兴化(今莆田)人,原名子龙,字刚中,南宋末年状元,因“文章擅天下”,度宗皇帝亲自赐名文龙,赐字君贲。

出生于名门望族的陈文龙,高叔祖陈俊卿为南宋初年名相,是“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一名言的原创者。陈文龙深受其“人才当以气节为主”观点的影响,能文章,负气节。据《陈忠肃公年谱》记载:“公在越州判官任时,皇属邸第寓越州者甚众。公刚直不挠,不可干以私,人皆惮之。”这事讲的是,陈文龙授宣义郎、镇东军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市)时,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公开声言为官“不可以干以私”。他雷厉风行,革除弊政,秉公执法,嫉恶如仇,不徇私情,关心民瘼,政声卓著,“人皆惮之”。因此,深得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

陈文龙担任御使期间,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奏请推行“类田法”。实施中,一时之间,“吏缘为奸,争以多买为功”,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陈文龙还多次上奏, 请减少农民税赋,加固南北海塘,增加粮食生产面积,充裕国事用粮。有官吏在西湖西岸边拦湖成塘,他极力反对,奏请朝廷“还西湖一汪清水。”贾似道要在葛岭南坡半闲堂增建府第,陈文龙得知后,上奏曰:“疆战纷纷,当集力以赴,不可奢资。”及时制止了贾似道的胡作非为。

陈文龙是抗元的杰出人物。据《宋史》、《弘治兴化府志》等记载,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大举南下,贾似道兵败,陈文龙起用为左司谏,寻迁侍御史。当时,边防告急,丞相王爚、陈宜中却忙于争权,陈文龙上书呼吁大臣们同心而治。第二年春,元兵围杭州,朝廷拟降,他不愿苟合而返乡。五月,益王赵昰在福州称制。元军入闽,兴化成为孤垒时,他以参知政事(副相),兼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散尽家财,募兵万众,决心死守。其间,他用奇兵在囊山设伏,消灭元兵上千。又在兴化府城墙上树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大旗,数次斩杀劝降元使,坚定不移地表示:“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致杀身复家,鄙意则以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在《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中,他表示:“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他还无情嘲笑那些劝他投降者:“诸君特畏死,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他在复姻家、侍郎许自劝降书中写道:“文龙为理宗太学生,度宗状元,大都九个月越州穷签判,八个月抚州衰太守,享朝廷禄食仅八年,尚能自决。他人受用大宋几年富贵,各要保家计、养子孙,……彼苍者天,此何人哉?孟子曰:‘效死勿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至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以守!……文龙不爱一身死,不爱一家死,但欲存赵氏一脉。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致杀身覆家,鄙意则以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请从此决,勿復多言!”(《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十四)之后,由于通判曹澄孙开门投降,陈文龙与家人被俘。元将让他投降。他指腹而言:“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械送杭州,他一路绝食。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殉国后,葬于西湖智果寺旁,与岳飞、于谦,合为“西湖三忠肃”。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称颂他与文天详“隆名并峙”。

陈文龙清醒坚韧的爱国亲民情怀,超逸卓绝的文韬武略,智慧贤能的理政素质,悲壮激烈的人生经历,视死如归的节义精神,令对手敬畏的风骨节操,深得民众拥戴的人格魅力,成为历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楷模和榜样。

然而多年来,国内理论界、史学界有些人认为,历史上的汉民族保家卫国战争,属于中国内部的民族纷争,杰出的汉族人物只能算是汉族的民族英雄,过分颂扬他们会影响和破坏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这话似是而非。因为,不管是哪个民族的英雄,他们的家国情怀、爱民情结、高尚气节、顽强意志、牺牲精神等优秀品质都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族群的共同价值,都值得并应当获得所有中华民族成员的认同和敬仰。就说陈文龙吧,南宋之后,不但汉民族的政权和民众尊崇他,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同样尊崇他。他以身殉国,自杀于岳庙后,元朝统治者赐葬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葛岭山麓,并开释了所有因他而被羁押的亲属;当元朝政权稳定之后,元贞二年八月二十五日颁《录用忠臣子孙诏》,诏书中称:“皇帝圣旨,有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具存,其子若孙理宜举用。主者施行。”朝廷还专派特使到兴化府寻找陈文龙、陈瓒子孙入朝为官。明朝对陈文龙节义精神的敬重更不待言,不仅列入官方祀典,封其叔陈瓒为兴化府城隍,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之后还加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福州人称之为“尚书公”),成为保护郑和庞大船队下西洋及新科状元代表朝廷敕封琉球等地的海上保护神,遂有“民船拜妈祖,官船拜尚书公”的传说。满人当政的清朝政府,也多次加封陈文龙至“镇海王”。陈文龙不仅得到士民的尊崇,也得到许多在朝当官的文人的崇拜。身为朝廷大员的林则徐,蜚声海内外的大思想家严复等都曾参与过福州供奉陈文龙的尚书庙的修复,并题写歌颂陈文龙的匾、联。因此,理直气壮地宣传包括陈文龙在内的这些民族英雄事迹和精神,不仅不会影响民族团结,还能提升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一段时间来,还有种说法,即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据称是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来的。这里且不论是谁说的,只分析它的內涵与用意。显然,此言是想表明,元、清以来,中华民族不存在了。如此荒谬的言论,倘若听任其泛滥,将会改变中华文化传承轨迹,消减中华民族自信心。事实证明,中国并非单一民族,而是多民族的共同家园。虽然元、清两个朝代的当权者是少数民族,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依然存在,而且不断发扬光大,无论哪个民族执政,都必须坚决地以它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这是公认的事实。否则,怎么会有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今天的世界东方而受到广泛的尊重?

面对当前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无论从各兄弟民族共同价值取向提升的角度看,还是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团结各族人民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角度看,宣传陈文龙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陈文龙高尚顽强的民族气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